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高峰对话:能源安全新思维——分布式能源保障

2022-12-29 10:49:17 中国能源网

高峰对话:能源安全新思维——分布式能源保障

主持人:杨雷,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

主题:能源安全新思维——分布式能源保障

“双碳”目标下,如何平衡能源安全保供与能源转型之间日益凸显的矛盾?

分布式能源在保障区域能源安全中发挥何种作用、扮演何种角色?

分布式能源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意义及安全保障作用?

对话嘉宾:

黄少中,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主任

李琼慧,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

涂建军,博众智合能源转型中国区总裁

张凯,绿色和平东亚项目副总监

主持人 杨雷:非常高兴参加第十八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四位重量级的嘉宾,他们是:中国能源研究会碳中和产业合作中心主任黄少中先生,黄先生在电力行业、能源行业有很深厚的经验;第二位是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与统计研究所所长李琼慧女士;第三位是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中国区总裁涂建军先生,在国际IEA任重要职务;还有一位是绿色和平东亚项目副总监张凯先生,绿色和平在能源转型和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很多杰出工作,我们非常期待他的分享。

圆桌的主题是能源安全新思维,分布式能源保障,刚才三位主旨发言的嘉宾,包括史理事长从宏观高屋建瓴方面,像段主任从行业的层面做了很好的分享,为我们的讨论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下面开始第一轮的问题,请各位专家根据自己的专长做一个简要的分享,我会根据这些问题和原来设定的议题,包括观众的问题再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给黄主任,您长期从事电力的管理工作,这一直是让人头疼的事,围绕能源安全保供和能源低碳转型存在哪些主要的矛盾?应该如何平衡解决?

黄少中:谢谢杨院长。

首先祝贺第十八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顺利召开,我很高兴应邀参与圆桌环节的讨论交流,给大家分享。听了前面领导和专家的发言很受启发,收益满满。刚才杨院长提的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也是很大的话题。在传统能源安全当中主要围绕石油、天然气的保证供应和价格展开的,但是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构建新型能源系统成为很重要的主题,新能源的发展也是重要的趋势。能源安全的内涵和外延都大大增加了,重点是放在如何构建新型的能源体系,并保障能源安全的话题里。

我对能源安全问题研究的不是很多,更谈不上深入,我想利用今天这个机会谈谈我的看法与大家分享讨论。我认为在能源低碳转型当中会给能源安全保供至少在以下方面带来一些影响或者面对一些挑战:

第一,实现“双碳”目标的时间紧、任务重,给调整能源结构、保障供给带来重大挑战。大家知道我们国家提出“双碳”目标确实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时间紧得多,任务重得多,我们既然提出来要如期实现,时间紧、任务重就给相关问题带来挑战。

第二,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偏重,客观上存在能源的二元结构,这也会给能源保供带来挑战。所谓的能源二元结构我举个例子,我们国家的能源生产力在中西部地区,能源的消费负荷东南沿海部分,这么典型的二元结构在运行过程当中会给能源安全保供带来不少问题。

第三,我们的能源结构是偏煤的,大家知道煤炭是主力军,是压舱石,是最主要的能源保障。但是随着能源转型煤电也要转型,能源的煤炭偏重这个结构使得能源转型当中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比如说加快煤电的退出或者最终基本上消除,肯定是大的趋势,从主力电源变成调节电源、应急电源,如果时序和安排上安排得不好,和新能源的发展没有带来很好的匹配,也会带来很大的矛盾和压力。

第四,新能源的幅度增长占比提高,也会给能源系统安全和能源保供带来很大的挑战。新能源有很多的优点,也存在天然的缺点,最大的缺点是不稳定,体现三个方面:随机性、波动性、季节性等等,给系统安全,给能源的安全保供带来很大的问题和挑战。

第五,我们国家能源资源禀赋存在很大的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是不相匹配的,这些也会给能源的安全保供带来很大的挑战。

我简单说这些方面,肯定不只这些,至少在这些方面还存在这些问题。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在“双碳”背景下既要加快能源转型低碳化,同时保证能源安全,肯定是要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首先必须明确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保供的关系,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明确一些基本原则,能源转型依托和保证能源安全,能源保供或者安全是能源转型重要的前提。在能源不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能源转型造成破坏性,也不可能成功,不能将两者对立看待,两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转化,互为促进的,关键是把握好度,同时树立大能源的安全观,不能就能源论能源,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稳妥推进低碳转型工作,促进新能源和化石能源的协调融合发展。比如说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肯定是一个方向,一个趋势,必须有序推进,而且和化石能源融合发展协调推进。不能说新能源数量没有上去,质量难以保证,相关的影响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把大量的煤电停了、退了,肯定出现很大的断供问题。

要在源网荷储等多方面发力,综合解决和消除能源转型对安全保供带来的影响和隐患。比如说在电源端我们必须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同时要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这样的方针,着力提升煤电对新能源的支撑和适应能力。同时加大煤电的节能性改造、灵活性改造,加强三改联动的工作,逐步提升煤电对新能源的适应性和支撑能力。

在电网端,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网价,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优化配置作用,积极推进微电网的布局和建设,满足储能电动车新型能源主体以大电网的能量互换要求。积极开展需求侧的响应,利用实时电价信号引导电力用户自主调节用电的行为,实现电力系统负荷增长、削峰填谷等等。

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 杨雷:谢谢黄主任,感谢您非常系统全面的分享,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主旨发言。您刚才说到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之间的关系,您说得很好,我们不能对立起来,现在很多甚至说转型影响能源安全,这是一个误解,是有误导性的说法,至少从中期看转型还有利于推进能源安全,哪个地方没有光,没有风,不用进口那么多的能源了,这还是非常重要的点,如何能够按照二十大的要求,要构建这样一个新型能源体系,真正把能源用好,是特别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 杨雷:下面把问题给张凯,张凯在国际组织有国际视野,关于平衡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的问题,听听你的看法。

张凯:感谢主办方的邀请和杨院长的介绍。我就这个问题阐述一下能源安全保障与能源转型之间的矛盾在哪里。现在就这个问题来看,当下最主要的矛盾并不是能源安全保供与能源转型,在电力系统下通过新建煤电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保供,通过其他的多元解决方案实现保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前不久看到大央企的领导在会议上谈未来中国每年再去建8000万千瓦的煤电,这是个很大的数字,绿色和平一直在跟踪中国煤电的发展情况。

每年8000万千瓦比“十三五”时期每年建设的煤电值高出30%,甚至40%,这是很高的目标。为什么建这么多的煤电?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保供。我自己并不这么看,中国中长期的电力系统安全保供无论在电力还是交通领域,我们都有全球最好的解决方案,我们有全球最好的光伏产业链,我们在电动车和储能上的技术在全球排名也是靠前的,在这些领域中国都可以确保自身的能源安全。

为什么现在能源保供这个问题这么热?主要是今年和去年部分省市出现了拉闸限电的情况,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我们认为最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电力系统缺少相匹配的灵活性,尤其是向上调节的灵活性。当我们的电力负荷到达很高的峰值的时候,整个电力系统没有办法去满足这个尖峰负荷,所以出现了缺电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建设煤电成为最省事的解决方案,因为相较于电网侧和复合侧能源的提供,新建煤电短期来看是很省事的方案,这个方案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方案对于中国系统长期的能源转型来看是有很大弊端的。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

未来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中的碳中和,必然意味着高度的电气化以及电力系统中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在这种模式下,意味着我们的电力系统既需要向上的灵活性,也需要向下的灵活性。什么是向下的灵活性?我稍微解释一下。当风光资源出力很足的时候,其他的电力系统需要给风光让出足够的负荷空间,否则会导致大量弃风弃光的状况出现。

如果未来中国的电力系统中有大量的煤电是扮演灵活性的一个资源,大家知道煤电即使是做过调峰改造之后,它的负荷没有办法压到太低,意味着整个电力系统有低负荷运行的煤电,也会挤占非化石能源发电的电量。绿色和平在2020年发布了一份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报告,叫作《中国电力系统灵活性的多元提升路径和研究》,在这份报告里我们针对中国的吉林省做了一个案例分析,吉林是风电资源比较丰富的省份,研究结果指出,当吉林未来是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源网荷储的综合灵活性解决方案相比于仅靠煤电提供灵活性资源将减少40%的弃风率。

现在建了这么多的煤电,用它提供电力系统灵活性,短期看很省事,长期看对于中国的能源转型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

还有关于成本的问题。我们建了这么多的煤电,无论是在投资成本还是运营成本上,它都是不划算的,刚才我看到周院士分享的PPT,未来长期煤电的运营小时数一定会越来越低,它意味着没有办法去靠电量去收回投资成本。如果只是靠提供灵活性,现有的中国这些价格机制又没有办法满足,我们绿色和平2000年做过相关的研究,中国电力供应安全的经济分析和保障路径研究,我们以山东省作为案例分析,指出如果只靠煤电去满足尖峰负荷是不经济的,如果通过优化的解决方案,使用现有的煤电机组延寿、需求侧响应等方案,每年可以为山东省节省240亿元左右的电力保供相关费用。

如果这240亿资金用于建设风光,可以建设321万的陆上风电或者426万千瓦的光伏。最后说一句,我看到现在中国能源保供和能源转型之间的矛盾真正是通过新建煤电去提供电力系统灵活性,还是通过其他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分布式能源的微电网还是需求侧响应,把这些钱更好地投在储能中长期看起来更有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产业上。

我的发言到这里。

主持人 杨雷:谢谢张凯。你做了很好的分享,我们在诸多选择方案之中特别重要的是要考量经济性,貌似有一些看起来经济的可能越来越不经济,这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 杨雷:谢谢张凯。你做了很好的分享,我们在诸多选择方案之中特别要考量经济性,貌似有一些看起来经济的可能越来越不经济,这可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下面非常高兴请电力专家李琼慧所长给我们分享一下刚才说到分布式能源开发要不断优化模式,提高系统的经济性,从这方面给我们做一些分享。

李琼慧:谢谢主持人。感谢主办方的邀请,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圆桌会议。听了很多大咖的演讲非常受启发,我就主持人的几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我们今天说的话题平衡保供与能源转型本质问题或者核心问题还是经济性的问题,我们在研究分布式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美国的军方最早做分布式电源,就是为了保证供电安全性,军队对供电的安全可靠要求非常高,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为什么是军方做?因为军方可以不计代价,如果不考虑成本,分布式电源用来保供、保安全是最好的一种解决方案。

我们研究国外的时候也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在研究西班牙、德国的时候会发现他们风光装机的规模和灵活电源、天然气、抽蓄这些规模基本相当。如果我们不计代价,风光的装机规模和灵活电源的规模做到1:1,我们就可以保证既不弃电,又能让清洁能源利用的量最大,能够平衡能源转型和保供。这里有一个核心的问题,这样的1:1,相当于满足1万千瓦的符合配两万的装机,我们的社会能不能承受这么高的供电成本?我感觉核心是不是这个问题。

另外我也认为,分布式电源确实是非常好的东西,从国外发展看,分布式电源靠近用户侧,不需要新增输电的投资,但是这些前提都是建立在渗透率相对比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全是分布式,我们说分布式不需要新增,不进行电网改造,能够解决就地利用的问题就不存在。提到中国分布式,到今年年底,今年的分布式光伏大家知道非常火,预计全年新增分布式光伏的装机可以超过5000万,当前的问题应该是优化布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尽可能在渗透率相对比较低的时候,利用现有的输变电或者变压器现有的容量装足,能用尽用,这样会发挥分布式电源又便宜又可以解决问题这样的优势。

到了一定规模之后,比如说我们还要继续发展,还有一个数不知道对不对,在座有很多国外的专家。我们研究分布式电源很多年,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像美国,像德国,美国是天然气便宜,资源又多,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美国天然气分布式利用规模没有想象得那么大,德国的分布式技术、成本是领先的,为什么没有做到不受限制,我们想分布式电源应该有一个规模效应,分布式电源最大的优势就是靠近负荷侧,不新增投资,最大的劣势是没有规模效应,这是我们中国做分布式面临的两难,做分布式要求小,小了又没有效益,我们认为平衡好关系,再生规划布局上优先利用电网条件相对好,渗透率比较低,变压器容量相对比较富裕的地方,以最低的成本把分布式电源用好,具备条件之后,如果将来新能源的成本能够降得更低,储能技术发展得更快,我们对电价的承受能力更高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大规模或者局部对一些电网尤其是变压器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现在根据情况,不同地方不一样,有必要涉及到农村农业的问题,该改的还要改,确实会带来整个供能成本的增加。

虚拟电厂现在非常热,虚拟电厂给我们非常好的概念,我们说以前分布式电源、新能源也好都是从大电网、大系统里面索取灵活性资源,虚拟电厂不一样,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更好地统筹用户和分布式的关系,不仅不占用电网的灵活资源,反而会根据电力市场提供灵活性,我们说这就是分布式电源最高级的应用形态。

谢谢主持人,这是我的一点理解。

主持人 杨雷:谢谢李所长,你提供系统的视角非常好。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我的老朋友涂建军先生,他们在上周的时候发布《中国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与新型电力系统协调发展——德国实践的政策启示》这样一本非常好的报告,我也参加了发布会,觉得有非常详实的内容和建议,正好说到了德国的经验如何能够启发我们怎么把分布式能源做好,我们很期待你的分享。

涂建军:谢谢主持人。我们在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上个月月底发布了一本关于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前景展望报告,首先谈一谈背景。因为当前全球出现多重危机,我们知道2019年12月在国内首先迎来新冠疫情的暴发,之后我们面临着气候危机,到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全球能源市场的冲击波,今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全球能源市场的冲击波变成了欧洲能源危机,欧洲能源危机发散到全球。

在多重危机大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又要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关于新型电力系统大家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个人觉得基于中国国情的新型电力系统我个人理解是这样的,一个是清洁化的发展,我们的电力系统是煤电独大的系统,在气候危机倒逼,在“双碳”目标的倒逼下必然需要更加清洁化,不仅仅是空气污染治理的需求,还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需求。

刚才很多专家提到了,我们这个系统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不仅仅是为了技术创新的驱动,是因为整个电力系统的模式需要发生改变,中国在传统电力系统模式下,我们大规模的发电,特高压大规模的输电,大规模利用这种模式在中国超大型的全球电力系统下面已经做到极致。但是万事万物在极端太久之后会面临一个挑战,在未来我认为它的电力系统在刚刚大发大输大用的模式下会融入更多分布式发展的一个趋势。

分布式的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在多重危机背景下要保证能源供应的安全,说到当前的能源供应安全的挑战我特别想强调一点,我们现在是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讨论能源安全问题,现在经常动辄就说能源安全是能源转型“双碳”目标的基础,这句话我个人认为是似是而非的。为什么?这相当于我们说人身安全问题是一切的基础,这句话说得也很对。现在很多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讨论有极强的阶段性。睡觉的时候屋里着火了,这个时候不顾一切保命是没错的,但是逃脱火灾现场之后有没有穿着衣服跑出去成了更重要的问题。

在疫情期间出门带手机不重要吗?危机一旦结束之后,哪些国家在能源危机期间裸奔,马上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讨论能源安全问题一定要有相对平衡的思路。从这个角度讲,我所在的博众智合能源转型论坛我们具有德国的背景,我们分析了德国分布式能源发展的特点以及对中国的启示。德国分布式能源发展是符合国情的,德国海上风电,包括分布式能源发展在北海那块比较强,南方有大量的负荷中心,但是在德国电网大规模的建设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新建大规模的传输线比较困难,在这样的国情下制度更有利于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因为基于本国的国情,发展分布式能源,我们也需要看到德国不因为它的分布式,它的体制适合分布式能源发展,就只发展分布式能源,包括集中式的发展也没有荒废,但是要有适合的比例。我们说学习欧洲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德国的经验,一方面了解清楚为什么别人按照这样的比例发展,也是基于他们的国情。现在这个阶段德国可再生能源的一些发展也有一些地方在向中国学习。

我们在能源危机的体制下,中国这么一个从计划经济走来的国家,因为我们政府调控市场的能力非常强,非常有力,在这样的国情下,我们要更多把能够市场化的东西尽量市场化,我们学习德国的经验,学习欧洲的经验,学习更加市场化的东西,学习分布式的东西。德国看中国的经验,实际上要看能不能像中国这样更好地发展它的电网,从这个角度大家是互相学习的,不是说拿着德国的经验去说明为什么我们分布式可以不发展,恰恰相反,因为德国所处的阶段它的这种国情,我们能在技术上,机制上,包括集团的建设上,包括很多新的技术创新,甚至用区块链的技术解决自动化调度的问题,尤其在电网传输、分布式传输、调度这块,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

另外快速回应刚才一点关于煤电灵活性的问题。煤电灵活性未来肯定是一个方向,如果我们真的把煤电定义为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新能源提供灵活性,提供备用的时候,和CCUS是不兼容的,CCUS的发展基于煤电基本上作为基荷运行的,当到了提供灵活性的时候,煤电再叠加CCUS在经济上,实用上没有任何的可行性,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我就分享这些。

主持人 杨雷:谢谢。能源安全和能源应急这个事还是有点不一样的,把应急的一些事当成长期化的举措也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感谢四位嘉宾精彩的分享。

再继续问下一个问题,黄主任是西北电力局的局长,对传统模式下如何支持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有很多实际的感受,在当今的模式下如何更好地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提一个建议,或者意见。

黄少中:能源安全和能源经济和能源低碳很多人谈了不可能三角,刚才我注意到吴局长谈了这个问题,今年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的。还是要根据不同的阶段,政策目标有所侧重,比如说电力短缺的时候,还是保供,保证安全供应是首要的任务,相对于平缓的时候加快低碳转型,构建新能源系统,大力发展新能源是一个首要任务。在两个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性,如果经济性没有,从企业来说,从行业来说没有前途和出路,但是三者的矛盾是存在的,要看怎么妥善地处理这个关系。

主持人 杨雷:谢谢黄主任,您说到不可能三角我觉得很重要,多次被专家应用,我们看过去的光伏又贵,又不稳定,只是绿色,它现在变得又便宜,又绿色,不稳定,会不会将来能稳定,氢能很稳定。

黄少中:现在又不经济。

主持人 杨雷:有一点会不会不经济,这个问题没有答案。这个问题给张凯,你对宏观问题有很多的分析,听听你的想法。

张凯:谢谢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从两个视角去看,一个是现在电力系统本身的视角去看,解决当下部分地区电力保供的问题,本身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应该是从电源、电网、负荷储能多维度考虑,除了这些维度我们还要考虑时间维度,像刚才涂建军先生说的,我们有的时候长期去看现有的投资应该投向哪里,对于长期整个电力系统的发展和中国能源体系高质量的发展是更有价值的。避免通过新建煤电这种看起来短期来说比较省事的一种方式去解决当下的问题。

第二个视角,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我们现有的这些有限的社会资本应该流向和中国的一些战略发展目标有更强协同效应的领域,比如说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能源体系里的投资去投在分布式能源这个体系里面是可以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如果流向新建煤电,很难看到不同大战略间的耦合效应,谢谢。

主持人 杨雷:谢谢张凯。刚才吴局长提到很有意思的话,现在能源体系的基本单元就是分布式分能源,也会涉及到微电网,跟这个关系很大。问一下李琼慧所长,从电网角度或者从微电网的建设和分布式能源的协同发展上,您觉得提哪一个重要的方面和电网的关系更加顺畅一些?分布式能源给电网提供了一些服务,应该付费,如何从支持的角度理顺这个关系,谈谈您的看法。

李琼慧:微电网应该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式电源、微电网是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从电网讲,国家能源局监管司出了一个关于电网互联,这里面明确把大电网和微电网之间的关系定义为电网之间的连接,所以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微电网应该是我们整个大的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电网讲,因为要处理好关系,关键是有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界面,从时间上讲不一定来得及,我们鼓励大胆创新,在能源局的四点示范项目的支持下,与电网开展合作,现在电网态度是积极的,大家也认识到未来微电网一定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创新,在中国发展分布式微电网。在中国广大的农村用大电网供电是不经济的,一定需要分布式微电网满足中国的地域辽阔,有一些能量密度比较低、用电密度比较低的地区需要微电网。

规范相关的并网标准,国家能出台,有一些像输配电价的考虑,是比较好的解决方式,我们认为这些不应该成为未来微电网发展的障碍,谢谢。

主持人 杨雷:最后一个问题给涂建军涂总,您对政策的研究深入很多,简要提一个建议,对我们分布式能源体制机制或者政策方面最关键做好的一些事,刚才很多发言嘉宾涉及到了一些,我想听听您的分享。

涂建军: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当前我们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我们经常在找技术性的解决方案,比如说系统灵活性方面,尤其是火电灵活性改造,原来包括我们在国际能源署工作的时候和国内有很多的研讨,我在博众智合工作的时候发现德国、美国,我们有很多的探讨,不完全是技术上的问题,甚至是核电问题,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法国,核电灵活性问题也都解决了,体制如何进一步改革?这是超越了能源体系范畴的事,是它的困难之所在。

无论如何,未来整个能源系统因为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我们对于这个系统里面对于整个国企在里面如何定位,这是第一个维度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好。

第二个维度的问题,在我们当前体制下由于“双碳”目标的倒逼,各个能源企业,尤其是煤炭重资产的能源企业面临着一个转型,而且不仅仅是煤炭重资产,油气重资产的企业未来也要面临转型,我们的企业转型下一步怎么走?

所以电改国内经历了好几轮,为什么现在业内人士提起虽然取得了效果,但是还有很大的潜力,有很多体制上的问题,当中国走出疫情之后,需要发展经济新动能,需要经济尽快反弹之后,可以释放中国经济活力最大的点,怎么把桎梏电力系统的体制性的这些障碍,把桎梏我们能源行业转型的障碍祛除掉,不是在发改委的层面,不是在能源局的层面,这个层面还解决不了,要在更高的层面祛除桎梏和障碍,是中国最高决策层需要仔细思考的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靠能源行业本身可能释放不出这些活力,我就说这些。

主持人 杨雷:谢谢。我也认真学习了二十大的报告,提出了深化能源革命需高举能源革命的大旗,把新能源作为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引擎,不光是保供的问题,本身就是发展的增长点,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让我们期待的,也期待我们的改革能够进一步深化,我们分布式能源发展的环境更好,能够让这个行业创造出更大的活力和增长的潜力、新动能。因为时间关系,有很多问题还想再问,后面还有很精彩的内容,专委会要发布中国分布式能源项目数据库采集系统,还要发布中国分布式能源行业发展研究2022的报告,我们的圆桌论坛到此结束,下面把主持角色给张葵叶,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高峰对话,“第十八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