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不但是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重要举措,还使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同时也为中央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截至2016年底,中国石化已在油气勘探开发、石油和炼化工程服务、原油、设备材料及石化产品贸易等领域大力开展互利合作,五年累计合作投资金额近千亿美元。
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自2001年以来,中国石化先后与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事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合作,累计投资203.11亿美元,累计获得权益油产量9831.6万吨。在石油工程服务领域,中国石化向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石油工程服务,业务涵盖钻井、测井、物探、地面工程等,并带动了设备及材料出口。合同额109.8亿美元,累计完成合同额78.6亿美元。
可以说,中国石化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重要的中国合作企业之一。
沙特阿拉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蓝图中的重要一站。其以石油闻名世界,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老大哥”。
2016年,中国与沙特贸易额达423.64亿美元。自2004年以来,沙特连续13年成为我国在西亚北非地区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从2013年伊始,连续4年成为沙特的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
目前驻沙中资企业有150家,在建承包工程总额249亿美元,用工总量4.11万人。这其中,中国石化在中沙经贸关系中居重要地位。
助力沙特能源转型
过去5年,进口沙特原油占中国进口量的绝大部分,石油化工贸易额占中沙贸易总额约50%,中国石化投资额居中国企业投资沙特第一位。合作也从油气资源合作向高附加值、研发方向转型。
2017年3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王玉普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董事长萨乌德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讨在中国与沙特两地分别开展项目合作的机遇,旨在共同推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该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深化了两国既有合作关系,助力两国国家战略实施。
2016年1月20日,中沙两国元首共同出席中沙延布炼厂投产启动仪式。延布炼厂是中国石化首个海外炼化项目,也是中国在沙特最大的投资项目。该厂设计加工能力达到40万桶原油/日(约合2000万吨/年),拥有世界领先的炼化设施,HSE标准和生产运行管理标准均达世界先进水平,生产的汽柴油质量可满足美国标准和欧5标准。
在炼化工程服务领域,中国石化与10个国家和地区新签国际业务合同72个,合同金额95.27亿美元,累计完成合同额73.49亿美元。在国际贸易领域,2011—2016年间,累计从15个合作国家进口原油11亿吨、出口化工产品35.3亿美元,累计向合作国家出口设备材料2.6亿美元。
除此之外,中国石化也是沙特、科威特第一大钻井承包商。中国石化与埃及国有的萨瓦石油公司合资组建的中萨钻井公司,目前是埃及第二大钻井公司。
在科技合作方面,2016年1月,中国石化在沙特成立了中东研发中心,以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是中国石化在中东地区的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推广支持中心、高级人才培训中心。
工程服务向技术型转变
在2017年年初召开的沙特中资企业经贸工作会议暨沙特中资企业协会年会上,中国石化驻沙特两个单位和5名个人获奖,中国石化也成为受中国驻沙特大使馆表彰最多的中资企业。
沙特代表处总代表李希宏、中国石化国际工程公司沙特分公司副总经理唐安全被评为“优秀中资企业经理人”,中原阿拉伯钻井公司总经理吴修国、炼化工程沙特公司党委书记韩志勇被评为“中沙友好合作先进工作者”,沙特代表处副总代表陈锡富被评为“特别贡献奖”。
国工沙特分公司被评为“优秀中资企业”,炼化工程集团的沙特矿业公司图赖夫公用工程项目被评为“优秀中资项目”。
说到中国石化为沙特提供石油工程服务,中国石化国际工程公司沙特分公司副总经理唐安全最有发言权。2000年,中原钻井第一次中标沙特阿美陆上钻机项目,作为项目经理的唐安全开始了沙特拼搏道路。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于是把第一台钻机命名为Sino-1,即中国1号。历经17载,中国石化在沙特的钻机数量也从当初的1台,发展到如今的51台,力压各大国际油服公司,成为沙特阿美最大的陆上钻井承包商。
面对国际油价低迷的环境,唐安全结合沙特市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重点发展井筒业务和特色领域,突破高附加值技术服务领域的具体工作思路。同时,带领大家逐步向创效增效的观念转变,向赢利能力强的项目倾斜。并以国际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与降本增效为主题,建立钻井队季度全面考核评价排队机制。
通过管理和安全两个抓手,钻井日费率由2016年的98.73%升至现在的99.39%,不仅弥补了因降价导致的收入减少,而且使得分公司项下钻井项目的利润比2015年出现了逆势增长,并且各项经营管理综合评比位列沙特阿美第一。
随着中沙两国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中国石化与沙特阿美战略合作不断深入和即将动工的中东研发中心,都预示着未来双方在机械制造、技术研发、井筒大包、非常规油气开采及其他高端服务市场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