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化工集团(下称中国化工)收购瑞士农化和种子企业先正达(Syngenta)行至交易尾声。
从2016年2月中国化工宣布发起要约以来,这场500亿美元的中国海外最大并购用时整整一年半。
接近交易人士对财新记者透露,目前中国化工已经启动并表,收购先正达后,中国化工集团的负债率将从目前的80%下降到75%左右。
同时,由于银团贷款均为一年期过桥贷款,最多延期半年,这促使中国化工近期启动了再融资以缓解债务偿还压力,据汤森路透IFR Markets报告,公司在5月24日已经发行了6亿美元的永续债。
按照最新的官方披露,先正达收购代价高达440亿美元,加之汇丰银行给出50亿美元贷款用于承接先正达的债务,因此整个收购花费约490亿美元。其中,250亿美元来自股权融资,240亿美元为债权融资,涉及国内外15家银行,以及由国有资本运营试点公司国新控股发起的国新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隐身于先正达并购幕后的,还有大型央企中国中化集团的身影。据知情人士透露,此前中国银行对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一事比较顾虑,并不想参与其中;之所以后来180度大转变,系中化集团前去中行协调此事。
多位人士证实,中国化工和中化集团在先正达收购完成后会实施合并,为中国化工降低杠杆,这是先正达并购得到中国政府层面放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时至今日,并购交易已然成功,“两化”合并亦需落到执行层面。但据财新了解,因“两化”资产、业务都很庞杂,加之双方合并动力不足,目前两家重组处于难以推进的“拉锯”状态。
早在2016年10月中旬,市场传出“两化”合并消息。财新记者当时向“两化”有关部门核实,中国化工新闻发言人称“没有这个事”;而中化集团则通过上市子公司中化国际发布公告进行明确否认。
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这两个名字容易混淆的央企,资产规模旗鼓相当,中化集团2015年末的总资产为3546亿元,中国化工截至2016年上半年的总资产为3840亿元。负债率方面,中化集团66.2%的负债率比中国化工低超过10个百分点。
业务板块方面,中化集团主业分布在能源、农业、化工、地产、金融五大领域;中国化工的主业涵盖化工新材料及特种化学品、基础化学品、石油加工、农用化学品、轮胎橡胶和化工装备六个业务板块。
业内人士认为,双方主业多有重合,也有打通产业链的空间。比如中化集团跻身全球橡胶供应商的世界前列;而2015年收购了意大利轮胎制造企业倍耐力的中国化工,则是中化集团的下游。在农化领域,中化有种子和农药业务,是最大的国有化肥厂商,与中国化工收购的两家领先的农化公司结合,可打通农业上游产业链。此外,两家公司都有较大的炼油规模。
一位接近中国化工的人士指出,为回归主业,降低负债率,中国化工未来将保留轮胎橡胶、化工装备,以及先正达的农化板块,剥离其他较差的业务到一个平台公司,该平台资金规模在1000亿元左右,“再通过各种形式如混改基金等进行消化”。“中化集团主要靠能源赚钱,其他主业板块并没有特别强的压倒中国化工的地方,谁并购谁都不服气。”该人士说。
更引起市场关注的是,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的“掌门人”都是国企中的“干将”,都有丰富的资本运作、收购兼并经验,这或许加大了合并的难度。
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现年59岁,山东人,曾为构筑华润集团版图立下汗马功劳,被外媒称为“中国红色摩根”;2004年末接手中粮集团后,宁高宁在其11年任职期间发起了50余起并购,以打造农产品“全产业链”。出身甘肃的中国化工董事长任建新,仅比宁高宁大十个月,一手创立蓝星集团,后陆续注入原化工部所属企业并改制为中国化工集团,一位银行高层形容任建新是“像民营企业家的央企人”。
一位石油化工行业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轮央企合并潮中,国资委就开始考虑将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进行合并,理由之一是中国化工举债太多,而中化集团的主业炼油化工和原油贸易现金流充裕,可与之互补。
但两家公司的合并意愿都不强烈。上述人士解释:“中国化工经过多轮兼并重组,虽然体量较大,但国内业务盈利情况不理想,对中化集团来说是个‘包袱’。而且两家‘一把手’的整合思路完全不同。对于并购的海外企业,任建新的思路是‘不整合’,只做财务投资者;但宁高宁恰恰是另一个极端,无论是在华润还是中粮,都是大手笔整合。如果两家真的要合并、打通业务,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