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推动全球进入一个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引领区域发展和密集创新的时代。在新兴战略型产业与新兴区域经济成为“调结构”主要抓手的市场共识中,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完全可能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
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已别无选择,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推进节能减排,看似简单易行,但在实际操作中极为复杂。发展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涉及整个社会,不仅包括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还包括各种能源、各种技术的比较。
最近几年来,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可靠性、寿命和经济性都得到了迅速的提高,使得电动车从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多种技术路线中脱颖而出,汽车动力的电动化技术路线逐渐取得共识。主要汽车生产国和各大汽车公司也纷纷调整战略,目标对准电动车,争夺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目前我国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钢铁、水泥等高耗能材料,不可避免地带来排放总量的增加。要实现“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我们必须加强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之路。
可再生能源清洁环境,环保,可永续利用。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环境问题来看,必须进一步加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力度,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奥巴马只是把以前的东西搬出来,他的团队当中既有技术专家,也有政治学者。其中,政治学者对推动美国新能源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奥巴马在竞选时期就大打“变革”牌,把自己塑造成为迥然不同于布什政府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所以美国的新能源战略带有政治含义。
工信部副部长苗圩在参加今年“两会”湖北代表团讨论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当前国内各地纷纷上马的风电项目中有很多并不符合我国国情,“风力发电场大多是形象工程。”
加快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开辟西向贸易通道,事关国家开放与安全的战略大计,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9+2”区域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西向贸易通道建设成为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力在东南沿海。东南沿海经济的迅猛繁荣,盖因倚重海洋国际开放口岸,大量利用外资发展工商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大规模出口以挣取巨量外汇,以很高的对外依存度,成就了沿海“出口主导型”经济高地。这无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奇崛复兴。
由中国能源网和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能源投资论坛”4月20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等出席了论坛。
中国和印度在21世纪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21世纪将是龙象时代。但两国的发展也面临诸多相同的问题,能源需求就是重点之一。历史上国家间因能源之争而走向冲突的事例并不罕见,中印能否避免重走老路,这不仅关系到两国是否都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也关系到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正在兴起的一种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将成为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是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内容。低碳经济已成为一种潮流趋势,不符合此种潮流的企业终将被淘汰出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当前,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节能减排对中国的低碳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能源汽车已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新能源汽车却出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从能源战略角度来说,印度洋才是中国的生命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今后中国对印度洋的依赖程度还会越来越加大,印度洋出海口的开辟刻不容缓。为此,我国应以瓜达尔港、吉大港、仰光港、若开港为目标,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实现陆海通达目标,以此充实周边外交的政策内涵,全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继2006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后,2009年上半年累计下降3.35%,降幅同比提高0.47个百分点。
全球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使得气温上升,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如果气温上升2度,全球的水资源将严重短缺、海平面将会上升等。为应对气候危机,《京都议定书》制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责任和目标。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一个共同的课题——在全球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思考前年以来各地反危机的举措,以及今年全国“两会”上各省地方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强烈要求,我深深地觉得各地的经济发展都是在关注“两新”问题,即新兴战略产业与新兴战略区域。用新兴战略产业做强经济,用新兴战略区域做大经济,缺一不可。
问题每讲一遍,总会有所不同。那些长久以来困惑经济学家们的问题总是存在无数个谜底。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经悲观地说,“经济学中关键的难题从不会得到重新解决,他们只会慢慢消失”。世界能源价格及其走势恐怕是这些“关键的难题”当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
2010年1月9日,中国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学者刘斌夫最新专著《策划重庆,策划四川——构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日前在北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