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 |
作为当今能源行业最为重要的主角之一,石油一直以来扮演着都是大哥大的角色,左踢煤炭,右挤可再生能源,可谓风光占尽,“耀武扬威”。然而,石油的这一个殊荣可能要被写进历史。自2014年下半年起,石油价格一跌再跌,从高峰期的每桶超过100美元跌至低谷时的30美元附近,各主要产油国损失惨重。业界普遍认为油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是世界石油市场供求失衡所导致,而美国的页岩油气革命以及中国经济下滑导致的石油需求减缓被认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促发因素。
|
封面文章 |
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天然气大发展,是一个积极的鼓吹者,做了无数的研究,写了无数的文章,还出了几本书。我一直坚信中国的天然气时代将不可逾越,没有什么能源能够取代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关键性作用。但今天我开始动摇了,我开始相信天然气并非不可替代,天然气时代在中国可能被逾越。新的能源技术突飞猛进,不仅为煤炭和石油敲响了丧钟,也为天然气产业敲响了警钟。
|
高端论坛 |
纵观当今世界,人类在享受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所带来巨大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清晰的认识到由于过度使用和依赖化石能源所带来的危机,面临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挑战,迫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利用能源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
|
2016年10月29-31日,中国国家能源局、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江苏省人民政府在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论坛以“能源转型中的协调发展”为主题,重点围绕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终端能源消费转型、可再生能源协同创新发展、未来电力系统转型、交通能源转型、建筑能源转型、能源互联网、区域能源转型与分布式能源等领域,分享各国能源政策和转型发展经验,探讨全球一致行动,协同推进全球能源转向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
|
本期关注 |
随着电改的推进,特别是售电侧市场的逐步开放,售电业务逐步成为各路资本和相关产业的关注点,而在售电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如何结合互联网、物联网相关技术
|
|
专题讨论 |
今年年初以来,围绕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冻产甚至限产的言论不绝于耳,但只限于言论上。目前,政治和经济多方因素促使欧佩克限产成为现实,短期内提振市场情绪,但协议能否顺利实施仍存较多疑问。
|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13年世界石油市场还供不应求60万桶/日,2014年就已经变成供过于求60万桶/日,2015年过剩量更是达到160万桶/日,且为新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供应过剩。从季度水平来看的话,2015年二季度市场过剩量最高达到200万桶/日。本次石油市场供应过剩出现的力度之猛、对油价的打击之狠,使得投资人的关注重点开始转向“供需基本面”,石油市场何时能够重回“供需平衡”状态也成了大家热烈讨论的话题。
|
10月10日,在伊斯坦布尔世界能源大会期间,俄罗斯与土耳其签署了建设“土耳其流”天然气管道的政府间协议。根据协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将建设两条经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管道。第一条管道向土耳其供气,另一条计划经土境内向欧洲南部地区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波黑、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等地供气,两条管道的供气能力为每年315亿立方米。俄罗斯能源部部长诺瓦克称,陆上管道第一条属于土耳其(将成为土耳其天然气管道系统的一部分),第二条管道属于俄土合资公司。
|
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9月底达成的冻产协议,使国际油价下跌的趋势暂时有所缓解,市场仿佛又重现希望。但油市的真正回暖,单靠一纸协议很难实现。由于欧佩克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减弱,其控制石油价格的能力也在消退。
|
特约专栏 |
2016年7月2日下午,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清洁能源技术评估与推广平台(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Dissemination,简称TAD),针对杭州泵浦节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泵浦”)的循环水系统高效节能技术作为评估与推广的对象,进行了深度讨论与评估。这是TAD组织的第二次评估和推广活动。
|
特别报道 |
11月1日-2日在京举办的“第三届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上,如何通过能源转型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在“一带一路”的世界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升中国绿色领导力作为会议主题,被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
人物 |
严爽,中国石油工程开拓者。北京大学矿冶系毕业后,先后在唐山开滦煤矿、北京龙烟铁矿、实业部等单位工作。后因军阀割据,工资不能按月支付,遂离开实业部至吉林省穆棱煤矿任职。
|
本文是对格瑞克集团主席格瑞沃先生的采访稿,格瑞沃先生多年来奔波于中国的多个省份,以为中国提供清洁能源为使命,其一手创立的格瑞克集团以开采煤层气为主要业务,这几年在中国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清洁能源的提供商。
|
分析点评 |
2016年对于中国核电产业来说是步履维艰的一年。目前,仅有一处新电厂开始动工建设。而且现在看来,2020年达到运行装机容量5800万千瓦的核电发展目标也似乎难以实现。
|
对我国而言,应借助本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春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建立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市场机制,从大范围消纳着眼、中长期交易着手、电力市场建设着力,从而助力我国实现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
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是当前困扰我国经济的突出矛盾,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需要看到,供给过剩与需求不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中央在部署供给侧改革任务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似有必要探索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寻找解决途径。
|
氢能,作为新能源之一,因为可以实现从开发到利用全过程的零排放、零污染而备受关注,有观点认为,氢能将成为人类发展的终极能源,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不可否认,目前,氢能的规模化应用才刚刚起步。
|
近期,生物质能源利用引发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7月7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会议,集中讨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相关议题。7月22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组织召开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掺煤监管工作座谈会,讨论修改《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防治掺煤指南(征求意见稿)》。发展生物质能源,不仅对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减缓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做出积极贡献,还会对促进秸秆“禁烧”、推动电能替代发挥积极作用。从产业层面看,目前生物质能源发电行业总体上仍处于亏损状态,亟需解决诸如原料收集、核心技术、科学运营等难题,方能引导投资与发展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
|
日前启动的“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堪称为新能源时代汽车产业的“加氢”之举。对于同为新能源驱动的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业界和公众常有谁能胜出的疑问。
|
新概念 |
要做出单层石墨烯真的很简单,我们不仅早在2015年就完成了这个技术,而且不需要再还原,横向尺度也比同业高出至少10倍。但我们最后只用在透明导电膜,甚至还破碎成纳米级悬浮液,就是因为微米级单层石墨烯用途不大,冷干后还会严重堆栈,这些在石墨烯业者都知道的道理,不知道为何还要拿出来炒作?
|
书讯 |
Myths这个词,经常被翻译成神话。一查大英百科全书才知,在普罗大众的词汇里,myth代表的是没有事实基础的集体信仰(In popular use, a myth can also be a collectively held belief that has no basis in fact),因此可以被翻译成“荒诞的说法”,或者简单一点又发音相近,迷思 – 引人入迷途的思想,多好的中文翻译!
|
论文平台 |
本稳定导则的编制是经过严密研究中国和世界大停电,特别是1965年北美大停电。结论是“联锁反应的大停电原因 - 不受控制的电力系统和继电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