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半生勘测,逐梦湛钢

——中冶武勘湛江项目指挥部总工吕桂生二三事



2016-07-19 17:14:28 中国能源网

逐梦——三代武勘人的湛江钢铁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两千多年前的楚辞用八个字勾绘出先人开疆拓土的艰辛。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者,尤其是勘测工作者,穿山越岭、披荆斩棘总是常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为了振兴民族钢铁工业,由原冶金工业部牵头,进一步在全国范围挑选具备钢铁基地建设条件的地点。武勘院会同全国冶金系统勘测单位,先后转战大江南北,勘探各地的地质条件,为选址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在那一轮的选址过程中,最终产生了今天的宝钢。但是在其他30余个入围的城市里,还有一个位于大陆最南端的城市仍在耐心的等待时代的召唤——这就是湛江。从那时起,打造一个钢铁之城,不仅是在湛江,在武勘人的心中也悄然埋下了梦想的种子。此时,外业队一位老沈师傅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港城,而一个名字叫做吕桂生的少年还在中学的课堂里,浑然不知未来的自己在哪里。

转眼十几年时间过去了,九十年代初期钢铁业发展的机遇再一次垂青湛江。这次武勘人也是满腔热情,纷纷踊跃报名参加湛江钢铁厂第二次选址勘察。几个月的艰苦工作,与湛江当地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许多年后工程师们都还清楚的记得,成为那年故事中最欢快的部分。然而故事的结尾如同一个戛然而止的颤音:湛江钢铁厂的建设又一次暂缓下来,慢慢的消失在村头的公告栏上。这一次,离开湛江的工程技术人员里,仍然有位沈师傅,他是老沈师傅的儿子。还有一个青年人依依不舍,脑海里满是湛江的地层剖面图,试图破解其中的奥祕。他就是吕桂生,沈师傅的室友。

当梦想的乐章再次响起的时候,湛江巳经成为粵西的经济重镇,正要奏响时代的强音。2004年的岁末,在东海岛茂密的丛林里,又出现了测量人员久违的身影。这一次,他们的胸前仍然绣着“MCC中冶武勘”。四年后,湛江钢铁的球团厂作为整体项目的试点启动建设,标志着三十年的湛江梦涂上了新的色彩。整装待发之时,技术员小沈敲开了师傅的门:“吕总,我们该出发了。”吕桂生扶了扶不常带的眼镜,应了一声:“哦,好滴'我把这叠勘探原始记录装好。”出门的时候,他恰好遇到了老熟人“老吕啊,儿子就交给你,去了湛江你可要费心好好带啊。”“老沈你放心撒,我们都是老哥们了,你就放心吧。”一旁的小沈嘟了嘟嘴;“爸,我们家算上我可是三代都干过湛江项目了。这次钢厂能干成吧?”“臭小子,少废话!吕总都带你去了,项目还能再黄了?去了湛江注意天热,少吃冰的……”“那也要有地方买啊……’’

黄埔——与湛江钢铁共磨砺

吕桂生再次踏上湛江的时候,不禁长吁一口:“又是一个宝钢啊……”

中冶武勘现今所有的技术带头人、专家、资深骨干都曾参与过宝钢不同历史时期的工程建设。曾经只要组织派遣参与宝钢项目,就代表了对个人技术能力的历练。时光荏苒,翻开档案室的资料目录,每一个当年的项目技术负责人,如今都走上了相应的技术、管理岗位。宝钢项目培养出来的技术、管理人才,构成了中冶武勘现今人才资源的主体。吕桂生作为中冶武勘在湛江项目上的技术总负责,深感责任重大,自己更应该身先士卒。

第一块硬骨头就是三个月完成球团厂的原料库地基处理工程。作为国内跨度最大的冶金原料库,其对地基的要求非常高。吕桂生亲自操刀,担任地基处理部分的主设计师,与设计团队共同完成了高质量的设计方案。但工程不止于设计,优质的设计意图需要可靠的施工来实现。中冶武勘作为地基处理领域的专业工程公司,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吕桂生直接表态,这个项目的总工我来当,跟项目经理一道,三个月不出岛,保证做好技术把关。接着就一头扎进项目里,白天去现场实地巡视,指导技术工作,晚上整理一天的技术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深夜十一点,是项目部雷打不动的每日例会,当天各方面汇集的情况要商议出技术、管理措施。这时候往往是吕桂生一天话最多的时候,从本子上预先想说的,到会议临时提出的事项,他都逐一道来。工程最急迫的时候,大家都是针尖对麦芒,吕桂生也不例外,说着说着身体略向前倾,头又侧过来扫视全场,重话虽然不多,但句句都锤在大家的心上,就像也经历了一番强夯式的地基处理一样。

三个月的工期压力很大,技术层面必须确保万无一失,但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常常会让人猝不及防。这时候吕桂生都会沉下心仔细琢磨,然后果断的给出设计调整意见,如大师下棋,巧妙的一贴,整条“大龙”便活了过来。这背后是多年的沉淀和积累,清晰的大局观、面对变化反复的推演和准确的判断。

岩土工程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回答大自然提出的问题。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往往少不了口传心授。现场技术部办公室里抑扬顿挫的声调一出来:“是这样子滴丨”,大家便围拢到吕桂生的周围。言者眼里闪着光,听者眼里也放着光。一呼一应,吕桂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二十年前,聆听前辈教导的场景中。成人成己,湛江项目磨砺的不仅是吕桂生这样的技术带头人,也在打磨中冶武勘下一代的璞玉。

解题——技术打底遇事不慌

2014年的1月份,炼焦工程的打桩工作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眼看进度巳经完成大半,紧迫的工期可以稍微缓缓气,就等着第一批桩基施工的检测初步结果了。然而,第一批的桩基承载力试验成果还没有出来,试验过程就把所有人震住了。测试压力还没有达到预计的一半,桩就刷刷的往地下钻,根本停不下来一样。现场没有人敢继续尝试加压,情况很快就通报到所有相关单位。是勘察提供的设计参数有问题?是设计桩长太短了?是施工标高测错了?是施工工法不对?还是检测环节出了问题?

勘察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地基基础工程出现异常,勘察无疑是首当其冲,各种质疑纷至沓来。会场的气氛凝重沉闷,无数双眼睛盯着吕桂生,等待着他的回答。吕桂生摘掉眼镜,慢慢的答道:“是这样子的,刚才各家巳经介绍了情况,在实施过程中都是正常的。目前掌握的信息还不全面,轻易的下结论并不科学,但根据我们的研究,有一些可能的推测,下步我们会主动进行一些验证试验。请大家放心,也请施工的兄弟单位、检测单位予以有力的支持。”一席话说的大家将信将疑,但项目开工以来,前期遇到的岩土方面的问题都是吕桂生解决的,过往的技术水平是有目共睹的,这次也能行吗?

一散会,吕桂生就带着技术人员扎进了办公室。现场的资料巳经全数收集完整,等待着名医把脉。“你们看,这里原来是个山坡,后来被人工了,存在地应力释放的情况……。根据工艺需要,这里布置了大量的桩,桩与桩之间相互挤密,比较明显……。虽然缺乏绝对数据,但是从相对规律来看,没有加压的桩似乎抬升了……”吕桂生脸上紧绷着肌肉慢慢的松弛了一些,“看来是浮桩了!尽管在湛江钢铁项目其他区域从来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但结合炼焦区域的地貌地质条件,完全具备浮桩的条件。给施工单位打电话,说我们马上过去!”

所有的后续工作都是以小时为单位来部署,所有的测试都是二十四小时连续进行。吕桂生时刻关注着重要节点的反馈信息,同时联系国内知名专家赶赴现场会审。三天时间过去了,施工复打桩基情况正常,再次锤击后桩体明显下沉,下降高度具有统一的范围。检测继续加压,当桩体进一步下沉到一定程度后稳住了,不再下沉,压力值上去了。下降高度与检测测得的下沉量基本一致。一条条信息实时反馈到各单位和专家的面前,大家信服了。

找准病因就能对症下药。吕桂生又系统的制订了施工处理方案,既要保证处理效果,确保工程安全,赶回工期,又要因地制宜,节省不必要的投入。方案又一次摆在了专家的面前,再次得到了认可,具备可实施性。这次,各家又将目光投向了吕桂生,不同于一周前,质疑变成了佩服,他露出久违的笑容:“解决了问题就好。湛江岩土确实有它的特殊性,我们不要小视,但是也不要怕。我们中冶武勘就是干这个事儿滴,给大家解决问题。谢谢大家。”

一年多以后,当湛江钢铁1号高炉顺利点火之际,再次回顾这件事,吕桂生总结道:“不要急,遇到任何困难问题千万不要着急,总有办法解决的。”

后记一一湛江是“红色”的,无数先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用热血染红了土地;湛江是“蓝色”的,蔚蓝的海港串联起千百年的海上丝绸之路;湛江是“绿色”的,目之所及郁郁葱葱,南国风光沁人心扉。三色的湛江巳然是座美丽的城市。而随着东海岛钢铁产业的兴起,特殊的“黑色”又丰富了这座港城,与其他色彩交融,更迸发出“金色”的光芒。

笔者从2008年5月17日开始,在吕桂生总工的指导下参与湛江项目,期间或朝夕相处、言传身教,或初一"h五,往来不绝,深深的感受到吕总工的治学、为人,体现了武勘几十年来的精神传承一一朴实、沉静、深思、乐观。笔下的回忆,可以显现时光吹干的点滴,往事历历在目,却又不一而足,到最后,也许感动的只是自己。但是以吕总工为代表的武勘人在湛江钢铁建设过程中的贡献应该为笔者这样的后来者所铭记,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武勘人,续写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2016年6月24日凌晨于Z38次武昌至北京西的列车,停车郑少H站。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