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会现场1
  • 大会现场2
  • 大会现场1
  • 大会现场2

碳中和与产业融合推动未来能源革命

    为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度理解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2022年7月20-21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网主办,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未... [详细]

聚焦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系统技术与国际交流

    本届大会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通过大会影响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构建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方面贡献力量。 [详细]

大会致辞
  •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 [详细]
  •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先生致辞
    尊敬的杜祥琬院士,周孝信院士,王金南院士,崔屹院士,杨超理事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能源研究会向多年... [详细]
  •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为大会...
    首先我代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对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主办方邀请我会参加此次盛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详细]
  •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张凤...
    尊敬的各位院士专家,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作为未来能源大会的协办单位,我今天很高兴再次参加和大家的相聚,共同探讨未来能源发展和全球产业融合... [详细]
  • 中国能源网董事长冯丽雯女士为大会致...
    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能源网主办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由于今年疫情反复,我们的大会从6月份延期到今天正式开幕,整个筹备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包括在座的和无法到现场在... [详细]
  • 阳光新能源总裁 张许成为大会致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是阳光新能源张许成。非常遗憾因为疫情原因不能赶到现场参加本次盛会,只能以线上方式与各位见面,首先向大家表示歉意。今天中国行业领导、专家学者、... [详细]
  • 院士论坛
  • 杜祥琬:能源的故事与双碳目标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 [详细]
  • 周孝信: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 [详细]
  • 王金南:中国碳排放“双控”制度框架...
    各位领导、各位院士、各位专家早上好!今天非常高兴参加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与大家一块共享关于中国碳排放双控制度框架这个题目。 [详细]
  • 崔屹:Carbon Neutral...
    大家好,我是崔屹,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也是斯坦福能源研究所的主任,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斯坦福我们在碳中和上做的工作和计划。 [详细]
  • 主旨报告
  • 国际能源论坛(IEF)原秘书长 孙...
    非常感谢会务组邀请我参加会议,主持主旨演讲的环节。大家知道2022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关键之年,形势剧烈变化,也是动荡,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疫情蔓延,俄乌冲突以及全球经济下行五大因... [详细]
  • Tim Gould:能源投资对清洁...
    我今天的发言将会提到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投资会议最近做出的一些分析。国际能源署通常关注能源流动这一分析中我们关注的是资本流动,那么会有多少钱会进入能源行业的不同部分?然后我们获取这... [详细]
  • 傅成玉: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国家...
    走低碳发展之路,已经纳入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我国新能源建设如火如荼,新能源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成为经济复苏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成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道风... [详细]
  • 陈进行: 聚焦绿色低碳 深化能源革...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加快建设能源强国的重要指示,这是继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人才、科技、制造、制造、网络、交通、贸易、海洋、文化强国体系之后统筹两个大局,审时度... [详细]
  • 黄少中: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发挥“有为...
    我今天汇报交流的题目是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发挥有为政府,及有效市场的组合作用。我分五个方面给大家讲一下,一个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形势。二是实现双碳目标对政府治理和市场机制提... [详细]
  • 焦文广:跨界.友好.创新 产业融合...
    各位来宾,各位专家,我代表阳光电源、阳光新能源,我们新能源行业一线工作的同仁给各位领导做汇报。我今天汇报的主题是跨界、友好、创新,产业融合探路未来新能源发展。2021年因为疫情的原... [详细]
  • 成果发布

    王晓明:《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阶段成果发布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战略所副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副主任王晓明发表了《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阶段成果发布的主旨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论坛演讲实录进行整理。

    主持人 周涛:下面是上午最后一个环节,报告发布环节,上午听到了各位院士专家的智慧结晶,下面还有一些企业,包括机构的研究成果发布。

    首先有请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副主任、中科院战略所的王晓明副所长,给我们发布《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阶段成果发布。

    王晓明:非常高兴参加这样的论坛,并且有机会发布研究成果。

    先声明一下,我们还是在研的报告,报告是我们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的主旨报告,时间关系我简单介绍一下报告的定位、内容,以及我们如何来组织撰写,用这三点把我要讲的内容串一下。

    首先,报告还是我们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的主旨报告,反映中心的宗旨、定位和功能作用的报告,不仅仅是一个学术上的研究成果,既有偏理论的,也有偏实践的,更多的是反映中心功能定位的作用报告。报告还是在国家的“双碳”目标,在双控的体系,以及能源产业双转型的大架构下,找到我们功能定位的报告。肯定是在国家顶层设计相关部委、职能部门、中央地方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引下,我们把碳中和产业合作主题,这样一个功能定位,来作为我们报告的研究主体。

    前期这些文件陆续已经出台了,特别是正在制定的1+N政策体系文件也在制定过程中,文件将成为我们工作报告的重要指引,内容也是体现在产业作为实现“双碳”目标双转型主体功能定位上的研究。我们的报告还是有我们内容上的ABCD,主要回答了什么是碳中和,产业来如何推动碳中和,以及从技术、国际合作、金融、市场建设等等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说报告的定位。

    我们的报告主体内容,这是我们的大提纲,包含了总报告、国际篇、产业篇、合作篇、科技篇、政策篇、案例篇等等,汇总推进碳中和进程中的各种研究成果,包括产业的实践。这是讲内容。

    我们的报告撰写方式,一个是专业研究,同时也有面向政策、行业、企业的定向约稿,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结合起来,形成对相关工作有借鉴意义的报告体系。报告还简单地回答了一下,我们对碳中和概念的理论内涵,关键在这里我们想提产业碳中和的三化:低碳产业化、产业低碳化和低碳价值化,既发挥政策顶层设计,又发挥政府市场价值驱动,形成合力来帮助我们能源产业双转型的研究框架。

    四大领域是我们研究的主体对象,包括了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围绕四大主体产业,我们也提出了碳中和产业合作服务体系,包括能源合作、消费合作、供应链合作、科技合作、数字合作、市场合作、贸易合作和金融合作。八大合作的服务体系再结合四个主要服务领域,形成典型模式矩阵,矩阵里面相当于落位到推进碳中和产业合作商业模式,还有一些扁平的工具上,把这些商业模式、扁平工具,我们把它作为未来推进产业“双碳”转型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是报告的主体内容。

    下一步,我们还是在既有的工作计划上持续推进,在此也希望参与活动的各位专家、企业,能把好的经验跟我们分享,我们也通过这样的报告,把好的经验跟更广泛的碳中和产业合作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我们国家的“双碳”事业。

    谢谢,我的介绍就到这里。

    主持人 周涛:感谢晓明主任的精彩发言。

    许欣:迈向零碳未来,GE燃气发电集团气电白皮书解读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GE燃气发电服务中国区总经理许欣发表了《迈向零碳未来,GE燃气发电集团气电白皮书解读》阶段成果发布的主旨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论坛演讲实录进行整理。

    主持人 周涛:《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还有《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规文件汇编》,以及《碳中和产业合作指南》,是中心2022年三大重点工作之一,也是体现中心研究团队智力成果的表现。

    刚才提到了我们在实现碳中和产业发展需要从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化、低碳价值化三个方面去努力,GE公司作为开创电气时代的领导者之一,面向零碳未来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下面有请GE燃气发电服务中国区总经理许欣先生发言,做迈向零碳未来气电白皮书的解读。

    许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下午好!今天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能来北京,只能通过线上的方式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还请谅解。

    在系列白皮书中我们提出了燃机发电是“双碳”目标下新型电力系统重要的支撑这样一个概念,提出这个概念基于两点。

    一是新能源灵活调峰的能力,二是新能源低碳清洁。说一下灵活调峰的能力。燃机符合响应高,以及低启动,在电网大量的可再生能源接入,具有简洁性和不稳定性特点的情况下,电网需要有灵活、大能量、快速响应的能力,燃机的能力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可能从需要上也可以做到,但是目前持续时间还是有局限性。同时由于规模小和技术的限制,造价大幅下降,但是目前来看电池的成本达到0.9,相对而言燃机最大可以做到60万甚至80万,同时调峰市场有限制,让用电成本基本上0.65左右,燃机在调整上和储能电池箱还是有相当好的优势。

    在应用场景上,通常我们看一下大的应用场景,第一在电网的中心支撑,对管网和占地面积会有较高的要求,这恰恰是燃机的优势,较低的排放,以及较小的占地面积提供服务支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同时近年来在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上,风电光伏各种形式的组合,风光制氢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向,实际上制氢、储氢的容量应该没有限制。在改造的情况下燃机可以是风光的有效缓冲,减少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燃机还有一个特性——可靠性非常高,通常燃机可靠性可以达到98%,甚至99%。

    再来看一下燃机另外一个特性低碳清洁,以化石原料为原料的发电企业当中,燃机是排量最低的,燃机的排放基本上是可以下降45%-60%,排放会大幅下降。同时燃机可以帮助降低碳排放,未来如果说氢的价格和量足够好,燃机是可以实现的,它可以成为一个零碳的东西。燃机发电如果我们要把碳排放的成本一块儿加入,这个就不一定了,我们看它的场景,在中国现在碳排放成本、碳交易成本还比较低,大概在50元人民币,但是在欧洲已经是56欧元,碳排放的价格是300块钱一吨,各位可以看到煤电的碳排放成本会增加0.25/年。如果把相应的燃料成本发电成本价上面,这两个路径相当,但是可持续性效应和环保效益,比天然气发电和燃机发电会好很多。

    下面看一下美国的案例,各位可以看到从2007-2019年,美国的总发电量事实上基本持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位可以看到煤电的发电量下降接近50%,而气电发电量上升了75%以上。这样的变化带来的同样是在2007-2019年期间,美国发电碳排放量下降33%,但是33%的下降量中,其中40%是以天然气发电来贡献。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以气代煤是很好的固定性方案。

    事实上从长远来看,燃气轮机发电是可以实现完全100%,但目前各位在往这儿看,B级和D级的燃机已经具备100%,其他的燃机具备50%,同时我们有一个路线图,正在做进一步的技术研发。目标到2030年左右100%可以做到。事实上本身并不是新的技术,在化工或者炼钢领域,一些化工合成器里面事实上有40%、50%,有的高达70%、90%,在这里已经有了机制,已经有接近二十年稳定燃烧的业绩。在中国也有接近16台燃气轮机烧高燃气的合成气,已经接近90万小时。

    同时我们在最先进的大型燃机上在进行开发,我们在进行创新,目前来说更大的挑战不是燃机问题,而是氢的价格和氢气的可行性。我们现在在做氢气的实验,目前位置已经出现了10%-15%的燃烧,计划在未来十年变成100%。燃气轮机不仅是在能源转型中的过渡化,可以降低排放,同时未来它还可能成为零碳的趋势。

    目前的电价机制,电价是基本上固定的,燃料价格是浮动的,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的一些客户还是希望电价机制,也同时把燃机变成一个市场化,变成一个可以挣钱的方式,这样可以保障持续发展。燃气发电是实现零碳未来的重要支撑,同时对电网是非常好的支撑,在和风光大型可再生能源结合的场景下,可以实现风电光伏以及气电产业协调发展。同时我们要大力发展技术,形成规模化效益,来降低氢的燃料成本,回顾十年之前看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时候,当时的电价大概是一块四,但是到去年11月,我们在国内看到一毛四的光伏发电。政策就是这样,大规模国内规模效应是可以把成本降下来的。

    同时我们相信由于在国内可再生能源100个GW,同时我们制造业无论用光能也好,光伏也好,制造业具有非常强度的竞争性,这些都为可再生能源创造了新的方向,如果新的技术能够突破,量起来以后,用燃机去发氢,可以实现零碳排放,同时也可以实现国家能源安全路线,我们大量的天然气,50%的天然气还在从国外进口,天然气的价格一定程度上还是要浮动,如果我们自己可以烧自己的可再生能源,是可以解决我们对海外天然气的依赖的。

    最后,跟大家汇报一下,产业链来说,在业务组合中间除了没有光伏发电以外,各种各样的发电形式都有,从水力发电、风电、核电、燃机,同时我们还有电网数字化,能够把各种的发电形式整合在一起,并加以优化,我们将来会对国内的能源转型,以及低碳发展做出我们的努力,也有这个信心,为国内做出应有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 周涛:感谢许欣总的发言。

    覃定佑:践行可持续发展 卡特彼勒纯氢内燃机发电机组新产品发布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中午好!首先我非常感谢大会邀请我们公司参加这次这么高质量的论坛,我们希望以后我们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可以互相的交流学习。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把演讲稍微浓缩一下,希望不耽误大家太多的时间,希望大家多包含。

    回到今天的话题,我们未来能源,作为一个企业的公民,我们怎么去回应国家双碳的政策,还有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话题。今天我们汇报的是我们给出的答案,纯氢,100%纯氢的内燃发电机组。

    首先我们简单看一下氢气的能源转化,刚才很多专家也说了,氢在我们减排,节能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图的左面,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风或者光发电,通过这样的水电解得到纯氢。另外一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图的右面就是我们在很多的工业流程,包括石化行业,氯碱或者其他的高炉,钢铁各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氢作为副产品可以达到氢的来源。通过一个提纯,或者其他的进化,不管怎么样我们还可以得到氢。

    得到氢之后通过种种的原因,在使用,把氢作为一个能源使用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会碰到用燃料电池,这个可能也是因为在最近新能源汽车,包括乘用车,卡车用燃料电池做动力来源。

    从卡特彼勒公司来讲,我们认为除了技术路线之外,我们应该可以有另外的一些渠道或者其他的一些技术路径,更好的,也更有效的提供清洁的能源。

    在刚才我们友商提到氢作为燃料,我们很早可以把氢作为其中燃料的一部分加入到比如说天然气之中,把它燃烧,提供这个动力。但是因为种种的原因,因为当时的材料或者人的认知,氢的比例一般控制10%-20%之间。

    总的来讲还不是纯氢的应用。通过过去几年的科技攻关,还有刚才说对应整个潮流的召唤,从卡特彼勒公司来讲我们花了很多的精力研究出全新的纯氢发电机组,这个就是图中间黄色的部分。机组100%用氢作为燃料提供电的能源。

    我们在新的产品开发当中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在研发的过程中把氢的技术,还有钢铁的燃烧调控,点火还有包括无人加气的调教都做了相应的改动,为了纯粹把氢作为能源使用。

    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动作之后,能够得到一个什么?我们可以很庄严的说我们这个机组排出来是零排放,二氧化碳是零或者几乎检测不到。如果说这个除了二氧化碳是零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连带一些好处,包括一氧化碳,一氧化碳作为有毒气体不存在。另外我们氮氧化物,因为种种的原因空气中有氮气的存在,燃烧的过程中有这样氮氧化物的产生。

    如果在纯氢的发电机组里面,因为氢的燃烧特性比较特殊,它的点火能量比较低,燃烧速度比较快,出来的氮氧化物的含量比传统机大大的减少,这是我们作为整个节能减排,或者是降低污染物非常重要的贡献。

    另外我们新出台的产品是在单机功率,150千瓦,我们知道一些公开的消息,我们的一些友商在推出一些产品,总的来讲,一般我们可以查得到的资料是很多的单机功率发电水平在500千瓦左右,或者更低一点。

    所以在这个方面在这单机功率密度可以做项目比较好的选择,在更细的方面,纯氢发电机组有什么优势?简单来讲概括几点,首先从经济方面,从我们密切看初始投资,从比较传统的,比如说天然气发动机这样的一个转化过来,所以在总体的研发或者开发的成本大大的降低,给客户或者今天带来的好处是初始投资很低,维护的成本,后期的维保的费用和一般传统的天然气发电机组相差没有多少。

    如果说成本,或者是费用差多少,从目前我们可以透露的信息看,应该和传统机组这个价格相差不超过20%左右。另外一个技术的优点是我们纯氢的发电机组对氢的要求相对来来讲是比较低的,其他的应用,其他的一些引用可能对氢的纯度相对来讲是高一点的。

    因为氢在我们应用中作为燃料燃烧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对气的来源,成分各个方面相对来讲是比较低,对用户来讲比较友好。

    另外因为刚才重复强调这是一个从比较成熟的技术平台发展起来的,所以它整个维保各个方面的成本是偏低的,从真实的数字看大修的周期,可能在我们发动机行业用的比较多,大修的周期8万小时,是什么概念?如果连续运行一台机组一年大概运行7000-8000小时,8万大修周期整整10年这台机组可以无忧的运转,不用考虑大修的成本。

    因为是传统的内燃机,它的功率密度相对来讲比较大,所以占用的地方,对机房的要求相对讲是比较低的。还有在使用方面的一些特性,因为刚才说了,氢的燃烧比较突出,包括燃烧速度比较快,所以氢气的发电机组它的加速,加载这样的能力相对来讲是非常高的。

    这种需求可能对于一些负载相对比较不稳定,或者对一些电的质量要求的严格场合比较好用,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工况。

    毕竟是一台发动机,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出来温度相对来讲是可以非常广的,从严寒的地方到高温的地方,对它讲也是没有问题的。我刚才重复强调这是一台从我们比较成熟的发电机平台开发的,在以前这个平台我们已经有大概3万多台比如说天然气发电机组在使用,所以在这个方面可以说是考验了很多,很多不同的工况我们可以碰到,也可以满足需求。

    还有用户比较关心的问题,到底效率多高,和其他的机组比较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新产品的综合发电效率是可以达到80.5%,这个80.5%的组成是我们可以测出来电的效率41%,热的效率达到40%,这样我们下来综合的效率可以达到80.5%,甚至大概81%这样。

    这样的水平可以说在我们行业内讲算是很高的水平,也是处在技术比较领先的位置上,另外这个机组也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使用经验类型,所以我们在开发的时候已经考虑它是可以独立的一个启动,运营,只要你的输电器维保是没有问题的,有足够的电池启动的话,它实现启动一点问题没有的,我们在很多其他的场合,包括油田野外的施工,还有海上平台的应用有很多案例证明,这样机组的可靠性可以达到非常高的水平。

    除了刚才说今年年初推出这个产品之外,我们在美国总部方面也是和美国政府,还有当地发电厂做了科研的项目,这个科研的项目就是我们会很科学的比较一下纯氢的发电机组和纯天然气的发电机组,还有不同比例的气体的燃烧过程中,对整个电能的产生,各种参数,我们会作为一个科研的题目来记录下来。

    这个项目的重要性是什么?我们拿到这个数据之后,可能会在美国,这个和美国能源部合作的项目,我们在美国当地的电力政策当中会提供一些支撑的数据,或者有些政策的调整。

    我们在中国刚推出这样的发电机组,这样的新产品,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或者线上的一些听众,如果在国内有一些合适的项目,有氢稳定的来源,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做一个类似的示范项目,我说的示范项目有一个具体的含意我们在设备的投资,运维的保障,还有后面的一些零配件,或者维修方面做出非常大的支持,具体的情况我们欢迎会后,或者稍候的时候大家有兴趣我们可以继续的探讨。

    这个是我的报告,今天下午我们有同事在这个产品做给详细的介绍,下午大家有时间可以听一听,今天我的发言到这里,谢谢大家。

    周涛:碳核查机构自律倡议书

    各碳核查行业机构,企业,全体从业人员,碳排放交易权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碳核查是碳交易体系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进行碳排放配额分配和交易的基础。为切实加强控排行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活动,保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根据国家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核查指南等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向全国碳核查机构发布如下自律倡议。

    一是坚持客观独立,遵循公平公正。核查机构独立于被核查企业,不应于从事碳资产管理,碳交易业务相关企业资产和管理方面的利益关系,避免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关联和冲突,在核查过程中应该做到根据实际排放情况,客观编写出居报告,保证核查过程和结论客观公正。

    核查机构应建立相应制度,签署承诺书,保证核查人员在核查工作中保持公正消除偏见,在核查过程中遇到不符合事项,不应瞒报,核查员和排放企业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等数据产生分歧时,应该实际情况公正客观判断。

    现场核查组应验证现场收集的证据真实性,确保能够满足审查的需要。

    二是依法开展核查,诚信求真求实。核查机构在对排放企业进行核查时,要保证工作中坚决执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做到诚信,正直,保证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与排放企业相互穿通,弄虚作假,避免数据虚报等违法违规行为,核查机构管理人员要避免出现滥用职权。

    三是保证技术能力,工作严谨细致,核查机构应具备充足的专业人员及完善的管理程序,以确保相应核查人员有能力在专业领域开展核查工作,保证核查资料采集完整,核查工作按时完成,核查过程标准规范。

    核查机构应做到有能力根据不同生产类型的企业制定更加细化,专业的核查内容和检查方法,保证核查过程中程序公正,透明,确保核查工作的专业性,严格遵守规范化制度,保证核查数据的科学有效。

    四是注意信息安全,加强保密意识,核查机构有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确保其相关部门和人员在核查活动中取得的信息进行保密,核查员遵守机构和排放企业签订的核查协议中约定的保密条款,对核查过程中获取的信息有保密责任。

    欢迎开展碳核查业务的机构报名,签订倡议书,加入自律协议,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将定期动态公布参与制定协议的机构名单,并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倡议发起人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2022年7月20日,宣读完毕,谢谢大家。

    PART1
  • 托马斯·泰勒:能源气候政策、...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获得者... [详细]
  • 张宏: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纪委书记、副秘书... [详细]
  • 王震:大转型背景叠加疫情和乌...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 [详细]
  • 王志轩:能源电力低碳转型要重...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电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气候... [详细]
  • 李婉君:多能融合体系下工业流...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 [详细]
  • PART2
  • 叶凡:“风电+”开启能源高质...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副总裁叶... [详细]
  • 周双桥:纯氢及掺氢内燃机发电...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卡特彼勒周双桥发表了《纯氢及掺氢... [详细]
  • 李廷:《中国能源低碳发展报告...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西南石油大学副教授李廷发表了《中... [详细]
  • 陈志斌:《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
    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公司碳资产... [详细]
  • PART3
  • Carsten Ahrens...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国际著名电力专家,德国雅... [详细]
  • 陶冶: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发展展...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 [详细]
  • 薛武:双碳目标下能源产业平台...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南方电网新型业务部总经理... [详细]
  • 张彦虎:双碳目标下新能源系统...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阳光新能源公司副总裁张彦... [详细]
  • 盛俊毅: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特变电工西安柔性输配电有... [详细]
  • 王照:施耐德绿色能源管理及联...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施耐德电器电网行业架构师... [详细]
  • 赵云:数字化驱动的全生命周期...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双良结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 [详细]
  • 肖晋宇:推动新型能源和绿氢发...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经... [详细]
  • PART4
  • Charles Kolsta...
    大家好,我叫作查理,我是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同时研究能源和环境领域,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和大家进行交流,这个主题我一直非常关注,就是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学,下面我先和大家... [详细]
  • Mustafa Shehu:...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我今天讲的是减排配额与相关问题。我的名字叫Mustafa Shehu,我是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的当选主席,今天在第四次未来能源大会上做一个发言,大会是在北京召开... [详细]
  • Antonio Ilicet...
    谢谢。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国际大电网委员会在这方面的研究以及我们如何在气候变化还有减排方面通过合作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详细]
  • Jean Eudes Mon...
    女生们,先生们,我是Jean Eudes Moncomble,世界工程组织联盟能源委员会的主席,首先我想感谢中国的主办方,尤其是李若梅女士对我的邀请,能够参加今天的国际大会,我非常... [详细]
  • John McDonald:...
    我叫作John McDonald,我是GE电网解决方案的业务负责人,我现在在美国,乔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我非常高兴被邀请参加第四届的未来能源大会做一个发言。这部分的主题是关于气候变化... [详细]
  • Vincent Petit:...
    编者按:2022年7月20-21日,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Vi... [详细]
  • 圆桌论坛1
    圆桌讨论:绿色金融发展
     


    对话环节

    主持人王晓明:各位现场的嘉宾,下面进行圆桌的环节,请专家上台就坐。

    专家已经落座了,今天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绿色金融圆桌论坛,这个论坛是高总,因为疫情的原因我这临时客串一下,和专家和现场的嘉宾把最后的环节做好,坚持到最后的是最负责任的。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绿色金融,我们知道为了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金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银保监会要求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将环境,社会治理纳入到金融机构的管理流程和风险管理体系,在这样一个大的趋势和背景之下,我们有请几位重量级的嘉宾,都是和绿色金融相关的,我介绍一下。

    这是国开行行业高级专家陈孙蛟先生,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少波先生,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总经理董峰先生,在线上。国家电投集团碳资产管理公司碳资产管理部总工程师陈志斌先生,社科院研究员,绿色金融科技首席专家副总裁徐洪峰女士。

    介绍完专家,下面把发言交给专家,请各位专家结合自己的单位,还有工作碳一下对绿色金融促进双碳转型这样一个认识或者体会,按顺序发言。


    陈孙蛟:谢谢主持人。

    很荣幸在这和大家讨论绿色金融问题,绿色金融现在是所有的金融行业的一个主题,也是重要的话题,开行从2006年加入联合国的气候框架的合约,从那之后一直在绿色金融方面非常重视,2016年开始我们央行和银保监会的要求做绿色信贷的统计报告,每年做,现在一方面我们做一个自我评价,自己在绿色金融方面做的怎么样,应该讲绿色金融从理念上讲已经深入开行的每个信贷,评审以及封控各方面。

    所以这几年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从2017年开始我们发了大概14支绿色金融债,总额达到1320亿,这个也是大力支持了绿色产业的发展。

    到今年一季度,在绿色信贷领域2.5万亿,还是做了一些工作,我们在机构这几年还是继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规划大概到2025年我们大概在绿色行业的信贷资产总额达到将近4万亿左右,所以目前还是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做。重点我们想今后我们在几个方面一起做,一个是基础设施,二是环保,三是能源交通,还有一个就是各地区的产业绿色结构调整等等,有10个方面。

    绿色金融肯定是今后开行主要的工作方向,我们也欢迎各界有绿色项目或者有绿色这些产业发展的需求,都可以和开行寻求合作,谢谢。

    王少波:大家好,我是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的王少波很高兴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服务。我们大概是2015年,2016年的时候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当时有一个大的背景,我们国家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过渡,在过渡的时候什么是一个很好的抓手没有,在这个阶段我们国家提出很多的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但是没有一个发展战略像2020年提出的双碳战略激起全国或者各市场主体共同的认识。

    也就是说双碳战略的推出带动了国家快速向找到了一条向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迈进的一条路径,我们从这个地方开始研究看这个行业我们做什么样的服务。这几年我们从几个方面在中国的绿色金融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第一,在资本市场的绿色债上,中国的绿色债发展在全球名列前茅,到现在的绿色债的余额1.4万亿,有效支持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转型。我们有两件公司参与了绿色债的服务,一家叫信用评级,还有绿色认证。非常有幸在这里汇报一下,国开行第三单发的碳中和债就是我们做的认证,金融机构发了唯一的一单,是我们做的服务,这块在不断的发展,目前它的新的高级债也出现了,比如说转型债,可持续债也发展迅猛。

    这是我们看到的。我们也愿意在这个领域继续为大家提供服务。还有绿色贷款的发展,这块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说浦发银行的绿色贷款系统,渤海银行,贵州银行还有很多银行它的整体绿色贷款识别系统和核算系统在做支撑,值得一说的是绿色信贷市场人民银行去年底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我觉得这个工具是我们在绿色金融方面重大的创新,它的扶持范围是21家商业银行,额度还很小,1800多亿,比起现在的绿色贷款18万亿这个量有1%的量,还很小。

    它是我们看到的通过利益机制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例子,人民银行推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带动实体经济达到这样的一个套利的刺激激励作用的机制安排,我觉得非常好,不管是商业银行,原来从对公战略,还是大客户战略,零售战略,未来可能要转向绿色战略,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很好的工具。
    去年7月份国家上海成立了碳减排交易所,一周年过来了,大概形成了1.79万吨的碳减排的交易额。有效的带动了我们国家碳定价的一个发展。我们CCER定价,包括板的定价一直没有很好的准绳,有效的推动了我们对碳价格市场化的东西,看起来现在只是一个电力系统,2162家做试点,未来随着不断的把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更行业并入碳减排支持工具以后,我相信我们碳的定价更加市场化,这样有效支持我们碳金融的发展,这是在碳金融方面另外的一个现状。

    还有一个是我们看到绿色金融实验区的发展,国家推动6个省,9个地区推动了金融实验区的发展,我们联合大概在7个省,7个地区做它的咨询单位,进展到今天这块它的政策不是很明细,我们看下一步和碳税结合,我们需要做一些探讨。

    如果不和碳税结合我们觉得一个是不能更好的推动转化,碳税不是约束政策,我们作为激励政策的方式进行对冲,大概是这样的想法,我们也做一个研究。还有一块是森林碳汇,我们在和国家林草局深入的探讨森林碳汇资产它的价值,我们现在主要在湖南,福建,新疆,云南,贵州在开始开展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做多了对我们国家碳价值形成以及碳汇的有效交易机制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是我们大概做的一些工作。

    分享一下我们工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不管最后我们国家在双碳目标实现中,在绿色金融这个领域走的碳税模式还是碳配额模式,基础性的工作就是企业碳账户这个工作,我们没有完成不好做很多的工作,碳账户对应很多财税的一些问题,希望大家明确起来,包括它的记账科目,还有记账价格标准,这是我们一个建议。

    第二,扩大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试点对象,现在只有21家银行,是否扩大到城商行,更好推动商业银行本身自在的转型。

    相对应的有一个建议,把我们参照普惠金融的标准把绿色贷款的标准下降到75%,成本和收益带动商业银行转型,带动实体经济往低碳发展上转型。
    在金融实验区里推动碳税和所得税对冲模式的实施,这个实施有什么好处?刚才讲了三角形,怎么用低成本的方式推动我们国家的转型,碳税减免是一个方式,还有一个好处是是不是能够对冲2027年以后实现欧盟的碳关税,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话题。

    还有一个建议看看能不能把巴黎协定的第六条,关于全球合作的理念要加以研究,我们投了这些,把"一带一路"的概念,把碳资产,碳信用资产的概念延伸到国际上去,我们现在开始研究碳资产在国际上我们的国际信用这样的概念,这既是我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体现,也是我们未来在外交上的一个大国担当的话语权的体现。

    我们可能研究的少,需要抓紧时间在这块做一些工作。我们共同努力,相信中国的双碳目标可以实现,谢谢大家。

    董峰:谢谢主持人。

    大家好,我是前海联合交易中心的总经理董峰,我们是香港交易所集团和深圳共同建设的一个大宗商品的现货交易平台,这里说到现货以前大家对于交易所的理解往往是偏重于期货,我们这三年七十创新了一个现货交易平台的模式,它和期货的两个大的区别和我们今天的主题密切相关,一个是我们这里所有的参与商都是企业,没有自然人,都是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实体贸易商和专业机构,在我们现货交易所平台上产生的所有的交易都是基于我们的真实贸易,100%进行现货的实物的交割,和我们的实体经济是密切关联的。

    我们经过这三年的发展也是在中国率先走出现货交易所的路,也是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全品类的,综合性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到目前为止我们上线了9个品种,覆盖铝,铜,天然气,水泥,大豆五个大的品类,基本上能源,建材,农产品几个大类。

    今天的主题碳中和,双碳转型和绿色金融,其实我们当时也是3年前开始品种的布局,后来有了双碳转型的国家战略,我们几个品种和双碳是关联非常大的,我们的有色金属大家知道,不管是铝和铜的冶炼,排放非常大,水泥,建材类的品种,我做了才知道我们国家水泥行业的排放就一个行业占全国总排放不只是工业排放,是总排放的13%以上,它是非常高排放的。

    天然气不用说了,是清洁能源,是我们接下来能源主力的替代品种。这几个品种和我们的绿色低碳密切相关,今天的会议主题我们讨论双碳和绿色金融,我经过这些年我们从交易所的角度,我几点比较深的体会,现在大家碳双碳,碳绿色金融命题非常的宏大,从我们一直产业里面和金融一直做一些结合的具体实际工作,我自己有几个观点,我们谈论双碳,谈论绿色金融首先第一个观点我认为还是应该回归到它的本质,它的政策的出发点我们为什么做绿色金融,为什么做双碳,归根到底推动我们大量的实际产业,我们的转型,减排。这是所有做金融创新,做政策研究或者出台的根本出发点,我们不是为了绿色金融而做绿色金融,看政策最终达到的一个实际传统的效果是不是真正能够推动我们大量的产业的主体,我们的企业能够有动力,有商业逻辑驱动,去往节能减排,往绿色低碳的方向走,这是我们谈论绿色金融非常重要的出发点。

    不是说为绿色金融而绿色金融,或者我们大的机构有相关的指标,或者配合国家政策,我觉得还是关注到我们做的所有工作实际最后传导的效果是不是符合政策的初衷,是不是实际起到推动实体产业真正实际的减排。

    还有一个观点现在我们谈论绿色金融,很多不管是银行的信贷,还是说我们债券,我们的很多金融工具,它最终是不是真正承载受益的主体是排放的主体,我们真正能够产生到最后,产生到实际效果,穿透到底层,我们的实际产业,我们做现货交易所,我刚才提了现在国家比如说上海有环交所,碳交易开始起步,实际上大量的传统产业的起步也现在没有真正成规模的深度的进入到碳市场,我们环交所主要的客户对象只是200多家电厂,我们在这个层面,真正我们的大量的基础产业,其实现在通过电厂这个环节和媒介,通过电的配额,从这个角度介质进入碳市场。

    实际上我们的绿色金融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大量的绿色金融给我的感觉还是在上面的,但是不是真正穿透到底层实体的产业链企业,这个也是第二个观点,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大家应该关注的一个命题。

    我们碳绿色金融的时候,这个东西是可计量的,我们谈论很多绿色金融是定性的概念,只要和双碳扯上边和国家战略扯上边,我们都计入到这个范畴,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绿色?什么是真正的低碳?所谓的低碳,高和低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可跟踪,可计量,这个中间涉及到大量具体实际的工作,我们碳足迹的溯源,我们的计量,我们的排放计量,全产业链数字化程度密切相关,但是我们现在没有大这个阶段。

    围绕这三个我觉得是现在谈论双碳,谈论绿色金融面临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也在做一些努力和尝试,举个例子,我们在今年下半年现有的铝和铜的品种上,我们准备推出国内首个我们叫水电,大家知道我们有色金属的冶炼和我们能源结构有关,实际上水电里的吨排放是火电里的一半,现在问题就是我们的火电铝和水电铝不管是能源结构是什么,排放是什么,同样的电解铝不管是铝锭,铝水还是铝棒,我们是按照同一个价格去卖的,同一个渠道,不区分的。

    我们前一端在电厂这个环节我们是有不同的,我们现在有碳交易,碳的关联,在终端产品,企业最关心的还是产品销售,在这块没有任何的区域,我们金融工具的支持现在也不是不区分终端产品,我们现在做的事就是我们以水电铝作为第一个品种,接下来我们再生铜,现在大量的循环产业,我们的再生铜可以节省冶炼的环节。

    这块在终端的品种里面在再生铜品质上的一些问题,反而是处于比较大的劣势,另外还有税票各方面的问题,推广和应用受到很大的制约,我们现在的想法就是围绕刚才三个大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推出一些绿色的低碳现货类的品种,自下而上,从产业端倒逼整个行业的变革,在这中间我们希望金融机构,我们的配套的绿色金融的参与各方,大家能从刚才围绕的我的政策的实际效果,是不是从企业讲,我能够推动实物的现货产品的吨排放,真正减少,通过我们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这些东西卖出更好的价格,或者得到更好融资的支持,让它有动力往这个方向走,包括水泥,现在全国的水泥厂参差不齐,有的企业可能技术改造的程度好一些。

    但是大家目前为止,应该说没有一个可持续的闭环的商业逻辑,让大家能够通过我的减少,我的终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流通过程中的排放能够得到超额的价值,让它有动力加大在减排方面的技术投入,这个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通过终端产品,通过配套的金融服务,一整套基础设施的体系,我们把现在大家在绿色金融这边的一些整个的资源配置引导到真正产生政策效果的地方,这是我们要做的。

    但是在配套做,比如说水电铝也好,绿色水利也好,我们需要做数字工厂,把我们一整套传感器碳足迹的溯源用区块链,我们的仓单全流程的追溯到整个生产流通全环节,不光在仓储和运输,而且在生产的环节形成完整的闭环,这个中间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这里面交易所我们天然是具备一个比较大的优势作为中立的市场第三方。

    所以我今天也参与是比较临时,从交易所,从现货交易所的角度我们看到现在绿色金融大家体量已经做的很大,从实际的终端企业或者说终端的产业的角度,这个中间我觉得结合或者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交易所做好我们的工作,我们今年下半年从几个产品入手,接下来还是刚才说的,一定要关注实际政策落地的效果,一定穿透到底层的实体企业,而且实现全流程的溯源和精确的计量,只有这三方面都达到,我们的绿色金融才是真正的绿色金融。

    我今天大概就分享这几个观点,谢谢大家。

    陈志斌:我是陈志斌,来自国家电投碳市场管理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是五大电力央企之一,在新能源这个发展的路径上应该算是国内走的比较远的,我们已经宣布了整个集团2023年实现碳达峰,应该说在电力集团里面最早提出达峰的时间点的,包括我们现在整个新能源装机已经到了62%这样的水平。

    如果从装机量上说,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在整个集团大的发展过程中,自然有很多绿色金融的诉求,无论是发债,贷款,基金,这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们都可以叫作绿色金融或者低碳气候投融资这样的一些项目。

    集团那边太大了,我们碳资产公司是国家电投集团下面的二级单位,统筹整个国家电投集团所有的碳资产开发交易,包括我们火电,虽然我们可再能源为主,但是我们火电排放量很大,一年接近3个亿的排放,所以这么大的排放我们 需要管理好,而且参与到全球碳市场进行交易和履约,包括那么多的新能源项目,从CDM时期到国内CCS时期的开发都是我们做的,包括集团的碳金融也是我们做。

    我们在整个大的绿色金融里面我们更细,更专的在碳金融这块,我们一般说碳金融可以分成两个不同的维度,一个是宏观的碳金融,所有减排,所有相关的金融活动都可以叫碳金融,像这些有政府的基金,有跨国公司的一些基金,还有各种各样的金融手段配合。

    我们这里更关心的是基于碳市场延伸出来的金融产品,所以应该说这两个层面我们碳资产公司也做,在宏观的层面我们做的不多,主要是刚才王总碳资产支持工具,我们是其中第三方的评价机构,我们会看一下这个项目是否真的是低碳的,这是我们在宏观上做的尝试。

    更多的工作集中在微观上,首先碳市场内部90多家电厂参与全国碳市场,包括之前参与试点碳市场,我们必须保证合规,数据必须是准确的,底层的数据是一切金融,尤其是绿色金融最基础的一个数据质量,我们得保证数据是准确的,我们能够合规的完成交易,完成履约,促进市场形成正常的碳价,这都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推动的事。

    基于我们的这些配额的资产以及减排的资产,我们也做相关碳金融的尝试,包括质押,这是一个最基础的碳金融的产品,我们也探索碳的债券,做一些碳的基金,也都是我们积极探索的事。大家可能知道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也面临很多约束,包括这个底层资产它的法律保障怎么样,银行,金融机构能不能单凭配额借钱,目前有很多案例里面都是配合上本身这个借款方它的一个信用,才能从银行借钱,不能单凭配额本身就可以。

    银行担心拿到这样的质押品如果实现违约的情况下能不能变现,对底层资产的流动性以及长期价值的判断的方法提出要求,目前在全国碳市场去年已经有接近100亿的交易额,但是整个流动性上,在整个长期价格判断上不足以去支撑一个很发达商业化的碳金融体系,也是我们下一步希望能够拓展的一些方向。

    也是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完善相关的碳市场的规则,支撑我们也好,金融机构做这样的事情,还有一些其他的更灵活的碳金融的手段,碳期货,一些投资者参与的投资基金,这些欧盟市场都是加以的主力,但是咱们国家目前还可能对于这个底层的现货市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觉得在未来一旦国家开放了之后,会带来很大的潜力,也对企业减排能够有很大的促进。

    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低碳转型是长期战略,必须考虑5年,10年的现金流,如果我们碳市场不能提供期货这样的产品,锁定未来的投资风险,企业很难做这种决策,我觉得这是碳金融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还有刚才王总提到包括碳边境调节税,这是我们关注的方向,我们碳市场虽然大部分的业务都是服务于集团内部的碳管理,我们也服务更多外部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企业有进出口的需求,或者参与全国碳市场的需求,对他的碳做内部的盘查,做内部的管理,我们也是可以帮他做相关的服务。
    这个时候如果涉及到出口到欧洲,涉及到碳边境调节税相关的行业,我们一方面可以做碳的管理,减碳的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碳减排量相关的产品,我们也非常关心这方面政策的进展,虽然我们本身的电不可能出口到欧洲,但是我们希望用绿电帮助国内的生产商降低他们的排放。

    还有包括巴黎协定第六条国家电投集团也有很多资产在国外,在欧洲,在中东北非,在东南亚,在南美都有我们的资产,而且现在投入更多的是新能源的资产,所以未来整个巴黎协定第六条央企能够发挥什么样的角色,能够给国家做什么样的事情,是我们密切关注的,接下来大家可以多讨论,看能不能一起琢磨出一些事情出来。

    主要我想分享的就是这些内容,也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在未来和大家有合作的机会,谢谢。


     

    徐洪峰:感谢会议主办方的邀请,我连续几年参加大会了。在之前每次会议上我觉得我印象中每年有一个绿色金融的主题,我记得去年绿色金融的主题当时我作为主持人主持讨论的,今年我想除了绿色金融之外,结合能源企业目前的情况我重点说一下转型金融相关,或者融资的手段,或者其他的一些资产的管理方式。

    因为在之前国家从2016年绿色金融指导意见出台之后,重点发展绿色金融,大家知道绿色金融不管是绿色信贷的标准也好,还是绿色债券的标准,是支持纯正的绿色产业发展的。结合能源企业,比如说今天在座的能源企业中光伏,风电,太阳能这些属于我们绿色金融可以去寻求融资支持的,但是除了这些绿色产业,绿色能源之外,大量存在的像煤炭企业,像石油企业,像天然气,天然气在咱们国家归为清洁能源,在国际上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是纯正的化石能源。

    对于传统的化石能源企业讲,更多在目前的政策条件下可以倾向于寻求转型金融的不管是政策的支持也好,还是金融的产品也好,结合这个线索具体说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在座的能源企业如果发债,绿色债券不用说了,在座的光伏企业已经有一些发了数量不少了,对于煤炭企业,对于电力企业,对于石油企业,在去年的时候已经推出针对高碳的,或者碳密集型企业债券品种,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还有在前一段时间新推出来的转型债券,这两种债券专门针对支持高碳企业,比如说化石能源企业如果向绿色,向低碳转型,我们如果发债可以去发这种转型类的债券。

    这个转型类的债券从去年的交易商协会突出来之后发展非常快,发展快的背后原因主要是存在大量的需求,现在从产业结构讲产业结构讲,国家是沿海和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讲已经转型到一定阶段了,但是中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还是以这种高碳企业为主。所以这种转型的金融支持我想作为在座的化石能源企业,可以作为未来去寻求融资支持其中的一个手段,转型类的债券。

    中诚信绿色金融科技在转型类的债券方面提供了知识,我们提供类似于绿色债券专业认证的,我们希望未来如果化石能源企业在未来发转型类债券的时候我们提供相应的外部支持,这是债券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在座的能源企业向银行寻求信贷的支持,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之外,化石能源企业也可以寻求转型类的信贷产品的支持,目前这种转型类的信贷国家发展相对规模比较小,主要在国外,像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规模发展的也是比较快,但是目前可能是相对于转型类的债券讲,这种转型类的信贷现在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

    但是根据我们和相关银行的交流情况,其实现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于高碳客户向化石能源得企业提供信贷的积极性非常高,银行是愿意提供的,通过产品的设计,把相关转型的风险锁定,这块现在很多银行在积极的尝试。

    在座的如果有相关化石类的能源企业包括电力企业可以考虑,去银行寻求这方面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金融服务机构,可以全程参与其中,比如说一起和银行去设计相关的产品的结构,因为银行现在对产品如何设计有些不是很清楚,在前期共同设计产品的架构,结构,基本上论证差不多的时候我们可以进行相关的信贷的认证,这是信贷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关于企业的管理,ESG和传统信用评级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它理解为传统的信用评级的升级,传统信用评级注重财务的经济维度的表现,但是现在除了财务经济的相关的指标之外,在国外很多投资机构会看投资标的的环境的表现,社会的表现和治理的表现,称之为ESG。根据相关的预测,2050年的时候全球95%以上的投资不仅仅看传统的评级,而是看ESG的表现如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在座的能源企业来讲,其实从现在开始就可以注重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从之前只单纯注重财务经济指标的做法,逐渐把ESG相关的因素纳入进来。

    其实像在座一些龙头企业,今天过来的很多都是龙头企业,通威股份非常的典型,去年我们做了ESG的评级,还有ESG提升的解决方案,我想做这些工作对于在座的企业来讲不是额外的成本,我刚才说了原因,未来从国际上的趋势讲,更多的投资机构会看ESG评级,不仅仅看传统的信用评级,如果这个ESG表现比较好,可能咱们不管是融资或者是发债,会得到更多的认购,融资的成本比较低,不仅仅是社会责任或者社会影响力的问题。

    我建议在座的企业尤其是光伏的龙头企业,还有风电的龙头企业我们现在做的ESG报告和评级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这些龙头企业,也可以布局考虑这方面。
    最后一点刚才前面几位专家说的碳交易,碳金融,这部分可以分两大部分,对于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的重点企业是目前2162家的规模以上的火电企业,我觉得对于这些火电企业来说,目前可以考虑的金融支持其实现在已经很明确了,比如说碳配额的贷款,另外一大类是对碳汇,CCER,中国减排量如果拥有碳汇项目的企业讲,在2017年3月份国家472认证暂停之前,占比很多是光伏企业,还有一些光伏发电,还有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包括瓦斯发电,包括农村的沼气发电和今天在座的能源企业很多是有关系的。

    对于这些企业讲,未来如果国家472重启之后,我们可以考虑符合新政策标准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储备一些碳汇项目。

    在碳汇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些碳减排的核算,并且碳汇项目的过程中向金融机构寻求支持,可以申请碳汇项目的开发贷,经营贷,不仅仅是碳资产的低价贷款,我们作为第三方的金融服务结构讲,可以在能源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做一个总体的桥梁,我们可以共同的把这个事情共同的推动一下,比如说如何去开发碳汇项目,如何在碳汇项目开发出来之后我们进行碳减排的计算。

    刚才补充的还有一点,现在央行推出的特殊信贷政策,包括两大类,一大类是针对清洁能源企业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在座的光伏风电企业都可以申请,目前已经申请大部分的项目都是以光伏项目为主,占了绝大部分。

    对于煤炭企业讲,可以申请国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也是融资的成本比较低的,所以我想针对在座的企业来讲,在过去几年,每年讲绿色金融,今年必须突出一下转型金融,转型金融的一些产品,一些融资的手段是非常适合在座的化石能源企业或者一些电力企业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公司希望能够为在座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外部的专业支持。

    主持人:感谢几位嘉宾的见解,在座的还有很多嘉宾已经坚持到最后,能不能把提问的机会给现场在座的嘉宾有这样的机会,现场有没有提问的。

    提问:我是做技术的,我做了一些研究,大家都说了未来能源只有靠技术,靠未来改变技术之后能源需求不变,我搞这个技术我把理念干完了,到实践中需要科技金融了,这块支持不知道各位有什么想法,怎么实现一下?怎么判断技术确实是可行的,我搞了10年,国内外都没有,我是靠计算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我的问题是这种技术怎么通过科技金融渡过困难期,让它成为行业认可。   

    主持人: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和绿色金融相关不相关,我理解是和绿色科技,在绿色科技的创新过程中怎么样获得金融的支持,我刚才也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这个问题是不是问的太外行了,我感觉绿色金融特别是陈局这块,是一个政策性金融还是商业性的金融,我们在操作过程中把它当成政策性金融还是商业性金融,或者未来这样的发展趋势,如果一个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有哪些基础的制度,法规,不健全,需要后续把它补齐,还有哪些模式,包括刚才提到科技创新,我们能为它设计一些新的工具,来支持发展。

    几个专家可以回答一下。

    陈孙蛟:这个题目是一个新的问题,从金融的角度讲绿色金融肯定走向市场化,走向商业化,但是初期需要政策性支持,我们国家我们绿色金融从顶层设计开始逐步往下推,这是我想讲的一个总体的发展方向,逐步走向市场化,走向可持续的,完全靠政策可能也是有些问题的,这是一个。

    关于科技金融这块,各行都有这个产品,都有这个品种,确实现在问题就是这个科技创新是不是创新,能不能得到应用,有没有使用价值,这个可能作为金融机构最关心的,如果有价值,能有发展前景,我想大家都会感兴趣,包括开行,各行业银行都有。

    您的问题谁来论证,谁来确认这个东西是有效的,这是一个。从刚刚前面各位专家讲到的,我们今后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今天我们在会上发布的碳核查机构的自律机制,我们第三方发展是不够的,所以很多东西是没有得到社会或者市场的认可,发展起来比较难一些。

    这个事情是需要各方面一起沟通,不是一定不行,或者一定行,需要沟通,通过业界的评价,通过咱们实际的论证,这方面是可以解决科技金融的问题,科技金融往往很多在尝试,肯定有一定的风险,也需要有一套单独的机制来论证。谢谢。

    王少波:的确是,刚才几位专家说的都很好,几个基础工作还是要做的。

    第一,建立碳账户。它是所有的基础,没有碳账户,刚才碳到科技创新,科技怎么核查,核查是一个过程,我们是点的概念,审查一下到底减排没有减排,时点上怎么看,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通过一种方式描述出来,我们叫作碳账户描述。

    我们联合做了几个事,我们觉得碳金融的认证基础是两块,一块是检测,碳核查叫碳检测,我们在湖南,天津建立两个检测公司,支持我们的检测,还有认证,工艺认证,这个东西是不是达到碳减排,最后形成真实的交易,需要一个检测,我们当年为了做这个事把天津市环保局的低碳环境评价中心所有的同志们转到我们这来了,他们来了将近100多个人,支持我们在工艺上的甄别,一个是检测甄别,一个是工艺甄别,支持我们最后的金融认证,不管是绿色债还是绿色贷款的认证,就是金融产品认证。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有我们目前在中国绿色债,我们的认证规模将近一半是我们做的。49%左右,包括绿色贷款,下一步大家看到交易所的专家碳这个事情还有一个概念,我们科技出来了,能不能最后专程可能和碳信用有关系,我们可能现在有了一个技术,能不能最后实现减排要见证,这可能是一个期货问题,我们国家的制度是现货交易所不能搞期货,期货交易所不能搞这块的东西,制度上有一些差额。

    最近可能宣布了,香港马上成立碳交易所,它的主要工具就是碳期货或者叫碳信用交易,大家看买不买未来的,我承诺减排,这个减排能不能实现不知道,现在拿这个说法融资改变技术,提高减排的能力,最后看实现没实现,这就是一个碳期货的概念,这是需要评价的,我们也在关注这方面的发展,谢谢。

    董峰:我说两句。刚才同事提的问题科技金融,归根到底我是做企业出身的,是一个简单的商业逻辑,我们在科技这块的投入最终怎么变现,或者谁来买单,这个问题又回到本质的问题,我们在科技上做的这些工作是不是真正的有用,如果你有它的商业价值,自然市场上有相应的对价,有人做这个投入,会买单,这个又回到现在将来主要变现形式是什么,一定是帮助大家带来商业价值,这个商业价值根据我们这些年因为产业,金融,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一定是从金融,如果能解决对企业来讲比如说你的降低融资成本,让它原先不符合绿色金融的一些标准的业务能够通过产业的数字化,通过科技的改造,能够有更精确的计量,能够进入到这个范畴,能够享受到一些特许性的政策,我觉得就是有用的,就是有价值的,自然可以找到买单的人。

    现在回到再上一个源头的问题,我们的绿色金融如果是打水漫灌,只是一个定性的描述,大家不需要做很多基础性的,技术性的工作,我只要贴一个政策性的标签,做一个定性的描述,我自然能够大家我的目的,在这种场景之下自然大量的科技企业我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源头上又回到我们做这些事情,我们的将来商业变现要地用政策性的方式还是用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式,在这个里面我的绿色金融到底是通过定量的计量,还是通过定性的标签做这件事,它对于科技企业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所以我是现在的现状可能未必能达到我们从科技的角度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这个需要时间和过程。

    但是这个方向大家必须有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我们大量科技企业参与到双碳转型,参与到绿色金融,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商业价值,找到自己的变现路径,大家首先要有一个预期,如果我们连这个方向都看不到,可能性看不到,没有人愿意做,也没有人愿意坚持在这个行业里,最后我们做出来的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用,管不管用不知道,没有人来做,肯定没有人愿意做这件事情。

    虽然是一个科技的问题,但是背后还是我们整个将来碳产业,我们的绿色金融怎么发展的问题。我们现在的路径我不是做碳本身的交易,可以做和碳相关产品的交易,最终如果我们走到定量的计量,在这块有非常大的用武之地,科技企业,怎么样关联,把你的实物的产品,中国经济每年从大宗原材料到中间,到制成品,从工业品到农业品,我们的实体经济每年百万亿级的物理资产在流转,这些东西怎么和碳关联起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为什么我们做现货交易所,也要参与碳这件事情,碳的交易不是一个抽象的,或者只是和电厂这个层面发生关联的行当,应该和整个生产,流通,和我们的实体经济方方面面应该有一个量化的关联。

    这个量化的关联是需要一套基础设施的,需要我们的溯源,计量,需要我们体系支撑的,这块如果大家有这个共识,我们大量的我相信不管从传感器的行业,还是从系统的集成,还是各个方面我们的科技企业就有前进的明确方向,和未来变现的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就补充这些。

    主持人:谢谢。我们不继续提问交流了,也是感谢在座的专家以及坚持到最后的现场和线上的嘉宾,今天的大会议程全结束了,明天还有精彩的内容继续分享,希望各位嘉宾继续关注我们的论坛,今天会议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圆桌论坛2
    圆桌讨论:新型电力系统与技术创新



    对话环节



     

    主持人马士聪:线上的各位朋友,会场的各位嘉宾大家好,欢迎再次回到会场,开始下一个环节,本次论坛的圆桌会议环节。

    我是本次圆桌会议的主持人,我是来自中国电科院的,是电网公司,我们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当中面临各种问题,今天我们有幸请到几位嘉宾参加圆桌论坛。

    第一位是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张彦虎,还有特变电工新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金龙;第三位来自双良节能首席专家空冷节水专家薛海军总,第四位是现场的搏动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电力高级顾问殷民(音)总,最后一位来自施耐德电气能源管理电网行业架构师王照总。

    开始下面的对话环节,像很多技术一样,比如说互联网概念发起于欧美,但是真正的落地在我们中国,现在碳中和也是,起源于西方国家,我们看到由于俄乌战争德国提出来取消自己的碳中和目标,从现在的发展形势来看,欧美国家对于双碳,对于新型电力系统不那么热心了,未来我们中国其实真正成为我们碳达峰,碳中和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主力军,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又没有基础的理论和技术的支撑,在这样的环境和趋势下我们如何干好这件事情对我们非常的重要,和本次大会的主题未来能源紧密相关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断的调整政策,一方面我们提出不能运动式减碳,还有调整我们新型电力系统的目标,一开始我们有以新能源为主题,但是近两年我们又把新能源为主体这个字取消了,担心政策和方向导致行业过热和技术预见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非常关心下一步政策怎么制定,我们下一步技术怎么发展,也和我们今天邀请的几位专家在的行业和公司有紧密的关系,一个话题是大家关心的,也是对电网公司来说几几年最焦虑的问题是新能源消纳的问题,围绕新能源消纳,国网公司,电网公司,南网公司采用了各种方法提高它的新能源消纳水平,今天我们想问一下谈话的嘉宾,关于新能源消纳从我们公司的角度,或者从社会的角度是如何去看待的,又有哪些未来可以采用的相关技术来提升我们新能源消纳的一些水平,或者提高新能源消纳率。

    首先请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电力高级顾问尹明谈一下这个问题。  


    尹明:谢谢主持人。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博重智合能源转型论坛它是一个致力于能源转型和引对气候变化的一个组织,总部在柏林,刚才马博士也谈了一下德国现在的能源转型,我想稍微的更正一下,其实现在的这种德国能源转型,特别是在7月初德国议会通过的新的一揽子相关的能源法案,不是说不再进行能源中和,2045年的目标是没有变的,以及未来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方向还是坚持的,只是在现在的这种现实条件下实现的路径上临时性的有一些调整。

    我们机构对咱们中国国家这边的双碳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和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这一块进行了比较多的分析和热点跟踪,碳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对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我们首先看一下新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其实从电力系统的这种发展来说,特别是我们国家提出新型电力系统,这个新目标很明确,就是增加这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消纳,并且围绕着新能源占比逐渐增加这样一个过程,把相应的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市场体系,监管体系,甚至还有这种价值体系要进行重构。从里到面,都要进行一些调整。

    第二,刚才马博士把国网和电网公司的苦处吐了一大堆,的确我们应该都有体会,也能看出电网公司从多年来降低,减少,以及各种类型新能源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不然我们国家的风光新能源连续10几年保持全球的第一位,我们怎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有电网公司巨大的贡献,我们必须肯定。

    在这个前提下,我是希望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这种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情况下,也就是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情况下,它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我是搞电力系统出来的,我在国网公司工作过,我对这个问题思考是值得大家和各个业内的人士认真思考的。

    从电力和电量平衡说现在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传统的电力系统里面是稳定性极高的煤电,火电进行很多的调节控制,所以它的这种平衡逻辑很简单,就是电力系统自身它的能力决定的,因为它有稳定的电源,有很多可调节的手段,源、荷之间的协调互动没有那么多,就是以电源调节为主,符合管理作为辅助手段实现的,这个很好做,相对来说都是很成熟的,但是在新情况下,电源这块风光间歇性的新能源上来之后是铺天盖地的,可以说四面开花,电网公司有的时候的确有苦处,建一条线路需要很长时间,但是要上一个风电厂,上一个光伏电站,两个月,三个月就可以了,这个就是出现问题了。

    电源变得越来越不可控,间歇性,变动性越来越强。同时我们看到复合侧,这种电力电子装置上来了,电动汽车,电气化的水平提高了,大家的这种居家智慧生活也都起来了,很多工商业,企业用电,用能多样化需求变得非常的分散,非常多样。这就出现了源荷两侧不确定因素叠加了,这样时候电力平衡和电量平衡出现了一个差异化。

    电力平衡咱们说短时调节能力,是由电力系统自身它的能力和潜力决定的,但是在双碳背景下电量平衡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不完全由电力系统决定了,为什么?因为它排放,需要考虑它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这是约束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就是现在电力系统它的电力平衡和电量平衡已经出现了这种差异化。

    我们经常说渗透率,新能源的渗透率,现在这种渗透率它的内涵也变了,不能够再简单的说新能源的渗透率怎么样,我们的电力系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渗透率越高,有的时候要把这种外部性的因素也要考虑进去。

    底层逻辑变了,整个调控系统,调控逻辑也变了,原来高大远的配置模式,需要更多的结合起分布式,我们叫作低小进的开发利用模式,相互结合了,因为新能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贴近用户,低电压在配网这块得到开发利用,这就变了,用户从一个消费者变成了一个生产型的消费者了,全部都变了,整个电力系统的可观,可测,可控性是不是要继续延伸下去?要突破10千伏甚至延伸到用户的用电设备这边,都有需求。

    我就说这些,谢谢。
     

    主持人: 刚才说了,新能源消纳,其实消纳电网自身是不消纳能源的,顶多有一些损耗,真正的消纳还要靠用户,靠复合侧,我想围绕新能源消纳这个问题问一下线上双良节能的薛总,对于这个问题您有什么样的思考和见解?

    薛海君:大家好,我叫薛海君,我在双良主要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双良的产品很多与电力系统有关,既有新能源领域的产品,比如说多晶硅生产设备,单晶硅硅料,也有服务于传统火电行业的产品,比如电站空冷系统,随着新能源的发展以及新能源大规模的高比例的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带来更大的挑战。特别是对火电领域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是最大的,所以我就想对传统火电以及相关的行业企业如何提升对新能源接网消纳适应性谈谈我的观点。

    我们知道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很快,预计2025年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装机占比将超过50%。传统的火力发电方式由目前的主体地位将变成不中和重组地位,火电机组主要是起调峰作用,根据测算2025年所需的火电调峰内能力总装机在2.4亿千瓦,根据报道,去年山西省是我们火电生产的大省,去年8成以上的火电机组参与深度调峰,促进新能源消纳。这个调峰对火电行业目前是必须的,否则这个企业没有办法适应了。

    调峰的方式主要两个,一个是对火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使其适应深度调整的要求,现在我们的火电机组不改造是不行的。还有储能,包括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目前看由于储能发展的比较慢,调峰仍然要以火电灵活性改造为主,这是现在火电行业面临的一个挑战。

    可能很多人认为火电的灵活性改造主要是发电主机的事,实际上火电灵活性改造对辅机影响非常大,对辅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大型活力发电机组基本上在北方,发电机组几乎全部采用空冷技术,在深度调峰符合运行的时候,在冬季的气温极低的时候,机组低符合运行的安全风险非常大,容易发生事故,轻的造成经济损失,重的影响正常运行,除了安全性问题,还有一个经济性的问题。

    保证机组安全运行具有所要求的灵活性,适应深度调峰要求这种同时降低排耗,维持机组发电效率,控制碳排放所以火电行业面临的安全性问题,也有经济性问题。

    安全性和经济性是矛盾的,很多时候是矛盾的,保证安全性可能会影响经济性,追求经济性可能会加大安全性的风险,所以空冷系统作为辅机它的运行优化控制系统非常重要。

    我个人认为冬季在提高发电机组热销率方面,满足深度调峰要求条件下,空冷系统的经济性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近年来我们投入了风冷系统运行优化方面控制,在控制上增加了一些投入。我们的想法主要是通过智能化新技术,使电站风冷系统能够适应深度调峰的要求,实现一个配合电厂灵活性改造,进一步降低机组的优势,取得技术创新的成果,包括发明专利,软件,知识产权等,这些成果可以用于已投运机组的技术改造,也可以用于新建和扩建项目。

    应用上已经取得了多个实际工程,在实际工程中得到验证,也获得较好的效果。

    主持人:谈到提高新能源消纳措施里面灵活调节能力,包括储能,特别是火电的灵活性改造,是一个近期比较重要的措施,而且我们也发现我们现在辅机系统,包括直流和火电辅机系统用了大量的你逆变器。这些辅机系统的故障率如何可靠的运行,对于我们整个发电厂辅助调节也好,参与发电也好,安全性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说我们发现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看起来是很系统,很庞大的一个概念,但是真正的到了具体的技术细节,对我们每个小的设备可能都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

    我们谈到企业抓住行业的风口,站在风口上我们才能挣钱,现在站在了新型电力系统这样的风口,既然我们各位老总,各位企业的技术领导能够参加这个会议说明大家对这个方向是非常认可的,既然看准了方向,未来我们技术应该怎么布局,因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需要很多的新技术和新装备,我们未来应该做哪些布局,或者关心技术布局的问题,还是关心产业链的问题,这里面还有矿产资源的消耗,我们还依靠大量的进口。

    今天问一下阳光新能源的张总,对于新型电力系统产业或者技术的布局,我们公司现在有哪些想法或者有哪些举措。

    张彦虎:我的看法是应该从设备层面和系统层面两个大的方向做,从设备的角度阳光电源集团公司以光伏逆变器,储能系统为核心的这些设备,这些设备最终输出和电网进行连接的,所以要充分的体现对电网的友好性,由过去以电网为母线,电网为逆变并网提供支撑向设备对电网支撑进行转变,电网要什么?要你的在低电压或者低电压故障解决的能力,主动支撑电网稳定性的能力。

    在旋转惯量不够的时候,逆变器应该提供一定的旋转备用的惯量,为电网稳定提供支撑,所以设备层面必须做的对电网更加友好,这是设备层面。从系统角度,阳光新能源作为拥有系统技术的开发商,我们必须在系统技术上做一些布局,提前布局,适应于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需要,我们把电站的输出对电网看,这就是系统的角度看,也分几个,一个是大型电站,大家知道它有波动性一些固有的天然缺陷,这个时候我们希望去做一些融合。

    比如说风和光的融合,让风和光融合后的曲线变得相对比各自出力曲线更加平滑一些,光储融合,风储融合大家非常的清楚,光储融合里面现在背景下,当前的情况下光储融合的储能有价值增加的部件,但是现在储能获利机制不是非常的明确,所以储能作为光储融合的包袱,在这种包袱的情况下把储能的价值尽量发挥最大,我们这里面做了一些创新,比如说光储电站夜间不能发电的时候,有自耗电,如果我们光储融合的储能把白天便宜的电,晚上用,减少电站自用电消耗的成本。

    还有现在邀请电力在介入的时候要求新能源电站预测能力,有一个双细则的考核,如果你的预测精度不满足要求,可能面临罚款,如果有储能跟踪预测曲线,实现闭环的跟踪,让光储综合以后的出力和上传调度的发电预测曲线完美的贴合,就是闭环跟踪,我的预测就变得更加的准确了。

    光储融合可以做一些技术创新,在分布式同样的问题,单纯的光伏发电可能对企业来讲,造成的功率因素的降低,必须解决单纯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下有技术方案解决功率因素下降的问题,当然方案有很多,但是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方案应对潮流,在逆向流动的情况下带来的功率因素的问题。

    一个是有方案,一个是逆变器设备要输出更强能力的无功,如果用户侧用电侧做单独的储能,同样面临逆潮流而动的时候对用电企业功率因素的影响问题,不仅仅给企业套利的情况下给企业降低用电成本,也要保证电网互动的情况下功率因素达到更高的水准,包括电能质量的要求,选一个逆变器电能质量高一些。

    分布式光伏面临一个问题,即使做自发自用,但是为了提高自发自用率,提高光伏电站收益率,也配了储能,光储更好的融合增效,必须做分布式的发电预测,也要考虑用电企业负荷预测。发电预测,负荷预测,电价预测,现在是电价波动的情况下,三个预测融合之后综合的光储协同的智能化能量管理,实现整个光储系统的经济化最优,让用电户收益最大化。

    如果是互用现在也面临安装,渗透率过高的问题,现在要求变压器容量渗透率不超过80%,有些地方企业规定按地实行50%,我们按照80%来看,户用电站,农户装电站容量很快穿越了,现在下行的规律比较小,现在安装的光伏容量超过下行功率的,所以变压器容量很快超越了。在超越的情况下我们要需要创新,是不是可以做集中式并网,来满足互用电站系统发展的需要,对电网更加友好一些。

    这是我说的几个场景,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问一下我们传统的输变电的龙头,特变电工的吴总,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围绕输变电,围绕特别电工未来产品和技术布局,以及我们助力行业脱碳有哪些技术上的发展和政策?

    吴金龙:特变电工整个是输变电的产业集团,现在总部是以高两新的业务布局,高就是高端的电力装备,包括高端的变压器,现在全球份额排名第一,我们现在也进入特高压的直流领域,我们做柔直换流阀,两新一个是硅基的新能源的材料,做多晶硅这些材料,为光伏做这块的原材料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新材料,这是总部。

    我现在在特变新能源的公司,我们这个公司专注于新能源的方向,我们目前的战略是一主两翼,主是电力电子的板块,两翼是我们的工程和运营商业务,我这说一下电力电子板块,对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来说,咱们之前都说两高,一个是高比例的新能源,一个就是高比例的电力电子,在电力电子的方面,特别是新能源方面的布局主要从源网荷储几个方面进行布局的。

    源侧我们主要聚焦于光伏的逆变器这块的研发,生产和应用,逆变器大家知道我们的主创式的1.5千伏高压的逆变器,还有集中式的逆变器,现在都大规模的应用,在电网方面前面提到我们聚焦特高压的柔性直流的领域,目前我们开发的特高压的柔性直流的换流阀,在2020年的时候已经在工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未来我们在特高压柔直这块紧盯海上的大规模新能源风电的送出,我们认为市场比较大,也在降成本,像高压大容量发展方向的技术研发。

    我们也做新的概念,包括能量路由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直流变压器这方面新型的工作,目的是便于后面像数据中心,电动汽车冲击性负荷的接入,我们做可控的反冲的节点,来实现负荷侧的灵活即插即用的控制。

    在储能这个方面我们也布局全产业链的业务,主要聚焦电化学储能,包括PCS,EMS整个系统的集成,目前也在快速的推进。另外数字化我们也比较关注,结合现有的基础,我们开发了光伏的集中应用平台,综合能源的管理平台,包括资产管理的平台的数字化的系统,来支撑设备的高效运行,设备的高效运维和用户友好的接入和使用。

    未来我们重点结合双高的电力系统,利用新的技术,以及源网荷储,包括光储,柔性直流产业链的深度融合,高端电力装备和系统解决方案的迭代,我们的目标成为全球卓越的绿色智慧能源服务商,为国家的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我们的力量,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从刚才介绍发现我们特变电工也在转型,我过去理解的我们特变电工的主营业务现在慢慢的不断的布局,包括我们新能源材料,以及电力电子,逆变器,相当于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比较关键的设备,另外从理念上开展数字化的转型,近几年在我们这种国内外重大电气装备的龙头的,我们发现都在转型,急于把自己的电气板块卖了,唯一没有卖掉电气板块,而且不断增值的就是施耐德电气,而且施耐德电气有一个使命,就是成为大家数字化合作伙伴,刚才吴总提到数字化,问一下施耐德电气的王总,关于数字化在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您认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施耐德在这方面做了哪些相关的布局和研究?

    王照:其实谈到数字化的话题,确实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对于数字化领域电力系统的作用,基本上比较认可,但是数字化对于电力系统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大家是否能够广泛的接受,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取决于首先数字化能不能解决电力系统,特别是新型电力系统关心的问题,在成本上是不是可以接受得了。

    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来说,我做报告的时候提到了,我们觉得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广义的弹性,灵活性以及互联互继的能力是一些核心的需求。

    这里面我们谈到的弹性是广义的,既包括小概率,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也包含相对来说概率高一点,但是影响低一点的电力系统的故障等等。涵盖了传统上说的韧性或者可靠性的概念。

    传统的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问题大家知道我们无非就是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缩短故障恢复的时间,这里面基本上离不开数字化赋能,大家都有很深刻的体会,但是对于新型电力系统来说,我们觉得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可以在数字化的支撑情况下去充分的利用我们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因为分布式能源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分布式的弹性。

    所以说谈到新型电力系统诉求的时候,数字化在于弹性的角度能够给新型电力系统更多的支撑,回到灵活性这块,我们觉得这块数字化能够做的工作更多,我们以往谈灵活性的时候,我们第一想到的就是电源的灵活性的改造,实际上后面还有储能,绿氢等一系列的,但是我们更多还想说我们用户侧的这种参与,包括虚拟电厂,包括充电的调节,包含需求侧响应,在数字化系统协调管控的能力下,我们未来需求侧能够为整个电力系统的能量或者电能的平衡做更多的工作。

    对于施耐德来讲,谈到布局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大家知道研发有一定的周期,我们没有一开始想到为新型电力系统做布局,但是我们确实是为了数字化,为了绿色低碳做了很多的布局,举个例子,我们提到的环保型的开关设备,实际上施耐德在10几年前开始做基础性的研究,在几年之前开始做产品的开发,我们充分的参与到了生态环境部气候变化司对于非碳温室气体排放减排的讨论中去,我们也参与了国网、南网环保气体设备未来的这种规划。我们看到国南网在环保气体方面有了很多规划。

    特别是国网有一个三年计划,每一年新增的设备提高50%的环保化率,我们恰好和赛道并跑在一起,也是一种幸运。

    另外为了应对新型电力系统更高的复杂度,我们做了很多软件相关的并购和能力的建设,包括我们在工业领域的集团,包括我们最近并购了电力系统里面比较领先的仿真分析的软件解决方案商,有了这些能力,我们能够为新型电力系统做更多在软件方面的支撑,我们自己也建立了我们软件的研发中心,在亦庄,有一些我们在全球做的比较好的解决方案,到了中国之后有可能会出现本土化水土不服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的软件中心把这些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解决方案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结合本土的一些特点进行升级换代,最终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中国的市场,为我们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我们的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好我们一些贡献,对于中国的电网行业多做一些服务。

    我想说的就是这些。

    主持人:我理解数字是一个媒介,核心在于化,我们也知道现在提的化比较多,信息化就是用数字世界来映射我们的现实世界,数字化和信息化是不同的,用数字世界替代我们现实的世界,工作还有整个布局完全是核心性的变化,刚才几位碳到很多技术布局,有很多的发展方向,再好的技术布局,再好的设备装备我们想用起来都离不开政策,有好的政策机制才能让技术有用武之地,才能让设备真正投入系统中的运行去。

    我们今天时间有限,来不及请教各位老板更多的问题,我想最后我们按照实话实说的规矩,请每位专家最后用几句话做一个总结,我们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需要哪些政策支持,还是想呼吁哪些我们机制的转变,我们未来应该怎么干,我觉得这个是很有必要请几位老板谈一下真实的感想,下面请尹总做一个总结。

    尹明:谢谢。刚才聆听了各位专家的介绍,很受启发。我也结合自己的一些体会说一下。在能源系统和电力系统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还有场景的融合,业务的协同越来越多,技术,设备,以及集成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事情,很多问题看似是电力系统自己的事,或者能源领域自己的事,但我们真正的深究起来可能它是一个经济社会,甚至是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事。

    所以我也是在这边呼吁我们电力行业或者是能源领域的这些同事们朋友们有的时候可以把视野放开一些,把问题再扩大一些思路。

    所以刚才提到数字化之后我很受触发,这些不管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几个重大功能,实际上在改变着这里面的关系,各种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电源与电网,电网与用户,电源与用户,产业链上下游,通过这种数字信息的透明化,这种数字资源,要素的使用,让整个系统应该更加开放,让我们的市场应该更加的透明。

    在这我提一条建议,我们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重视对能源电力领域数据要素它的管理和它的这种社会价值,行业价值这种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数据资源的这种潜力应该说是我们双方目标下这种能源电力系统转型发展非常关键的,在我有一个个人的公众号里面写了一篇文章,构建新型系统的关键是一种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

    为什么这样说?我觉得我们任何的决策和政策的出台,不能闭着眼睛,自己闭门造车,所以我们要了解世界,了解我们的问题,这就需要大量的数据,大量的信息支撑。

    第二个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角色,开展重大问题研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这种权威智库有能力的第三方机构的多少和价值,这个应该说是在现在的这种能源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是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加上我们的全社会参与,三者应该是推动能源电力向清洁、绿色、安全、高效方向发展的重要三个决定性的因素。

    主持人:谢谢尹总,下面请王总。

    王照:如果问一个问题,我想转述一下同事的问题,我们同事一直有一个想法,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或者探索一种机制,能够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电力辅助服务,也就是说通过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我们电力系统这个灵活性的问题,因为单一的让用户侧或者是电网侧解决这个问题代价都是巨大的,谢谢。

    主持人:谢谢王总。请双良节能薛总。

    薛海君:政府的政策引导我感觉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新产品,新技术,我们新能源生产实际上再生产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作为我们节水的企业来说,我们希望政府能在用节水新技术上能够有很好的支持,我们国家是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的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资源占用量1/3,我们很多新能源的生产都在我们国家的陕北地区,那个地方水资源是极度匮乏的。

    没有办法,现在因为要节水,要投设备,投资比较高,所以如果政府能够加强节水方面的一些引导,比如说鼓励使用节水设备,提高水价,我们的水价是很低的,有些地方的水价实际上和市场水的价格是一致的,远远低于市场应有的水价。

    需要政府进行引导,特别是政策上制定节水政策,这样可以使新能源的生产更率绿色,更环保,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薛总,薛总考虑的不光是能源问题,还有资源的问题,给我们很好的建议。

    下面请阳光新能源张彦虎张总做一个总结性的点评。

    张彦虎:我呼吁一个,过去我们在科研方面支持力度更多支持产品以及创新,我现在呼吁一下把新能源系统技术的创新和产品创新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同一个高度上对待。具体讲比如说一些风光储电氢,网源荷储这些复杂系统的系统级创新,多给一些支持,贴近市场一线的民营企业支持,给他们做一些示范项目的机会,也提供一些研究的机会,包括课题的机会。

    可能需要把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和企业面向市场的优势,因为企业在市场一线,对市场感知会更加具体贴切,把研发机构,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研发需求做一个搭接,成立一个相对多方力量的研发平台,在系统技术方面多给予支持。

    主持人:谢谢,张总的问题非常具体,欢迎我们有些搞系统性研究的多联系阳光新能源,跟我们这边开展合作。

    最后请吴总进行发言。

    吴金龙:我结合我们制造业和新能源发展,我就简单提两条建议。一个是现在关注的核心软件的国产化的问题,建议国家联合研发机构,产业和应用单位加速国产化的研发测试和应用的进程,解决现在一些技术卡脖子的问题,防止贸易上产生的一些产业上的风险。

    还有未来新能源发展海上风电的发展,特别是国家东南沿海的容量是非常大的,目前这块我们感觉推进是比较缓慢的,我们建议海上风电这块未来的送处,特别是深沿海直流是很主要的经济性的选择,我们建议送出通道能够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这样加快海上风电有序的推进,来实现双碳目标的实现。

    我就说这些。

    圆桌论坛3
    圆桌论坛: 迈向碳中和 共创可持续未来



    对话环节

    主持人 涂建军:各位尊敬的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取决于您在世界的哪个角度,大家下午,上午或者晚上好,我是来自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的涂建军,今天非常荣幸应主办方的邀请主持这场主题为迈向碳中和,共创可持续性未来的圆桌讨论。

    自从国家领导人2020年9月22日宣布了中国的双碳目标之后,净零排放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截止今天为止,全球83%的排放,91%的GDP,80%的人口已经被各种各样的净零排放承诺所覆盖,一方面我们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全球198个国家已经有137个已经做过净零排放承诺,116个地区,240个城市以及733家公司都有了净零承诺的目标。

    本次的圆桌讨论我作为主持人,很荣幸与5位重量级的嘉宾同台探讨中国和全球净零议程,本人计划向参会嘉宾提两个问题,每轮问题请参会嘉宾将发言时间限制5分钟之内,我提第一轮问题的时候也会隆重的介绍各位参会的重量级的嘉宾。

    下面我开始今天圆桌讨论第一轮的问题,我的第一个问题提给我左边的姚强,姚总是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原副总经理,也是电力行业尤其是EPC领域的领军人物,姚总去年9月全国有超过20个省市自治区,出现了拉闸限电的现象,叠加今年2月爆发的俄乌冲突,能源安全在中国的重要性大幅上升,在这个背景下请问中国未来能源领域尤其是电力行业的碳中和议程究竟如何推进。
     

    姚强:谢谢主持人。我就简单的回答主持人提的问题,去年是中国也发生了区域性的拉闸限电,那是非常偶然的因素,尽管因素很多,各种原因,但是这种在中国来讲不存在总体规模性缺电的因素,今年从6月开始中国持续性高温,高现在甚至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大家知道中国现在的发电的装机容量是24亿千瓦,大概是美国的1倍,但是在24亿里面有传统过去积累下来11亿千瓦的煤电。

    同时我们有1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可再生能源装机是在全球是第一的规模,总体上讲,我们是不存在一个总体上要拉闸限电的程度。

    另外作为选择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站在国家,也就是未来电力安全,就是能源安全,能源安全就是国家安全,实现碳中和,特别是电力领域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既是中国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需要承担的共同责任,同时也是实现国家能源和电力安全的必然选择,同时包括风电水核电,抽水蓄能,电力系统,中国在技术方面在全球都处于一个比较优越的位置。

    所以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自豪,我认为在电力领域实现碳中和方面,中国应当为全球碳中和的目标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主持人 涂建军:非常感谢姚总精彩回应。我个人深有感触,如果我们看工作的能源系统一方面全球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一个国家消费超过全球一半以上的煤炭,另一方面又是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在我们的光伏,还是在风电,还是在储能,还是在电动汽车领域,站在跑道一个非常有力的点。

    下面想有请法国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气候资本集团的董事长路跃兵先生,回答一下问题,您所代表的集团成立于1902年,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和医疗气体和相关服务的供应商,我注意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最近在氢能经济领域非常的活跃,请您对中国这样一个以灰氢为主的全球最大氢能生产消费国,如何通过推动绿氢经济的发展,应对能源安全挑战,并且助力碳中和议程的早日实现发表看法。

    路跃兵:谢谢。大家知道法液空是工业医疗气体产品,技术,服务这样的公司,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能源转型这样一个过程里面法液空依靠自己100多年的对气体,尤其是氢气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运营经验,率先就致力于发展氢能。夜空在2017年的时候达沃斯论坛上也作为创始发起单位,成立了世界氢能委员会,致力于促进氢能在全世界的发展。

    大家知道氢能是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及进行能源转型非常关键的能源形态,本身就是一个能源,其次又是在不同的能源形态中扮演一个转化器的多少,把风电,光电转成氢,氢通过储运加进入汽车,把氢气和氧气反应变成电,催动汽车,所以它是不同能源形态一种转化器。

    氢同时是一种很重要的储能的方式,刚才我说了我们在很多地方风电,太阳能,这些能量怎么储存起来很重要的就是制成氢,氢气由于在变成电的时候和氧产生反应,排出的是水,这样它是非常清洁的,低排甚至零排的能源,所以氢气在整个能源转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刚才主持人问我们国家由于过去几十年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在氢这方面主要是以灰氢为主,也有很大一部分蓝氢,绿氢是我们最近几年才开始往这个方向走的。

    引用一句话,说灰氢不可取,蓝氢可以利用,绿氢是未来方向。我觉得在我们的全球氢能这个领域里,我们用低碳氢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即使蓝氢,蓝氢假如说我们把这个CCUS,把碳捕捉,碳利用做起来,其实也是一个低碳的一种氢,所以说我觉得最后还是用一种排碳作为标准来能够比较好的说氢的这种属性。

    第三点,我们发展氢应该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我们国家也谈到一点先立后破,不能说一下直接奔到绿氢去,前面的就不做了,这个其实对于一个产业的发展是不太可取的。

    我们假如说看国内一些主要的公司,比如说在石油上,我们中石化走在前列,中石化也有这种雄心,把自己从一个石油公司怎么转型成世界氢能公司,天然气,比如说上海的申能集团,也是积极布局,原来天然气这块比重业务很大,怎么逐渐转向氢能,这是从气转向氢。

    还有一些国内的我们山西有一个公司叫煤井能源,过去做煤炭,炼焦,焦化这些东西,但是过去的将近10年时间里,逐渐往氢转型,这些公司都有一个特点,从原来的煤、油、气这样的一种业务形态向氢走,这个过程一定是循序渐进,先立后破的过程,逐步的过渡向氢,逐步由蓝氢向绿氢过渡这么一个过程。我就谈这些。

    主持人 涂建军:听了路总的介绍感触很深,我们看能源转型的历史,从不同的阶段,能源是在储能的属性不一样,化石能源本身在储能属性,人类进入电力时代之后,电力需要即发即用,它的储能属性弱化了,随着风光在电网所占的比例的提高,包括氢能在储能二次能源利用越来越多受到业界的重视,下面一个问题我想提给来自落基山研究所中国工业脱碳部门的李抒苡总监,李总监加入研究所之前在北京市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作过,有非常深厚的行业研究的背景,李总监,中美两国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和温室气排放国,您来自的研究所是一家1982年创立的专业独立,市场为导向的国际知名智库,从智库的角度看,如何解读中美两国面临的能源安全挑战的不同之处,请教还有多大的合作空间。

    李抒苡:谢谢。能源安全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提到能源的时候非常关键的问题,甚至是我们在聊到能源革命,或者能源转型之前必须保障的前提是能源安全。对于中国讲,中国在全球的能源市场上是有三个标签,一个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能源进口国,所以这三个身份使得能源安全对于中国来讲更是提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

    实际上从整个能源的总量来讲,中国的进口能源占到消费的量,这个量并不大,只有关20%左右,我们看能源安全的时候不能这么看,当我们提到石油和天然气两种关键能源的时候,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75%,天然气数据在45%左右,这是为什么在整个能源转型,还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我们更加需要关注能源安全这一个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我们新的能源安全战略提到了4个革命,还有一个合作。包括了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四个点,同时强调多方的合作。我认为在这个整个去推动我们绿色能源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能源的稳定性,我们确实需要一系列其他的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储能保证整个供应的稳定性。

    对于美国讲这个情况稍有不同,美国在2019年,2020年的时候已经实现了能源的生产大于消费,同时出口也大于进口这么一个情况,然后同时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对于煤炭天然气和石油这三种主要的能源全部实现了进出口这样的情况。所以理论上说好像能源安全对于美国来讲好像并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实际上我们观察到的是能源的价值近年来因为俄乌冲突一系列的影响,在美国内部飙升了,整个通胀的情况也是非常的严重。

    有一个数据,在CPI创新高的整个过程中,汽油的指数环比在当中的贡献占到1/3,无论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能源进口国,还是对于美国这样的能源出口国讲,都是没有办法完全规避安全,尤其是一系列的冲击带来的问题,因为目前全球的能源市场是高度统一,而且是流动性很强的,这是关于能源安全。

    关于中美两国的合作,我们认为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的合作一定对双方的利益都是有益的一件事,对全球的应对气球变化雄心是有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的一件事情。在去年的联合国应对气候框架公约的第26次缔约方大会上,中美两国就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达成合作,去实现了这么一个共识,主要的合作领域包括了比如说清洁电气化,电网效率,包括在甲烷领域循环经济,包括像CCUS等等一系列的领域,所以在这块我们也是非常期待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之下能够有更多的务实的交流,还有落地的事情。

    我们也是非常希望能够在落基山研究所希望和各界和合作伙伴共同推动整体的进程,谢谢。
     

    主持人 涂建军:非常谢谢。今天上午我参加中美高级别的对话会,里面有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中美两国在能源和气候领域的双边合作,你的乐观精神和回答给了我更多的信心。

    下面有请中外企业家联合会中心主任,是北京市朝阳区对外经济合作促进会会长董斌先生回答问题,我了解到您来自的中外企业家联合会致力于中欧澳非地区的商界领袖,提供综合平台,帮助他们进行有效交流和合作,请问您是否能以贵联合会的实践为例,谈谈国际交流尤其是企业家层面的交流,是如何助力中国双方日程的早日实现。

    董斌:谢谢主持人。我理解刚刚主持人问的问题有一个关键词是合作,因为中外企业家联合会在过去的14年来也是致力于推动中外交流合作,互信,包括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年在欧洲、欧洲、澳洲,我们已经举办了几十届大型的论坛,成功的推动落地了很多的项目,包括中外企业的合作。

    说到合作,有一个题外话,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尤其是入世20年,是中外合作的进程,也是我们个人财富,企业财富,国家财富,一个积累的过程。

    我本人还在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委员会工作,我过去有16年在中国的工程承包和建筑行业,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也清晰的看到中国虚心的,积极的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包括国际上比较通用的LEED白金奖,奖金,是美国发起的绿色建筑的标准。

    我们在中国的住建部的领导下,也在推中国的绿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细分领域,很多的工程施工这些细节,这些进程都会有我们碳达峰,碳中和的影子,因为过去我们很多的管理,我们很多的施工,我们很多的建筑品的生产是偏粗放。所以我应该说是非常自信的,我们在过去成功的推动了其他很多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个领域的国际合作,有请进来,朝阳区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也在我们这边,我们在过去10几年推动了像西门子、施耐德等等这些优秀的全球500强,或者跨国公司在中国业务的拓展。

    同时也成功的推动比如说比亚迪的王传福去摩洛哥建新能源汽车厂,包括山东电建在摩洛哥承建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光伏电厂等等。

    所以我们一个中心的体会,在碳达峰,碳中和这个话题下,中外合作,中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主持人 涂建军:刚才听到很多熟悉的名字。正是有联合会这样的机构在中外之间牵线搭桥,才使得我们中国经济建设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下面我想有请最后一位对话嘉宾李蜚先生,2017年开始就职于CDP全球环境信息中心,作为中国项目副主任是全面负责CDP在中国的各项活动,李主任CDP全球环境信息中心是总部位于伦敦的国际组织,致力于推动企业和政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水和森林资源,2012年开始CDP进入中国,致力于为中国企业提供统一的环境信息平台,我本人从研究人员的角度,深感信息披露对中国实现双碳议程,应该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个也是我们当前政策研究的一个桎梏之所在,我想请您碳一碳信息公开透明对中国实现双碳议程的重要性在哪里,分享一下贵机构成功的实践经验。

    李蜚:非常感谢介绍。CDP我们最开始叫作碳披露项目,必这个名字非常多的企业,包括朋友比较熟悉。因为我们披露的工作后续把它所涵盖的环境议题延伸在自然资本,包括水资源的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现在我们主要以CDP这样的名字称呼我们这样的机构。

    刚才主持人提到环境信息披露,尤其是碳信息披露对于双碳这样的议程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接下来我的分享可能是从两个层面,一个是从企业的层面,信息披露对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或者是一些收益,从其他的利益相关方的角度讲,信息披露如何推动整体我们国家碳中和,碳达峰这样大的工作。

    CDP我们连接资本市场和企业非常重要的桥梁,我们通过提供这样的平台之后,企业受到它的投资者或者是它的下游采购方的一个邀请,利用这个平台做环境信息披露的工作,去年全球已经有超过1.3万个企业通过CDP的平台向他的利益相关方报告了以气候变化为主的相关信息。

    企业做好信息披露这个工作我简单总结可能有三方面的获益,首先第一,通过CDP或者其他的一些国际主流的一些披露框架,如果做好信息披露这个工作,可以帮助企业非常好的识别自身所面临的气候变化或者是其他环境的风险导致的商业的风险。

    我们经常说危机,危和机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把危险管理好,进而一定会给企业带来新的商机。根据去年全球企业的回复情况,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在去年企业提到他们面临着高达1万亿美元和气候相关的风险,我们同时发现这些企业报告了自身识别出来关于2.1万亿美元的管理气候风险或者识别出来气候相关的机遇,通过企业的回复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到机大于危,所以企业可以大胆,放心,加快低碳转型的进程。

    我们从合规的角度看,目前全球来看,信息披露或者是以碳信息披露为主的监管要求,逐渐是增强的。已经会成为未来一个主流的趋势,包括欧美的一些国家,已经把强制性的碳信息披露或者是环境信息披露已经上升到立法的层面,最近比较大的几个动作,在美国的证监会,已经开始研究未来对于美国的上市公司要强制性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包括我们国家今年2月份发布了企业依法环境信息披露的管理办法。

    未来讲在我们国家也会出台相关的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所以企业目前来讲通过一些国际认可的平台,主流平台做好披露工作,更好的可以迎接未来的监管要求。

    最后一块企业做披露这个事情,对它自身品牌的声誉,包括创造新的价值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进行了统计,去年披露的企业有86%的企业回复说通过环境信息披露,对于他们自身保护和提升品牌的声誉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我们国家实现碳中和有非常巨大的资金缺口,怎么帮助这些金融机构更好的去识别出来那些对于我们国家生态目标,能够有强大支持的企业或者项目,这里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环境信息披露也好,或者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对我们整个国家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提到非常基础的支撑。

    除此之外,如果企业做好碳信息的披露,和它的利益相关方或者客户会进行非常好的沟通,在CDP这个平台我们发现非常多的生动案例,就是通过企业的做好披露的工作,和它的投资者和采购方进行非常好的对话,并且识别出来未来在应对整个气候变化方面有哪些合作的领域。

    最后也是回答问题,CDP在中国我们的一些工作。去年我们支持了大中华区1900多家的企业,通过CDP这样的平台做披露的工作。我们也是非常欣喜的发现这样的数字和5年前相比增长了3倍,这后面非常巨大的推动力是跟我们国家公布了3060的目标,包括资本市场,包括全球的商业对企业低碳转型的关注度的提高,是有非常大的关联。

    还有从披露的质量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国的企业通过多年的披露的实操之后,在披露信息的质量,完备度方面有非常大的提高。包括一些企业,中国的企业,比如说联想集团,华为等等,它的披露信息的水平已经完全达到了全球这些我们CDP叫作领军企业的行列。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环境信息披露无论对于政府的决策制定方,包括资本市场,包括其他的这些利益相关方而言,对于实现我们国家双碳目标,都起到非常强大支撑的作用。

    主持人 涂建军:感谢李主任。您提到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我顺便引申一下,作为能源还有气候领域的从业人员,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深感在统计数据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走,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我个人认为国际典范的代表就是美国能源信息署,我希望哪一天国内政府部门能够比照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标准,搭建信息披露的平台,让中国的高级别的研究人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于数据的分析上,而不是让他们天天对着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往表里打数字,我希望这一天早日的到来。

    另外我们回到今天讨论的下一个环节,我依旧想把我的问题给中国姚总,去年9月中国领导人宣布中国停止在海外进行煤电投资,您所来自的中国电建一直是中国在海外EPP领域,包括海外煤电投资领域的领军企业,从这种能源央企走出去的角度看,从企业业务模式转型的角度看,如何应用新形势,中国相关企业企业层面的战略转型,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低碳发展议程,请姚强总碳一下您的看法。

    姚强:我很荣幸,我干电力40年,一直从事全球可再再生能源电力开发这样的行当,事实上大家知道6月24号习总书记作为主席主持了一个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在这个会议上收获成果里面有一个继续办好世界能源变革论坛,在苏州已经举办4届,两年一届,这是和国际能源机构和中国政府共同办的,我有幸参加,同时还有清洁能源能源,是10+8东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也办了5届,是我之前在的企业具体承办的。

    我感觉作为面临着可再生能源对于化石能源的替代,还有用能电气化,中国还是比较领先的,现在25%左右,美国刚刚到20%,大家知道提出来的规划目标在2050年,碳中和场景下在能源消费方面有一个这样的水平。

    这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这是对能源颠覆性的一种变革,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对于全球从事可再生能源开发的企业讲是重大的机遇,对于中国的企业讲又是得天独厚的。风光发电,中国基本上在光伏领域里面无论从技术到规模都是在全球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事实上水电在全球的开发度依旧还是有巨大的潜力,非洲水力发电资源的开发不到10%,尽管中国开发度已经很高,但是亚洲没有超过30%,大量的水力资源,包括核电,但是核电是一个低碳的能源。

    对大坝(音)曾经有很大的争议,世界银行曾经一度不再提供贷款,后来恢复了,主要是面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水电还是一个最经济,最有规模,对于环境破坏相对最小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所以在这方面作为中国企业,特别是央企不光承担着责任,同时是巨大的利益,一种机会。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讲无论从政策还是合作伙伴,还是我们的技术能力,还有金融,加上这几个年发展很多区域合作的双边关系,这次我刚才说的会议上除了办好论坛之外,要建立伙伴关系,建立全球清洁能源联盟,总体讲对中国的企业来讲面临很大的机会,谢谢。

    主持人 涂建军:非常感谢姚总,不愧是电力行业多年从业经历的领导。下面我想提一个问题给路总,从跨国企业在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投资的角度来看,碳中和目标或者净零排放目标会带来哪些机遇以及哪些风险?

    路跃兵:我觉得碳中和确实是一个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一个东西,关键看我们国家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应对,在风险和机遇方面,我觉得主要三方面,一个是技术,第二是政策的风险,第三是市场的风险,都是对应的,也是体现在三个方面。

    拿技术讲,作为一个公司来讲,到底未来向哪个方向走,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径,这个就很重要。太阳能里面有单晶硅,多晶硅等,氢里面也有不同的技术,制氢里面有天然气重整制氢,电解水制氢,电解水制氢里面还有固体氧化物制氢,所以不同的技术带来的机遇和风险都是不一样的。

    政策也是这样的,我们全球的政策是什么样的,每个国家的政策是什么样的,甚至每个地方的政策也都不一样,尤其是跨国企业讲,需要对这些东西进行一个非常好的理解。

    市场也是这样的,过去我们可能能够做的一些生意,未来就不见得可以做,过去消费者接受的东西未来消费者不见得接受,消费者对气候变化,对绿色低碳,可持续这样一些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责任,他对生产商提供的东西也有要求。

    另外从具体的公司运营方面,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疼面。比附说宏观层面有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的践行者,国际贸易现在碳的最多的就是碳边境调节税,碳关税这个事情,碳关税这个事情使得过去在某些地方有竞争优势的东西可能没有竞争优势了,所以说就会影响国际贸易,另外对国际投资也是非常有影响的,由于不同国家对所在国对气候变化,对排放政策不一样,所以对国际投资是有很大的影响。

    国际投资相对应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的供应链的布局,重整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宏观方面。

    微观方面,大家知道我们做企业,做公司围绕三个变量做,一直就是沿着三个东西走。怎么做大,做小,这就是企业要干的事情,而碳恰恰会影响三个变量,极大的影响三个变量。

    过去不成为成本的东西现在成为成本,最大的成本是我们过去排放二氧化碳是不需要付出成本的,今后排出二氧化碳就需要付出成本,这对成本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影响。过去减排是减就减了,现在不是,现在减了之后有收入,看一下特斯拉这个公司,在2020年的时候分析一下情况,主营业务收入下来最后利润是负的9亿美元。

    但是因为有了一个16亿的碳的收益,所以最后成了正的7亿美元,改变了公司的形态,所以从宏观上,微观上,都有一些如何应对风险,如何去捕捉机遇,都有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 涂建军:非常感谢路总。刚才您的解答非常的结构化,从技术、政策、市场这些方面指出来危和机都是并存的,又从宏观、微观的层面结合企业的具体案例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解读。

    下面请落基山研究所中国工业脱碳部门的总监李抒苡两个问题,重工业行业是公认的很难减排的领域,更需要通过创新解决方案,在这个领域全球实践和本土经验整合的必要性是如何,在工业脱碳领域国际社会有哪些最佳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李抒苡:谢谢。重工业确实是大家普遍认为的脱产挑战比较大的行业,因为在消费侧和建筑、交通等等这些领域不一样的是重工业的工业过程需要比较高的温度,或者说工业过程复杂,甚至是有一些来自于非燃料燃烧带来的过程排放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决定了并不能仅仅通过大规模的电气化,以及清洁电力这个途径能够实现零碳排放,所以一系列创新型的解决方案。

    比如说绿氢,CCUS或者生物质的利用一系列创新的解决方案。同时对于中国来讲,中国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就是在于重工业的量非常大,全球看中国生产了一半以上的钢铁、水泥、电解铝这些基本的原材料,另外中国也是国际上最大的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国。

    与此同时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如果我们要实现2050年零碳这样的情境,用于脱碳的技术一半以上没有进入商业化运行的阶段,对于重工业讲处于最早期的解决方案更多一些,从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角度,重工业脱碳非常需要实际上的最佳实践去进行指引的。

    同时我们参考最佳实践的时候必须注意到国内重工业的特征,从挑战上看国内目前的工业生产对煤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无论从原料的角度还是燃料的角度都是如此。

    目前国内重工业生产的资产都还比较年轻,以钢铁行业为例,高炉转炉资产的年限在10年左右,不到正常寿命的1/3,这个数字对于水泥,包括像甲醇这些化工的资产来讲也是差不多的。

    这个决定了中国工业在进行转型的过程中以后是遵循先立后破这么一个路径规避由于非常快速转型带来的搁浅资产的风险,我们非常需要去考虑过渡路径,在氢的利用上中短期可以从工业复产氢开始,另外也可以去考虑逐步的去替代这么一个过程,最后实现现在大家讨论的比较多的绿氢的路径,所以一定是有过渡性的路径进行全面系统性的设计。

    同时从基于的角度讲,中国的几个特点,一个是对于零碳解决方案的市场是我比较大的,所以说相对来讲能让这些技术快速的规模化,从而实现规模经济的潜力是比较大的,另外国内的零碳相关的资源,比如说太阳能,风能的资源的条件是比较好的,从制造的角度看我们太阳能光伏,包括风电产业的制造业是排在世界前列。

    国内的央国企作为龙头转型的意愿和资源是比较还的,整体看国内的工业转型更有可能去通过龙头企业去作为撬动,带动一系列创新技术从研发、应用到大规模应用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说国际的先进实践必须进行本土化这样的转变。

    从国际的最佳实践的角度,有很多,落基山研究所在过去的两年我们对于钢铁、水泥、化工这三个行业进行了系列工业脱碳路线图的研究,我想有一点是我特别想分享的一个观点,我们在看很多最佳实践,它可能并不是来自行业内部,而是来自于跨界的一个解决方案,一个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以水利行业脱碳为例,目前燃烧的燃烧带来的碳排放占40%,我们考虑替代燃料的时候就会发现目前的挑战并不仅仅是存在于水泥行业利用这些替代燃料本身,而更大的一个挑战来自于比如说垃圾废弃物作为替代燃料整个收集,处理系统,并没有系统化建立起来。

    所以说这个实际上并不是说水泥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更大系统化的转变。

    分享一个国外的最佳实践,我们可以以德国为例,德国在1985年的时候水泥工业的专家开始注意到替代燃料对于减碳的作用,那个时候替代燃料的比重在德国大概2%,就是国内目前差不多的水平。

    但是在1985年之后到2010年替代燃料的比重随着技术的提升,还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迅速的增长,甚至达到每年10%这样的增长率,到2017年的时候德国水泥行业的替代燃料的比重达到70%左右的水平。

    我们去分析成功的因素发现首先第一个因素是德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垃圾的处理,包括回收,以及后续转化成垃圾衍生燃料这样的产业链得到了非常好的构建。

    第二因素20世纪80年代左右欧盟大部分国家对垃圾填埋下达了禁令。第三个因素对于水泥行业具体的用到这些废物衍生物燃料的质量标准进行控制,我们观察发现第一个和第二个成功因素更多来自于行业外部系统性的一个变化,但是却推动了整个水泥行业的替代燃料的发展。

    如果我们以钢铁,或者是化工行业为例,也是类似了,比如说我们对于绿氢的应用,也需要基础设施,包括储运,包括CCS是一样的,它是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所以整体来看,我觉得从最佳实践来看有的时候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是跨领域的,所以我们必须要站的的更高,看的更远,谢谢。

    主持人 涂建军:非常感谢李抒苡的分享。下面请教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的董主任,从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国际企业在华投资的角度看,净零排放或者说碳中和的议程会带来哪些机遇和风险。

    董斌:谢谢。先说走出去,我觉得到现在这个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积极的面对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ESG是一个流行词,本身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全球协作,也是习主席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的挑战。

    所以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包括去欧洲,因为欧洲人们普遍环保的意识非常的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可能对自己这种环保的标准,对自己企业社会责任精心的设计,还有一点,也是经常和中国的企业家分享,你要客观判断欧洲的企业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企业家的微秒的心态变化。

    毕竟欧洲是上百年几百年的工业革命,包括后来的财富积累的一个过程,中国就是改革开放40多年,尤其是入世20多年迅速积累了大额的财富,而且当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和欧洲的合作伙伴在沟通的时候,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欧洲有两类企业,一是跨国公司,二是绝大多数的是中小企业。所以中资企业无论是央企,国企,大的民企,在和合作伙伴,和欧洲企业家朋友聊天的时候要学会范围思考,包括碳达峰,碳中和很多技术的引进,技术的合作,研发的投入要考虑合作伙伴的心态。

    当时欧洲的朋友说本来是一个蜗牛,忽然有一天门口有一个大象,要碳合作,欧洲的企业家心理有一些不安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历的几十年的经验,教训的积累,我觉得大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契机,树立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正面积极的形象,这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问到请进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得益于最早的改革开放,经济特区,三来一补等,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中国的改革开放40多年里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或者是展现,叫PLC,产品生命周期。

    因为欧美最早就是创新,发明投入,把成熟的产品再到发展中国家,包括到中国加工,制造,批量化生产,来换得更大性价比的收益,现在中国同样我们去亚洲、非洲,包括拉丁美洲投资,同时中国和谁学习,还是刚才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的叫跨国企业,全球500强,这些优秀的国际公司。
    现在大家都说高质量发展,双碳绿色发展,本身也应该是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什么是高质量发展作为我们中外企业家联合会的心得,就是对标国际,也是过去几十年无论政府,无论企业,还有金融机构就是学习国际惯例,国际做法和国际创新一个过程。也是我们中心的想法,一个心愿,在双碳进程中的风险和机遇,都说风险和机遇共存,我觉得机遇是学得好,风险是没学会。

    我们要更要呼吁各级的政府,继续的加大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力度,这个大门不但不能关,而且要敞开,谢谢。

    主持人 涂建军:感谢董斌主任。无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国际企业走进来,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如何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可能是值得我们业内从业人士思考的一件事情。下面请CDP的李主任回答比较形而上的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全球可持续发展和本土经验整合的必要性的问题。

    李蜚:谢谢主持人。这个问题特别有难度,可持续发展是比较大的议题,CDP我们主要做环境的机构,所以我自作主张把议题稍微维度小一点,从应对气候变化或者全球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的角度看看能不能给涂老师的问题做回应。

    目前讲全球可能为数不多的几个议题达成共识,其中一个有气候变化的议题,刚才董老师分享,包括涂老师的分享,是我这边分享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我们从全球的披露的趋势讲,我们发现未来一定出现整合的趋势,目前全球这些企业披露负担是非常重的。

    包括目前现行非常多的ESG披露的框架,披露的相关的标准,企业可能应接不暇,包括CDP目前而言下周就是披露的截止日期,非常多的企业完成最后的披露冲刺的阶段,未来的整合趋势是非常明显的,我们可以看到去年在Cop26期间,国际的可持续标准理事会,或者准则理事会ISSB的成立,ISSB的成立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出台未来全球比较公认的统一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者气候变化报告披露这样一个框架。

    这个框架出台之后对于全球的企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一些专家说未来ISSB出的这个大家应对它的要求,做披露的工作相当于企业的第四张表,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对我们国家而言,可能目前对于相关的ESG的披露或者气候变化相关的信息披露我们自身的一些政策,可能还不够完善,未来我们怎么样更好的参与这些国际的标准建立当中,我觉得未来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我们国家相关的标准,可能需要未来尽快的去进行出台。

    另外如果从企业的实操的角度讲,我们也是对接非常多的企业,我们发现中国企业有几个非常典型的特征,比如说我们国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3060目标之后我们整个全国上下所有的企业都动起来,都开始制定自己相关减排的低碳转型的规划,所以中国企业我们的行动力是非常快。

    这里面我们也是看到一些中国企业和国际一些企业在做低碳转型这个事情上不同的地方。国际的企业可能包括一些国际的倡议,首先进行承诺,程度之后有一段的时间自身再设定相关的目标,接下来执行,但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可能如果做出承诺之前应该是已经做了非常全盘的考量。

    在这涂老师在我第一分享之后也是有一些评论,目前我们看到中国企业相关的一些信息其实并不多,或者渠道也是非常有限,这也是目前中国企业我觉得做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或者做的过程中可能有一些未来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领域。

    我可以给大家举两个行业的例子,CDP和全球或者世界基准联盟,去年12月份发布了一个研究,主要是针对全球的汽车行业,还有电力行业去看这些企业在做低碳的承诺和自身的行动之间是否有一些偏差,尤其是在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我们本世纪末控制全球稳升1.5摄氏度这个目标方面。

    关于这个汽车行业,我们发现有50%的全球这些大型的汽车行业已经增加了低碳汽车的一个销售量,在2020年其实有30家的企业售出的汽车产品当中低碳汽车已经占了7%,尤其这里面包括中国一些企业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的情况,比如说长城汽车和上汽,他们在低碳汽车的销售领域已经完全可以和巴黎协定规定的1.5摄氏度温升进行对标,包括比亚迪还有其他的一些中国的汽车行业,在低碳的领域方面已经走到了全球的前沿。

    我们如果再看电力行业,整体来讲也并不乐观。我们通过分析也是发现预计在2035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全球的重要电力行业他们的碳排放量应该超过了他们自身碳预算的57%,为了实现巴黎协定1.5摄氏度温升的目标,需要2035年之前所有的这些电力行业78%的来源必须是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如果我们看中国企业的表现,有一些突出的地方。比如说中国的电力行业关于未来10年实现低碳产能的规划,包括可再生能源目标份额的增加,还有包括这些中国电力行业提出2030碳达峰目标,这些和我们全球同行业相比比较特殊或者是突出的领域。

    同时发现中国的电力行业和全球其他的电力行业相比,有一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大多数中国电力行业披露一些相关的信息当中,尤其关于低碳转型的规划细节度不够。为什么目前讲中国企业相关的环境信息考核性比较低,接下来是我自己的一个观察。中国企业我们还是非常的务实,可能做的会非常多,在说的方面的确未来需要加强。

    尤其怎么样利用好国际的一些平台,利用国际的语境和语言,去讲好中国的故事,是未来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怎么样把自己做的世亲对外展示的同时能够加速自身的低碳的转型方面,可能有一些帮助。

    主持人 涂建军:感谢李主任。今天作为这次会议的主持人,我个人非常荣幸能和5位重量级的嘉宾一起同台讨论碳中和和净零排放议程对我们能源行业,包括企业层面政策启示,现在最大的感慨天下没有不散的圆桌讨论,大家知道我们今天会议除了现场我们有一个非常大的会议室,我们在线上还有直播,我今天上台之前我在线上查了一下,通过直播平台有几万名观众收看我们今天的直播,还有很多的媒体。

    从这个角度讲我也想请今天5位重量级的嘉宾一句话总结今天最想表达的观点,通过线上线下参会的媒体,传达出去。

    因为是最后一轮的发言,请CDP的李主任一句话总结。

    李蜚:对于企业而言,碳信息披露其实并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其实是实现碳中和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企业通过做好碳信息披露这样的工作,可以非常好的管理自身面临的气候风险,也能识别新的相关的气候的机遇,加速企业碳中和的进程。

    董斌:双碳目标时不我待,中国政府应该尽快的归口在确真,确价,确权以及交易方面尽快出细则,谢谢。

    李抒苡:零碳能源转型,尤其是重工业转型需要颠覆性的创新,而颠覆性的创新是需要完整的生态系统来支撑的,我们必须看的更高,更广,更远一些,因为好的解决方案有的时候是跨界的。

    路跃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终需要依靠创新,不仅是制度创新,更重要还是制度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甚至战略创新,生态创新。

    姚强: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今天的文明是化石能源文明,而要实现碳中和我们必须颠覆掉这个文明的基础,所以如果用一句话形容这么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我想说凤凰涅盘,欲火重生,谢谢。

    主持人 涂建军:这个回答太棒了。在今天的圆桌讨论结束前,有请线下线上的观众为我们5位重量级嘉宾的精彩发言鼓掌。

    谢谢大家,我宣布本次圆桌论坛圆满结束,谢谢大家。

    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阳光新能源: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为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度理解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2022年7月20-21日,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能源网主办,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未来能源大会在北京召开。


     
    阳光新能源总裁张许成先生致辞


            本届大会以"碳中和与全球产业融合"为主题,通过大会影响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构建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方面贡献力量。

    会议上,阳光新能源总裁张许成在致辞中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能源行业要加大研发创新,推动行业进
    步与产业升级。他提出行业要继续坚持团结协作、技术创新、开放融合,为构建未来能源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作为一家拥有先进系统技术的新能源开发商,阳光新能源一直以"让人人享用清洁电力"作为企业发展使命,将深耕光伏、风电、风光储氢充多能融合领域,发挥企业在新能源系统技术上的领跑优势,坚持"多发电 更友好"的产业价值,为清洁电力全球普及不断贡献阳光智慧与阳光力量。
     

    阳光新能源副总裁焦文广
     

    阳光新能源副总裁焦文广在"跨界·友好·创新--产业融合探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主题演讲中表示,跨界融合、生态友好、创新引领是未来能源的三大显著特征。以"技术+市场"双轮驱动,阳光新能源围绕垂直纵深、横向扩展两个方向纵横融合,打造出一批高效能、高融合、友好型的示范项目。目前在积极打造零碳能源基地的同时,将新能源系统技术与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的应用场景相结合,一批"零碳家庭""零碳小镇"和"零碳工厂""零碳园区"相继从蓝图变为现实。
     

    阳光新能源副总裁张彦虎博士


            阳光新能源副总裁张彦虎博士在"新型电力系统与新能源系统技术创新"论坛上分享了阳光新能源的新能源系统技术之道。张彦虎表示,"双碳"目标下系统高效发电、度电成本最优、多能智慧协同和场景友好融合是新能源系统技术的主要发力方向,新能源系统呈现"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发展层次。作为新能源系统技术实力派,阳光新能源始终专注于新能源系统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围绕新能源系统"三个发展层次"形成了高效发电技术、全流程优化技术和系统融合技术的创新技术群网,在各类新能源应用场景不断打造更高发电效能、更低度电成本、更融合友好的电站产品。此外,国际能源署(IEA)首席能源经济学家Tim Gould,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石化原董事长傅成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进行,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同获得者、斯坦福大学可持续金融计划、斯泰尔-泰勒能源政策和金融中心主任Thomas Heller分别作了主旨发言。在本次大会上,发布了《碳中和产业合作发展报告》阶段成果、《中国能源低碳发展报告》阶段成果、《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法规文件汇编(2022版)》、《碳核查机构自律倡议书》等一系列碳中和相关的研究成果、报告。

    精彩瞬间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相关法律 | 会员注册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1999-2021 北京中能网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