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能源产业相比,风电产业具有投入资本大且技术含量要求高等特点,而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企业在创立和成长阶段对于资金的需求较大,投资回报周期也相对较长,加上目前国内风电企业竞争趋向于白热化,这些不确定因素让产业面临较大的风险。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国家层面虽推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但在巨大投资额下仍显得杯水车薪。风电产业的发展除了靠政府引导和激励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也成为必然选择之一。其中,市场化金融创新已然成为支撑可再生能源长远发展的内生力量,此类工具可塑性和市场适应性较强。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化金融创新形式趋于多样化,其中,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绿色债券、碳融资以及PPP等形式已经成为风电公司获取资金,保持迅速发展业务板块的重要途径。
以绿色债券为例,相关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发行的绿色债券仅为40亿美元,而2016年已经达到820亿美元。2017年上半年的绿色债券发行量已达400亿美元,预计全年发行量将达到1500亿美元。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潜力同样也不容小觑。
据相关机构统计,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绿色发展的相应投资需求约为每年2.9万亿元人民币,总计17.4万亿元人民币。假设其中的20%可以通过债市实现融资,并假设这些债券融资中的50%可以被认定为绿色债券,那就意味着每年有近300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债券融资规模。
记者了解到,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去年就成功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注册国内首单绿色债务融资工具(GreenNote),成为银行间市场、也是国内市场首单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
尽管如此,也有业内人士坦言,在融资渠道上,大型央企既可以通过银行、股权融资,而且还能通过上市平台融得可观的资金。相较之下,规模比较小的风电企业在融资方面就显得捉襟见肘。而现阶段,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上游中小供应商和下游中小风电场投资商得不到
足够的金融支持,中小民营企业面临多项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难题,主要表现为:重主体、轻债项;重历史、轻预期;强制资本金比例;项目融资品种单一等。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风电行业也正在积极探索破解融资难题的途径,并取得不错成效。以行业龙头金风科技为例,据了解,该企业通过订单融资、融资租赁等工具创新应用,金风科技在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承担信用中介的工作,帮助急需资金的企业及项目完成融资,目前已经取得非常积极的成效。
该公司总裁王海波曾在早前的论坛上表示,希望未来可以利用产业链上信用较强交易主体传递信用,使得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未来现金流可预期,构建一个非常稳定的“现金牛”资产,以“重项目、轻主体”的新金融思维,最终实现可再生能源项目不附追索权的“项目融资”。
王海波建议,政府、第三方机构与协会、核心企业、电网公司等多层次多方共同参与未来可再生能源项目信用体系建设,以推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