"十三五"期间核电建设的前景如何?
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5800万千瓦,在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各方面工作做好了,总的目标是基本可以实现的,核能界在努力。
预计今年年内将有6~8台机组开工建设,顺利的话,经过5年多的时间,多数能够建成,2020年就可能达到或接近5800万千瓦的目标。"十三五"期间,每年开工5~6台机组,从设备制造能力方面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也会有一些不定因素。
"十三五"期间内陆核电有没有可能启动?
一、内陆核电问题不是技术问题,内陆核电的安全要求和沿海核电没有根本性区别。因此,内陆核电现在不能开建不是因为从技术上不可能,而是需要社会舆论进一步来理性地科学地对待。
二、内陆核电能在"十三五"前期或者"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
三、这一切都要取决于我们的工作,要把我们的工作做好。各方面工作做得好了,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与公众之间取得广泛的共识,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这个事情就能够比较顺利地推进。
核电"十三五"规划正在制定
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司长刘宝华在首届世界核能发展论坛上透露,能源局正在制定核电"十三五"规划,5月份将组织专家进行讨论。此外,核电基础创新的重大专项规划正在制定。
刘宝华透露,今年将新开工8台左右核电机组,到年底预计投运8台机组。我国核电产业正在经历四个方面的转变:核电技术从二代到三代的转变;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到自主创新的转变;以国内建设为主到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转变,与罗马尼亚、阿根廷、英国等均建立了合作关系;从核电大国到核电强国的转变。"目前我国装机容量名列世界前茅,一定要掌握先进的核电技术,成为世界核电发展的产业中心之一。"
刘宝华表示,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安全发展将成为未来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关键词。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核电产业要更加注重产业配套和产业链发展,避免大起大落。要与国内外政府和企业合作发展,共享世界核电发展带来的机遇。
内陆核电安全性有保障
近日,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了内陆核电环境和安全相关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内陆核电厂址安全和内陆核电应对事故的能力等结论。
研究成果称,内陆核电厂址选择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体系系统、完善,选址的工作过程科学严谨、细致充分,符合当前国际先进标准的要求。针对社会所关注的对内陆厂址洪水泛滥、地震、取水安全、水力弥散、气体弥散、人口分布、散热系统的影响而进行的专题研究和分析表明:尽管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通过科学合理的厂址选择与科学布局,能够把外部极端事件对核电厂的影响,以及核电厂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极低的水平。
此外,我国内陆核电厂采用第三代压水堆技术,采纳了福岛核事故后提出的各种改进行动要求,加上我国内陆核电厂有良好的厂址条件,因此,能有效防止类似福岛的核电事故在我国发生,我国内陆核电厂的安全性有保障。即使发生假想的严重事故,通过采取安全保障措施与应急预案,可以有效实现事故废液的"可封堵"、"可贮存"、"可隔离"和"可处理",确保严重事故下的水资源安全以及公众健康。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赵成昆表示,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社会公众对于核电建设,特别是内陆核电建设的疑虑明显增加,尤其关心核电厂运行对下游水质的影响以及严重事故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内陆核电的相关研究做得更细致、更扎实,来消除公众的疑问,推动内陆核电建设。"
核能行业协会自2008年开始就组织开展了内陆核电环境和安全相关的重大课题,先后组织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的近100名专家和技术工程人员完成了《内陆核电厂址需要关注的问题及不同类型机组适宜性分析》、《内陆核电厂水环境影响的研究》、《内陆核电厂环境影响的评估》、《内陆核电厂环境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内陆核电厂安全要求研究》、《内陆核电建设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再研究》等课题。"这些研究结果旨在通过对内陆核电进行科学、客观的研究和评估,科学回答社会公众对内陆核电建设关注的问题,为政府有关部门启动内陆核电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从三方面看"十二五"核电发展:
一、"十一五"期间部署的项目建设丝毫没有受到福岛核事故的影响。2010年底开工建设的项目,最高峰时达30台机组在建。这些工程项目在"十二五"期间一直向前推进。
二、不断地有新机组投产,投产以后的运行状态都是比较理想的,这说明我国核电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是成熟的。
三、这4年间,无论是核安全监管的要求、核安全规划的发布,还是核能的研发工作都没有停步,都是按照国际上最高的安全标准这一总体目标要求进行的。
现在有舆论评论说"核电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我还不敢这么说,但是起码是为今年和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总的来说,在"十二五"期间,核电在继续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创新,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