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邓忠远:新能源汽车“城市出行能源服务”的创新与实践

2023-10-11 12:46:08 中国能源网
编者按:2023年9月12-14日,以“绿色 持续 共生 向新”为主题的“第五届未来能源大会”在江苏常州武进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与中国能源网联合主办。会上,蓝谷智慧(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乘用车换电事业部总经理、北京分公司总经理邓忠远发表了《新能源汽车“城市出行能源服务”的创新与实践》的主旨演讲。
 
以下内容根据论坛演讲实录进行整理。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各位前辈: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蓝谷能源的邓忠远,今天在这里诚惶诚恐,但是也非常荣幸,我作为一个新的武进人,最近几年是在北京工作,所以说今天回到武进这边跟大家做一个汇报和分享,非常非常的开心。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构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与能源生态链接。我们本次会议的整个主题就是聚焦在我们的城市交通和能源生态上,但是我们通过一个什么样的链接去把这两大模块连接起来呢?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
 
首先我们想到生态这个东西其实第一反应就是自然的生态,是大自然的生态,而大自然的生态我们总结了一下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个方面是循环闭合,从自然的生态的角度来讲,物质和能源始终是处在一个循环闭合的状态,以碳基生命作为基础。
 
第二个是做整体协同的进化,通过各个维度、元素、关系之间相互的促进,来不断的迭代。
 
第三个是做平衡的互补,通过平衡互补、平衡共生、优势互补,来促进整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我们自然的生态特点,对于我们城市交通和能源的生态,是不是有同样的有类似的特点呢?其实我们总结下来,首先从循环闭合的角度来讲,从交通和能源的生态来说,资源的循环闭合和能源的循环闭合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我们的整车,我们的电池,我们的风光电所有的能源和资源,都在不断的处于我们的能源闭合当中。特别是我们的新能源这个行业和这个产业,就是为了去做循环这样的一个事。
 
第二个是基于我们整个出行方式和能源补给的相互促进,始终在不断的迭代,我们现在不是说燃油车不好所以我们才去发展电动车,而是基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段,基于国家和全球战略的要求,我们去选择一个更适合的方式。过去的年代可能燃油匹配了燃油车,现在我们通过我们的电匹配了我们的新能源车,通过我们的氢匹配了我们的燃料车。但是哪个更好?不见得。但是需要不断的去迭代和互相的促进,把这种出行方式和能源的互补作为互相的一个促进。
 
第三个是多种能源补给方式的平衡互补。现在我们的能源补给,如果从新能源的角度来讲,如果从电的角度来讲,那么我们可能主要就是充电和换电,充电还有慢充、快充、超充、超超充,换电也有各种换电方式,不同的补能方式维护了我们整个的生态基础。
 
我们理解的可持续城市交通和能源的生态链接是什么呢?把交通和能源链接起来,就是我们的充电、换电、储能、电池的各种的场景。而基于这种各种的场景,能够实现的是我们能源的可持续、资源的可持续。用户体验的可持续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
 
刚刚郑隽一总分享的有一点我很有感触,就是充电桩在找地的时候面临各种竞争,同样一块地,不同的企业去了就会竞相的涨价,这个现象在我们北京的时候也会非常非常的突出。我们作为换电企业和充电企业和其他的充换电企业就像拍卖一样,你出十万,我出十五万,然后这个成本就与日俱增。所以如何能够将这个商业模式持续性的推广下去,如果像各种充电公司都在亏损的状态,那换电的公司和其他公司,其实大家在新能源这个板块很多也都是在亏损的状态。如何把这个亏损的状态做成一个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状态,这就需要在我们的生态链接里面去思考的问题,把这个生态链接做成一个健康的链接,才能把未来的能源和交通做成一个可持续的形态。
 
基于整个新能源快速的发展阶段,其实这个链接还是存在一些系统性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一个是整体补能的时间比较集中,其实大家去充电也好、换电也好,他们的时间非常集中,早高峰和晚高峰,基于我们内部的数据来说也是目前的这么一个状态。特别是对公车辆,对公车辆也是有这个习惯,在早高峰和晚高峰进行补能,因此电网的负荷会非常非常大,未来电网的负荷是很难去支撑大规模的未来的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二个就是基于基础设施目前的投资,其实是非常非常高的。不光是本身设备的投资,从前期研发的投资到后期运营的投资,后期运营的投资就是包含了刚才我们谈到的场地运营的租赁成本与日俱增,包括我们的电力的成本,基本上我们在北京、京津冀地区,每年十个点左右的增长幅度,不断的往上去增长。所以说对于企业整体的投资压力非常大。
 
第三是基于分布式储能目前的消纳,消纳的话目前主要的问题就是分布式储能的消纳,能够是否稳定的长期的将所有的能源进行消纳,将储下来的能每天都能消纳掉,而且持续八到十年都能以这个状态消纳。如果仅仅两到三年以这个状态消纳,未来不能持续下去,那么这个投资未来也会有很大的风险。
 
第四和第五还是聚焦在电池目前的安全风险以及电池目前回收的合规上。这是我们认识到的在链接这个生态里面所存在的一些系统性的问题。
 
同时还有一个问题,也是这么多年大家一直在讨论或者说争论的问题,充电和换电之争,到底是充电还是换电,现在哪一个更好,未来会用哪一个。用一句网络的语言来说,就是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题,为什么我们不能都用呢?因为他们确实是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能够进行互补,这就回到我们之前说的这个生态的平衡互补上。毕竟对于充电桩来说,相对换电站的投资更小,部署灵活,投资回报期快,运维成本低,分布广,补能成本也低。但是对于换电来说,它的优势就是快,就是便捷,和燃油车的补能相差不多,同时对于电池的保护非常好,安全性高,对电网的冲击小,坪效比高,同时基于整体的收益上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健康生态链接的解决方案,叫换、储、充、检、服一体化,刚才我们秘书长也分享了,为什么我们会提出换、储、充、检、服一体化呢?其实刚才郑总分享的时候也讲到了一些问题。首先从一般的补能方式来说,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充电,但是充电目前遇到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刚才说到的集中充电,集中充电的方式对于电网的负荷过高,同时充电时间相对来说会更长一点。
 
那么用换电的方式能够去补充一种新的模式来进行补能的一个方式,能实现更快速的一个充电,那就能解决充电体验的问题,就能让我们司机无感从燃油车切换到电动车。但是换电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换电的投资成本太高,投资收益过低,投资周期过长。
 
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呢?我们想的是用储能去摊平成本,像在长三角、珠三角峰谷电价差比较大的地方投资储能非常好。像今年单位成本已经浓缩到了1.7元,我们现在有的地方的峰谷电价差已经到了1元以上,这种投资未来的收益性会非常非常好。但是储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刚才说的,你能不能保障在这八年里面你一直有这么稳定的电量能够去消纳掉。
 
现在我们很多分布式的储能,特别是工商业的,可能在商场旁边,或者是在一般的工厂旁边,那么对于工厂和商业,未来能不能活八到十年,其实也是一个问号。但是对于我们目前的新能源车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特别是对于充换电的行业发展来说,电动车的极大规模的普及,将带来稳定的未来的电量的消纳,特别是对于换电站,因为换电站目前来说主要的客户群体还是在对公市场。当然除了蔚来主要是聚焦在对私,除了蔚来之外大家的市场都是在对公领域。而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市场,他们的生命周期的设定就是至少在60万到80万公里,而这60万到80万公里是会分布在未来的六到八年里面,而这六到八年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要稳定的长期的储能消纳。所以我们只要把储能放在这里,就能极大的保障不是单独的储能降低这个投资,而是结合到一起去降低整体的投资,同时消散了整体的风险。
 
现在回到第四步,也就是检测,为什么要检测?这就回到刚才郑总分享的一点,很多地方可能会觉得充电站也好,换电站也好,本来也比较危险,那是不是就放一个炸弹了?再放一个储能是不是就更危险了?那危险来自于哪里呢?危险来自于电池本身,当然给大家分享一个数据,就是燃油车的自燃的比例应该是比电动车的自燃的比例要高的,这个大家可以去查一下,这是我去年查的公安部的一个数据,今年的数据我不是非常清楚。
 
但是为什么会把新能源车的自燃放到风口浪尖来?因为这是一个新鲜的事物。那么我们如果有办法或者说措施。能够去消除主管单位或者当地的业主对于整个安全性的担忧,那我们是不是就能够对于我们整个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效率和成本能有更大的保障。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有一个检测的功能,检测什么呢?检测车端所有电池的状态,检测它的生命状态,检测它的健康状态,检测它是否有未来自燃的风险。当然这个在行业里面是一个非常非常困难的课题,我们公司也是和北京的几个大学有相应的合作,也在探索去寻找如何能够提前几分钟、十几分钟,能够去检测这个电池未来会发生的风险。如果未来大数据的算法开发成功迭代之后,那么这样的一个风险就能在这个系统里面进一步的降低。
 
最后一个是服务,就是我已经提前识别出来这半个小时后这个电池有可能会自燃的情况下,那我们能做什么呢?如果我们没有最后这一步形成一个闭环,那么即使提前预防出来,我们也没有任何的办法,能够去把这个风险给规避掉,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和技术马上去应对和处理,要去将有风险的电池进行隔离。所以我们提出来的就是换、储、充、检、服一体化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认为的一个能源关键链接的一体化的拼图。
 
这是我以我们公司为例,我们首先开发的是充换一体化解决的方案,从换电站和充电桩去做,有一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在充电桩上用到的一些充电堆的策略。这个里面核心解决的问题是解决的地理位置、地理因素的一个稀缺性,以及电力成本非常非常高的问题。如果基于充换一体化的概念和这个技术的实现,就能极大的降低选址的难度,提高选址的成功率,并且降低整体运营的成本。
 
然后从储能的角度来讲,其实也是一样,现在我们在做工商业储能来说,我们可能有去做分布式储能,我们还有移动式储能,标准式的储能,甚至我们可以在部分地区做梯次电池的储能,当然不是全部地方都能做,因为对于梯次电池的储能来说,哪怕它只能做一到两年,那么在一到两年的时间用这个电池的成本几乎为零。所以说我们也是希望能够在更多的地方去拓展这样的一些探索。
 
检测评估的话,我们一般是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线下的话会有一个检测的设备,线上的话我们会利用整体的大数据的云平台去做数据的迭代。这个里面核心的还是算法的开发和大量数据的收集,基于不同数据的收集,然后去做我们整体数据的迭代。我们也是和业内的一些学校,和一些比较有优势的一些公司在合作开发这些检测评估的一些解决方案。
 
最后是一个服务的解决方案,服务的解决方案更多的还是聚焦在我们电池的后市场。电池的后市场这个角度,从电池的评估、回收,电池的梯次利用,电池的再制造,电池的配件以及电池的均衡等等各个方面,从电池后市场的角度,去打开我们最终服务领域的最后一把钥匙,形成我们整个的一个闭环。
 
当然所有的模式都是一个全链接数据平台化,我们要赋能智能化充换电服务网络,从各种数据以及我们所有算法的迭代,最终去预测我们未来对于电池的性能、电池的安全、电池的热失控等等相关方式,去把整个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产生更好的一个商业价值和呈现。
 
目前我们以北京市场作为一个试点,希望是打造一个全球最大的“换储充检服”的实践项目。因为北京的出租车体量在全球也是数一数二的,北京整个出租车体量将近有6.7万台出租车。目前有4.5万台的出租车已经全部更换成为换电式的新能源出租车。还有两万台基于北京市“十四五”规划,会在2025年之前全部更换迭代完。也就是说到2025年,整个北京6.7万台出租车全部都是可充可换的新能源出租车。这样的话我们也会在当地去布局将近300座换电站,相应配置我们整体的充电服务、储能服务以及检测和服务的相关的一些服务,实现“换储充检服”这样一个整体的一体化的服务。
 
同时,对于全国的市场合作推广的话,我们是希望通过“车站电池金融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来做整体的推广。因为大家如果对换电比较了解的话,就是充电的投资是基于它的通用性,选好好的地方,就能快速的实现规模上量。但是换电的投资正是基于现在乘用车领域没有办法做到技术的兼容性的角度,各个主机厂还是在各自为战的状态。而且整体的投资还是需要按照一个站要匹配至少服务一百台车的比例,才能够在整体的经济性上能够算得过来账。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规模就很难实现整体换电的投资收益的一个整体的成功。所以我们也是和各个地方的政府以及当地的经销商和客户,通过“车站电池金融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来推进我们整个能源补给的相关服务。
 
最后打一个软广告,因为我们蓝谷能源,我们其实隶属于北汽,是属于北汽控股的一家混合所有制公司。所谓混合所有制公司就是主控股是北汽集团,然后我们还有宁德时代、韩国的SK等等,都是我们公司的股东,相当于我们是做产业方面的一个全链路的合作,我们公司的业务其实就是刚才跟大家说到的几大模块息息相关。我们也是国家相应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也是北京市电池梯次利用的白名单企业。
 
我们未来还是期望能够以“技术资本+商业模式”的方式推进整个生态里面的业务的落地和战略的实现,通过技术更多的还是聚焦在电池,电池如果我们能挖掘更多的电池增值技术出来,特别是我们之前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做了很多的电池增值技术,哪怕它能延伸5%甚至10%的生命周期,那么对于整个投资的收益都将会有很大的改观。同时对电池的安全相关技术上,也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一些成果。
 
这是我们最终构建的一个充换电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一个产业链,以数据驱动作为一个基础和核心,通过充、换、储相关换电业务的支撑,以及电池服务业务,作为双轮驱动,来推进整个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的构建。
 
当然,未来的话我也是希望能回到常州老家,能够和我们常州的更多的合作伙伴有一些合作的机会,包括我们的车站一体化的合作,充换一体化的合作,电池回收的合作,储能的合作,电池维修、电池检测相关服务的一些合作,未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也是希望能够在家乡和大家有更多的合作机会。
 
以上是我整体的分享。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江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