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能源思考关注产能过剩。胡迟《能源产业去产能十年考》,回顾了“十一五”、“十二五”十年治理后,产能过剩依然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仍未治愈的“顽疾”。
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一直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人们发现与今天的面临的问题几乎同出一辙。危机爆发之前,首先是一系列新技术革命对传统行业形成的深刻的冲击;其次是危机之前是一片繁荣和经济泡沫;同时是金融危机导致贫富差别加剧引发社会矛盾的激化;最后是政府钱花光了并债台高筑却危机走不出来。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作为发展中大国,我国要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必须走中国特色能源发展道路。
加州,一直是美国环境和清洁能源政策的领导者。90年代末,加州进行了电力市场改革试验,对电力行业放松管制,结果好坏参半。目前,加州的各个州政府机构分工,又与美国其他州不同。
在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规划的十年治理后,产能过剩依然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仍未治愈的“顽疾”。与以往相比,去产能更加刻不容缓。众所周知,产能过剩一直是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务院于“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年初再次颁布针对钢铁与煤炭两个行业的化解过剩产能意见,而且首次提出了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发展新型煤化工只是弥补经济终端以传统利用方式消耗煤炭的巨大减量,减轻经济结构变革对中国能源产业的过度冲击,不会导致煤炭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长。能源过剩就像是一个盛装不同比重的流体物质的水桶,水桶盛满后溢出来的是比较轻的物质,表面看只是轻物质过剩了,但在本质上,轻物质被溢出是轻、重物质“共同”累积的总量过剩。
相比较煤炭、钢铁的产能过剩,石油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况既相似也不同。其复杂性,不仅仅表现为产能数量上的过剩、效率上的落后,更在于认识观念上强大的惯性。低油价凸显了中国庞大的石油工业体系在市场规则下的脆弱性,尚未找到市场经济环境中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储能技术改变电力行业即发即用、实时平衡的传统模式,是能源系统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重要技术,被认为是决定未来经济的12大颠覆技术之一。储能技术的应用包括移动终端电源(手机、电脑)、汽车动力电池和电力系统储能。在电力系统,储能技术贯穿发、输、配、用各环节。
4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紧急部署调控政策,此后连发四文督战煤电“大刹车”。主管部门应对本轮煤电投资狂潮的调控力度此时可谓达到了顶点。短短数月,从“隔空喊话”到“掷地有声”,主管部门的行政效能不可谓不高。
谢家荣是李四光的左膀右臂,是共和国不该忘记的国内外著名地质学家和矿床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经济地质学家,卓越的地质教育家,是我国现代矿产勘探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他在中国地质事业上的贡献和科学研究成就是多方面的。
高纪凡,1965年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81年至1985年就读南京大学,1985年于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专业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88年就读吉林大学量子化学专业,师从量子化学家唐敖庆教授,1988年于吉林大学量子化学专业获物理化学硕士学位。
截至2015年底,全国天然气汽车的保有量已达506万辆(其中LNG汽车保有量约23万辆),加气站约7400座,年耗天然气逾300多亿立方米。无论是CNG汽车及其加气站保有量,LNG汽车及其加注站保有量,还是车用天然气消耗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这对于治理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和提高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的占比,改善我国能源结构都作出了十分显著的贡献。天然气业已成为我国第一车用替代能源。理应不断地加以总结、改进,推动其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以期取得更佳的业绩。
“结构性权力”理论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分析视角。苏珊·斯特兰奇认为,“结构性权力”是“形成和决定全球各种政治经济结构的权力”以及“构造国与国之间关系、国家与人民之间关系或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框架的权力”。它“不是存在于单一的结构中”,而是存在于生产、安全、金融、知识这“四个各不相同但互有联系的结构中”。显然,“在经济事务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的不是物质上的资源禀赋,而是结构与联系。”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海冰融化加快、技术进步及各国的日趋重视,北极资源与航道开发受到世界瞩目,特别是北极航道有望成为连接世界主要经济中心的“黄金水道”。
传统能源网络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采用单向潮流树状拓扑结构,集中化管控,供能与用能垂直集成(包括目前的智能区域能源网络),不同能源系统之间条块分割。
由陆如泉、段一夫等人撰写的《一带一路话石油》一书已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阐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演变与内涵;重点梳理了“一带一路”沿线13个国家的石油工业概况,内容涵盖油气工业的发展历史和规划、主要油气田的勘探开发现状、国内油气消费和出口状况主要石油公司和外国投资、资源管理机制和组织机构等;深入分析了地区地缘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各国经济现状、安全局势、政策法规等,从而为海外油气合作提出建议。同时提醒人们这一战略所面临的多种风险,值得有志于中国能源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人一读。
通过解析能源互联网的概念,分析了发展能源互联网的可行性,提出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基于分布式能源的2种能源互联网模式将形成新的创新、新的业态,能够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基于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大型能源互联网,是能源系统未来发展的远景目标,需要一个实现的过程;而基于分布式能源的微型能源互联网,更加符合当前电力系统发展实际,已经在我国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并将成为当下能源系统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