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介绍
丹江口水利枢纽大坝加高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控制性工程,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坝,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汉江干流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口下游约800米处,控制流域面积9.52万平方公里,坝址以上年均径流量388亿立方米,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功能。初期工程于1958年9月开工,1973年建成。枢纽由拦河大坝、升船机、水电厂等建筑物组成。初期工程建设时已考虑到后期大坝加高的要求,其中河床混凝土坝高程100米以下已按正常蓄水位170米方案进行建设,为大坝加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培厚、加高和改造。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于2005年1月5日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作,9月26日举行了大坝加高工程开工仪式。2013年8月29日加高工程顺利通过蓄水验收。
大坝加高工程主要包括:混凝土坝培厚加高;左岸土石坝培厚加高及延长;新建右岸土石坝及位于陶岔附近的董营副坝;改扩建升船机;金结及机电设备更新改造等。大坝加高工程完建后,坝顶高程由162米加高至176.6米,最大坝高117米,坝顶长由2494米加长到3442米,升船机规模由150吨级增加到300吨级,装机规模仍为6×150MW不变。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相应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加至290.5亿立方米,总库容339亿立方米,枢纽的功能转变为以防洪、供水、发电、航运为主。通过优化调度,可使汉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由目前的二十年一遇提高到近百年一遇,满足近期向北方调水95亿立方米的要求。
2014年汛后丹江口市水库将正式向北方调水。
二、湖北省丹江口市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情况介绍
一、丹江口市基本概况丹江口市地处汉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调水源头和核心水源区。全市总面积3121平方公里,辖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和20个镇(办、区、处),总人口46万人。一是建制历史悠久。建制达2200余年,1983年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甲类开放城市,198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工业旅游型城市。
二是文化底蕴深厚。地处江汉平原与秦巴山区结合部,楚文化、中原文化、汉水文化、沧浪文化、道教文化在这里有机融合。伍家沟村被联合国教科文专家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活化石”,吕家河村被誉为“汉族民歌第一村”。
三是旅游资源独特。境内的道教圣地、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和“中国水都、亚洲天池—丹江口水库”,名山秀水、珠联璧合,打造出两张世界级旅游“名片”。
四是物产较为丰富。年产武当蜜橘30万吨,是我国北缘最大的柑橘生产基地;特色水产品种类众多,“丹江口翘嘴鲌鱼”和“丹江口鳡鱼”均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先后被评为全省“水果大县”、“畜牧大县”、“特色水产大县”。
五是全国移民大市。丹江口水库1967年下闸蓄水后,淹没全市面积347平方公里,包括均州古城、大量的基础设施和23万亩耕地,形成了百里库区,先后动迁移民16万人。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又动迁移民10万人,全市新老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六是发展初具规模。201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亿元,同比增长1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亿元,同比增长41.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59亿元,同比增长27.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85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6015元,增长15.4%。
二、南水北调移民工作及安置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影响及搬迁安置涉及我市14个镇(办、区、处)、135个村、505个组,搬迁人口10万人,占全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搬迁人数的51%。先后经历了坝区移民搬迁、试点移民外迁、大规模外迁和库区移民搬迁四个阶段,共计搬迁移民23189户、92799人(不含武当山特区移民)。其中外迁移民68批次,9119户39440人,主要安置在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谷城县、天门市,荆门市沙洋县、屈家岭管理区、荆州市江陵县等10个县市区113个安置点。内安移民14070户53359人,占全省18.2万移民的51%。其中农村移民10506户39882人,城集镇移民2786户10590人,施工影响区移民228户881人、坝区移民550户2006人,复建单位201个、企业62家、复建城集镇6个及一定数量的专业设施项目迁复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几十年来,我市两次大范围淹没、大数量移民、大规模搬迁,全国少有。面对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安置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讲政治、顾大局,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市的“头号工程”和“一把手工程”全力推进,举全市之力,聚全民之智,克难攻坚,圆满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年任务, 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工作目标。丹江口市在移民工作中,主要反映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移民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自2009年开始,在近4近人移民外迁工作中,我市移民外迁至省内10个县市区113个安置点。我们一个县市对应10个县市,点多面广大。面对这“天大的事”,全市抽调3000余名移民干部,与原工作脱钩,驻村包点,深入开展“千队驻村、万人入户”活动,与移民同劳动、同吃住,全力服务、帮助、引导移民搬迁,共转运货物6万余吨,先后动用车辆5000余台次,行驶557万公里;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时间,累计搬迁移民68批次 、39440人,平均每天外迁100余人,整个搬迁过程无一户强制搬迁、无一例安全事故、无一起群体性事件,实现了安全、和谐搬迁的目标。
在5.3万移民内安工作中,我市既要建房,还要搬迁,又要治地,可以说,任务更重,时间更紧。面对165个移民集中安置点、1.4万套移民房屋、6个迁建集镇62家企业等任务,数百项基础设施同时开建的艰巨任务,市镇村三级联动,夜以继日,顽强拼搏,建房200多万平方米、建围墙25万平方米、涂刷外墙漆154万平方米、建设移民安置点点内道路170千米、点外道路230千米、栽植绿化树木100万余株,安装太阳能路灯1600余盏,为移民创造了优良的生活条件。调整治理移民生产安置用地62951亩,其中调整土地24593亩、治理土地37998亩,确保移民有一份稳产高产的当家田、当家地 ,为移民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移民安置质量整体良好,库区总体稳定,移民群众基本满意。
(二)丹江口人民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全市淹没面积达347平方公里,其中淹没耕地20余万亩,占全省30万亩的67%,其中8万多移民上山后靠安置,安置条件差,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使得这部分移民绝大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经济社会发展与非库区相比滞后5—8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淹没我市108平方公里,淹没面积占全省158.7平方公里的68%,淹没综合指标占湖北省、河南省五县市区的三分之一,占湖北省四县市区的三分之二。两期工程共淹没土地面积455平方公里,占我市国土总面积的16.2%,占整个库区1050平方公里的4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丹江口市影响巨大。1990年,长江水利委员会开始进行大型实物指标调查,库区的发展就受到了限制。2003年,国务院正式下达停建令,严格控制库区基本建设。1990年以来的20年,是中国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20年。当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地变化,库区的农民却只能默默守候:路不修了,房子不建了,生产也不发展了,等待着国家移民搬迁的一声令下。这一等就是20年。这20年,损失的不仅是原本应该更加富足的生活,而且还有无法挽回的发展机遇。2003年对淹没区实物指标进行调查,库区百姓住房面积人均只有19.1平方米,比线上居民人均少10平方米,且大部分都是土木结构。“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广大移民群众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世代为靠的家园,舍弃了祖辈相依的土地,牺牲了一代又一代的幸福,以主动搬迁,按期搬迁的实际行动,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因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实施,我市农业减少总产值3.6亿元,减少增加值2.3亿元;工业淹没或受影响的企业120多家、总资产近10亿元、职工近万人;丹江口大坝施工期间直接减少财政收入6.82亿元,调水营运期每年减少财政收入(永久性税源流失)1.13亿元,税源减少,支出压力增大,财政收支难以平衡。为了支持移民搬迁,全市从有限的吃饭财政中共筹措资金11.5亿元,其中支持外迁移民资金4.59亿元,内安移民6.91亿元。除了物质损失,汉江两岸大量文化遗产,文物遗址都将沉入水底,汉江两岸几千年的文化沉积将丧失殆尽。
(三)移民工作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移民工作具体、琐碎,对接难、建房难、搬迁难、发展难、融入难、稳定难,移民工作的每一步推进,都浸透着库区安置区广大移民干部的汗水、苦水、泪水和血水。多少干部牺牲休息时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忘我工作;多少干部遭受埋怨误解,忍辱负重,不辞辛劳地拼命工作;多少干部经历身心煎熬,累倒病倒,不知疲倦地扎实工作。如市领导石治贵,带病坚持工作直至试点搬迁结束,手术后病情基本稳定,又继续投入到大规模移民外迁工作中,为移民工作呕心沥血,发挥了“主心骨”和先锋模范作用;均县镇原党委副书记刘峙清,为移民工作“五加二”、“白加黑”夜经继日,废寝忘食,2011年4月在移民工作中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年仅42岁。均县镇怀家沟村党支部书记程时华身癌症,在市太和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先后8次瞒着医生和家人偷偷跑回村里,10余次带领移民代表或户主前往襄樊 (现襄阳市)宜城市安置地考察对接、协调建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想着为移民工作多做点儿实事。均县镇党委副书记王定强,军人出身,在移民工作中,坚持抢晴天、战雨天、灯光下边是白天,忘我工作,疲劳过度,突然感觉右半边身体麻木,被紧急送到太和医院,确诊为“长期思想紧张,生活不规律,导致小脑扁桃体下垂”,如果不尽快手术可能会导致瘫痪。作开颅手术后,如今仍然坚守在移民工作一线。均县镇党委宣传委员明廷松,顶烈日,战高温,导致年仅30多岁的他却突发脑溢血,在病情稍微稳定后又迅速投入到移民工作一线。均县镇原派出所所长潘宗庆,担负均县镇移民搬迁维稳工作,压力大,一直忙于移民工作,妻子患病顾不上照顾,连妻子做手术都没人在手术单上签字。六里坪移民工作站干部陈平成,2011年12月19日下午,在到官山镇西河村验收移民后扶项目工作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8岁。六里坪镇原马家岗村文书马里学,不怕工作量大,不怕工作难做,能吃苦,不抱怨,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因劳累过度突发疾病救无效病逝。红旗中学教师李均生,在移民家签订合同书,深夜返回途中,不慎掉入河中,完全不顾惜自己的安危,在水中将搬迁合同高高举起,用生命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合同;市计生办、地税局移民工作队员余如昌、汪宗涛为了同包户移民见面,在移民屋外等了两天两夜,以真心打动移民;市建材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汪辉,冒着近40度高温又经过多次转乘搭车到武汉找移民对象罗圣龙签订协议书,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仅直接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移民干部就达6人。由于时间关系,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正是这些可亲、可敬的移民工作人员不懈拼搏,扎实工作,保证了移民搬迁及其它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展示了全市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回顾移民搬迁工作历程,我们实现了工作,锻炼了队伍,凝聚了人心,展示了形象,创造了水库移民新的历史。在这项宏大工程中,全市广大干群集体铸就了伟大的移民精神,即顾全大局、舍家为国的奉献精神,坚韧无畏、克难攻坚的担当精神,团结合力、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创业精神,以人为本、和谐搬迁的服务精神,已成为丹江口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会永载史册,激励我们一往无前建设美好新生活。
材料三、移民工作座谈会发言人事迹
1、 均县镇党委副书记王定强
我叫王定强,今年39岁,现任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副书记,主要负责均县镇新集镇迁复建工作,任集镇迁复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
均县镇地处古均州旧址,位于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中心。全镇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淹没涉及17个村,动迁移民近2万人。集镇将由现在的关门岩村整体迁复建到核桃园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唯一一个集镇整体迁复建的乡镇,新集镇总体规划范围11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移民迁复建用地近2000亩,动迁涉及46个单位(新址占地10个),动迁人口1110户、4011人。
自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移民搬迁启动以来,累计组织搬迁22个批次,安全有序、顺利和谐的将2157户9186人的外迁移民搬迁安置到枣阳市8个乡镇办事处34个安置点和宜城市邓林农场3个安置点。
2011年全镇移民内安民2628户,9688人,集中建设移民点36个,建设房屋1873套。
均县镇移民工作从2005年开始规划、2007年外迁移民选点、2008年定点、2009年移民外迁试点工作启动、2010年大规模移民外迁启动、2011年移民内安、集镇迁复建全面展开,我始终见证和参与了这一世纪伟大工程,我为我能做这样的工作而自豪。
2007年我们均县镇9000多移民外迁湖北省宜城市和枣阳市已基本确定,当年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在丹江口市举办碧水丹心大型演出,为了和迁入地政府搞好关系,我们邀请宜城市和枣阳市的领导来丹江口市观看演出,将我们均县镇入场票都赠送给了他们,我们自己不看,还在进入丹江口市的高速公路口迎接他们。
2009年春天,外迁试点工作开始,我被派往宜城市和枣阳市负责协调工作。我跟外迁协调组的一名工作人员住在安置点临时改造的办公室里,网络、手机信号不通,由于接连下雨,棉被总是那么潮湿,生活条件艰苦,但是想到一切为了移民,就调节好自己心理,克服困难适应这里的环境。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尤其在试点中,由于全省尚无成熟的建房经验,导致移民自建房成了“都管又都不管”的状态。特别是宜城市邓林农场安置了我镇2000多移民,移民安置在襄南监狱邓林农场的辖区内,宜城市移民局负责土地治理与安置;移民房屋属自主建房,但移民户主又与建筑商直接签定的建房合同;邓林农场负责基础设施建设,襄南监狱与宜城市体制的不顺,造成安置地施工现场迟迟开不了工。为要一张规划图纸,我找到宜城市移民局,他们要我找建设局,找了建设局,他们要我找规划设计院,找了规划设计院,他们又要我找移民局,找了一天时间也没有看到规划图纸是啥样的。第二天我直接找到了宜城市市长办公室,才将事情落实。
库区搬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任务压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迫在眉睫,我一个外地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针对这种三难处境, 首先,我做到有礼有节。初到宜城市我便主动拜访各级领导、有关移民工作人员,向他们介绍库区的基本情况、风俗习惯;移民工作政策以及工作进度;遇到问题,通过梳理,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首先向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汇报,并经沟通、协调,逐级向分管副局长、局长以及宜城市政府领导汇报,争取他们的最大理解与支持。
2009年5月,移民房屋刚刚动工,我和我们镇里一个干部叫李靖,在宜城市一住就是一个半月没回去,我媳妇打电话说娃子生病,李靖媳妇打电话媳妇要到北京治病,我们两个有一天只吃了早上一顿饭,晚上在路边下了一碗饺子,刚刚准备吃,吃家里电话又打来了,我们两个大男人再也没心情吃饭下这饺子了。
2009年腊月29日,过年前一天我们才忙完自己的工作,准备回家过年。当天下着大雪,高速公路封闭,国道上到处堵车,我开车从早上8点一直走到晚上8点才赶回家。妻子心疼地说,你这是何苦呢?我说,这是移民工作,没办法的事儿。过年后,正月初三再次赶到宜城市,做已经搬迁过去的移民稳定工作,还要筹备大规模迁往宜城市的移民建房及搬迁工作。
2010年正月十二上午9点半,我和镇长柯林青、丹江口市移民局干部程培强在宜城市邓林农场二分场开完移民协调会后,返回邓林农场场部路过农场七中队已经搬迁入住的移民区时,车子被早已准备好的移民拦下,我们三个人像被老鹰抓小鸡一样从车上揪下来,开始是几十人围着,后来人越聚越多,达到一两百人。移民这个一句、哪个一句,有的说这里条件远远不如老家丹江口市,土地没有分到户,生活质量差,是我们库区老家的干部将他们哄骗下去的的啦,等等,总之,移民将他们所有的怨气都朝我们身上发,期间你撕我衣服,他抓我领子,你打一拳头,我推一下。我们保持了最大的克制,移民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必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中午移民不许我们吃饭,他们轮流换班照看我们。晚上他们搬来一张桌子,让柯林青站到桌子上和移民对话,就这样从上午的9:30到夜里2:00,长达十几个小时时间里,我们三人被围困,直到被解救出来。第二天,我们又进村和移民面对面对话,移民是我们的亲人,不是我们的敌人,让他们在我们身上发泄不满情绪。我们认真收集他们反映的各项问题,作耐心的解答和帮助,直到矛盾化解得到解决。
2010年4月移民外迁试点搬迁进入关键阶段,镇里又让我回来当最难搬迁的莲花池村工作组组长。面对部分移民的不理解,甚至是辱骂,我毫无怨言,用自己的真心和诚心逐步换取移民朋友的理解和信任;2009年4月在莲花池村有一户的工作最难做,得知这一情况后,我跟工作组组长一起深入到移民户中。一进门,我热情地喊大哥大嫂,户主瞅了我们一眼,没理我们。我见他们在收拾屋子,也边干活边和户主聊天,大嫂主动说起了自家的补偿情况,我们立即拿出了他家的明白卡一项一项地核对解释,算出具体的数额,但他们还是对补偿不满意。我们再一次对他们房前屋后的果树,房屋、附属房面积,畜牧栏、线上线下桔园面积,人口身份的确定等等一一给他讲解,周围的邻居也都帮忙做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户主终于喜笑颜开地签字盖章了……
林庭兰是莲花池村的一户移民,移民身份公示期间,工作组接到群众举报,其大女已出嫁不属于外迁移民,二女和女婿虽在该村落户,但在武当山有房产,没有在该村居住不属于入赘女婿,应属于空挂户,经包保队员调查按政策取消了其移民身份。为此,林庭兰反复取闹。一计不成他们又生一计,在测量线上资源时,她的儿子吕建平为投机取巧,背着桔子树苗,用了一整夜的时间插了十几亩桔园,工作组为体现公平没有予以登记,林庭兰拽着包户队员要一起跳河。在她的观念中,群众举报属于欺负她,包户队员应该为她撑腰。搬迁时她和吕建平堵在路上,拿着镰刀声称如果不把她的女儿确认为移民,她就自杀,说着就拿刀往自己头上砍,我和几名队员连忙夺下刀,她又企图跳崖,周围起哄的移民都摩拳擦掌,我知道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我抱着林庭兰喊了一声“干娘”,劝她不要因为一个移民身份而失去更多的补偿资金,生活有困难了尽管找干儿子。一声干娘喊的林庭兰热泪盈眶,她的儿子只是为了多要钱而至她的生死不顾,而我一个外人更为她着想,看她有些动摇,我又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拉着她走上了客车,成功的化解了矛盾。
2010年4月9日到13日,我和工作队队员用了4天4夜时间装好了莲花池村336户、1031人需要外移民货物165车。我们4天4夜基本上没有合眼,累了睡在小麦地里,饿了吃点冷馒,渴了喝点凉水。4月11号,村里有一个户移民叫李远林,他家开有油房。他的榨油机械上货车后,压坏了路上的涵管,车歪在边沟里,造成整个车队无法通行。我连夜从武当山特区请了艘汽渡船,运了两部挖机和一部装载机,才将货车拉上来。
2011年2月20日,农历正月十八,均县镇集镇迁复建工作正式开工。集镇迁复建工作不仅是要重新建个集镇,这项工作是外迁和内安的总和。因为新集镇所在地核桃园村要占地近2000亩,300多户人家需要拆迁,这些人要先搬出来,住到临时过渡房中,等集镇建好后,再搬迁进去。我们规定2010年12月30日以后不能再搭建什么棚子、建筑物等。老百姓一听说要拆迁,他们对自己的土地田边地界开始重视起来,趁夜晚突击搭建房棚子期间的矛盾纠纷难以细说。
2012年的集镇迁复建工作为了保证按期完成均县镇集镇迁复任务,我们制定了详细地的建管方案,采取副指挥长包标段,指挥长督办协调等方式,先后配置了60盏夜间照明灯保证工地夜如昼,引进技术,以高砼运输代替人工搅拌混凝土,24小时不断作业。同时,实行军事化管理,统一服装、鞋帽;成立安全全检查组,定期开展安全大排查,成立医疗救助分队,深入工地服务,不不定期对施工单位进行慰问,确保集镇迁复建工程顺利进行,早是完成移民建房任务。
2012年5月中旬一天早上起来,我突然感觉右半边身体麻木,甚至连穿衣服的力气都没有,这种现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以为是颈椎引起的,但从没有象今天这样严重。早上吃饭的时候,跟同事说起这个,他们都劝我去检查一下,镇上倒下的人太多,每个人都感觉自己处于崩溃的边缘,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经过反复斟酌,我决定去检查一下,本以为只是小事一桩,没想到医生说我长期思想紧张,生活不规律,导致小脑扁桃体下垂,如果不尽快手术可能会导致瘫痪。我是个天生乐观的人,只要不是癌症,只要还有救,对我来说都不是过不去的坎。
可是妻子却承受不住这一打击,女儿马上就要中考了,我们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亲戚,只有妻子一个人陪我度过这个难关。2012年5月 22日,那是一个我终身难忘的日子,原本还很乐观的我,被剃了关头,与亲人分别,独自一人被推进手术室时,眼泪禁不住流了出来,人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是怕死,只是觉得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干完,只是觉得愧对妻子和女儿。
手术做完后的四天五夜,我一直没有清醒,情况时好时坏,反复说胡话,还嚷嚷着要回去找镇长签字,不能耽误工程。听说医生下了好几次病危通知书。难以想象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妻子一个人是怎样撑下来的。
清醒后的我,昔日的战友纷纷来看我,说起工程进度,说起我们过去在一起如何拼搏,我不禁再次流下泪水,手术后因脑部积水,一直发烧,活动也很不方便,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否还能回到战场,是否还能象过去一样勇往直前的冲锋陷阵,革命任务尚未完成,而我已受伤被迫离开,这种感觉难以言表,只希望移民——这一世纪工程,我们均县镇牺牲了这么多,能够有一个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