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增长近110倍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光辉历程,一代代能源人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中国能源的非凡篇章。中国能源六十年,是能源报国的光辉历程,是以自己的实践为民族复兴大业做出艰苦卓绝贡献的60年。
我本来是学土木专业的,没有想到为国家电力与能源工业、工程咨询业的发展服务,伴随了我的一生。我在计委工作的30年,经历了1970—1987年我国严重缺电的18年,经历了我国摆脱短缺经济走向繁荣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亲身参加了国家为克服电力瓶颈,发展能源工业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自建国以来的近六十年中,中国的政府部门经过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变化。而在每一次变化中,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几乎都没有“缺席”过。从最初的燃料工业部,到目前的国家能源局,综合能源主管部门建了又撤,撤了又建,能源管理在集中和分散之间做着长期痛苦而艰难的选择。
煤炭,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在我国贫油、少气、富煤,能源禀赋失衡的条件下,煤炭产业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整体实力的进步。作为中国能源主体战略,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煤炭和中国煤炭人默默燃烧着自己的光荣和梦想,支撑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
1955年,我调入煤炭工业部工作以后的较长时间内,由于工作的关系,能够经常和周恩来总理接触,聆听他的教诲。在长期和周总理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到,周总理从事各项工作和处理任何事情,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实事求是。
中国最早应用电能是作为照明电源。1879年4月11日,上海市虹口一家英商公司的一台7.46千瓦(10英制马力)柴油发电机组试运转成功。5月17~18日,由这台机组供电的弧光灯在外滩照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石油及天然气的国家,公元1世纪末成书的《汉书·地理志》中明确记载:高奴(今陕西延长县)有洧水(延河的支流),水可燃。这说明我国的石油最早是在陕北发现的。东汉时,我国甘肃一带已用石油作为润滑剂;北宋时,已使用由石油炼制的“猛火油”,供打仗之用。
1946年6月,甘青分公司成立,经理由郭可诠兼任。到解放前夕,时任甘青分公司经理的邹明先生率领员工积极进行护矿斗争,向新中国移交了一个完好的油矿。
工业学大庆1963年底,中国开发了大庆油田,不仅结束了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更培养出一支有组织纪律、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
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与变革,但总的来说,是从高度集权的统一的计划管理方式,逐步向市场化管理过渡。
水是生命之源、文明之源、发展之源,电是社会发展的命脉。化水患为水利,变水流为电流,这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刘家峡不仅是中国第一座自建水电站,文革中最重要的大型工程,同时也是中国从1949年后持续大力推进的水电建设的代表作。文革时期,它还是自力更生、“人定胜天”的典型。
中国小水电开发经过60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水电三分天下有其一,3亿多农村人口用上了电,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节能减排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小水电的起步阶段(50、60年代)50年代,为了充分利用水能资源,中央政府要求凡能利用的水能必须安装小水电机组。在1953年设立小水电专管机构,为各地培训了第一批小水电技术力量。
中国的核事业创建于1954年底。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和核讹诈、保卫国家安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毅然作出了发展核事业的战略决策,揭开了中国核事业发展的历史篇章。
中国的节能运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国家发改委数据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节约能源约13.8亿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1亿吨。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间,中国以年均百分之五点五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持了百分之九点八的经济增长。
近年来,我国在能源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特别是能源生产快速增长,2008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6亿标准煤,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92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能源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市场机制逐步完善,能源效率有所提高,环境保护得到加强。
中国能源外交大致分为前后各30年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大致是1949年-1979年左右的时期内,中国始终坚持的是“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