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能源思考关注中国天然气发展。范必《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须靠成本优势》一文指出,为了有效治理雾霾,我国2017年要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改造300万户以上,全部淘汰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
“秦砖汉瓦”曾承载了中华灿烂文明,而中国企业正在创造新一代的秦砖汉瓦,将为人类营造新的文明辉煌。
习近平同志对能源发展改革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特别是2014年6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能源发展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国企兼并重组,不仅是商业行为,也涉及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实施和国有资产的重组。从联合走向融合,电力行业国企改革的破局,将为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着力推动天然气行业市场化改革,消费市场的扩大,储气调峰在整个天然气供应链的地位日益突出,必须建设综合储气调峰体系。因此设想用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一个储气调峰法律法规相对健全,调峰设施较为完备,供需双方共同参与且责任明确,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保障措施有力的储气调峰体系。
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使用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要远优于单纯使用燃气供热供电,是燃煤锅炉理想的替代选择。但是在我国,受用气成本较高、余电并网困难等因素制约,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推广面临很大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考虑采用扩大天然气供应主体、放开管网建设、增加余电消纳等措施,提高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经济性,从而减少散煤燃烧,推动清洁采暖。
近日,国家13部委联合发布的《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中提出,今后我国大规模高效推广利用天然气的四大领域分别是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和交通运输。其实,在这四大领域额中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存在着各不相同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从而推进的预期效果也不一样,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
我国天然气产量和进口量同比都增长10%以上,天然气消费量则增长15.2%,是自2014年以来重回两位数增长。
陈学俊是中国热能工程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多相流热物理学科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他一生中,在我国能源电力方面创造了太多的第一,享誉国内外。
7月18日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投资报告2017》,此次报告为政府、能源行业和金融机构的决策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煤电行业在装备升级、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较大提升。截至2016年底,我国煤电装机为9.43亿千瓦,占装机总量的57%,煤电发电量约3.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65%。显而易见,在未来较长时间内,煤电仍将是我国主体能源。
能源发展的活动要以价值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方法手段为导向。什么样的能源结构符合价值导向就发展什么样的结构,而不是为了结构调整而结构调整,为了发展某一种能源而不顾其他,也不意味着要新增煤电装机。煤电作为主体电源的角色仍然需要一个较长时期,但将逐步由电量型电源向电量、电力调节型电源转变,为大规模新能源消纳和电力转型提供支持。
我国地热利用,单就其规模而言,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地热的直接利用位居全球之首。地热直接利用构成中,热泵类供热占国内地热直接利用总量的近60%,最初级的温泉洗浴方式利用量仅占18%。而地热发电则较为滞后,目前的装机容量仅为30兆瓦左右,位居全球第18位。
7月15日,由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主办,以“回眸与前瞻:环保产业支撑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17中国环保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拉开帷幕。
过去十年间,美国从能源短缺转向能源富足,已经提升了美国经济和地缘政治地位。但寻求“美国能源优势”忽视了当今全球能源市场相互依赖的性质。真正的优势不仅来自能源供应,也依赖于投资未来的新能源技术。
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煤控项目的政策和实施方案研究进展顺利,取得了不少成果。值得庆贺的是,在“十三五”能源规划中第一次制定了两个有约束力的煤炭消费指标,即2020年煤炭消费占比58%和煤电供电煤耗310克标煤/千瓦时。煤控研究项目团队为此目标的设定贡献了微薄之力。
电力、交通移动力和热力(包括工业热能和冷能需求、建筑物取暖制冷、家庭烹饪)是现代社会的三大能源服务需求,而建筑物内的取暖和制冷在建筑总能耗中占据很大的比例。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铸造权,谁就掌握了世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一直以来努力主导世界、称霸全球的战略思想。
“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是习近平总书记能源革命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