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智能发展是能源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是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内容。《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发展智能发电技术,开展发电过程智能化检测、控制技术研究与智能仪表控制系统装备研发,攻关高效燃煤发电机组、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重型燃气机组、核电机组等领域先进运行控制技术与示范应用。为展示智能发电成果,探讨智能发电问题,中国电力报 中电新闻网特推出“智能发电”专栏,全方位、多角度深度聚焦发电领域智能化优秀案例。
随着主汛期的日益临近,华电乌溪江水力发电厂(简称乌溪江水电)水工观测班班长陈斌抓紧时间进入库区对所有标桩进行检查维护。他利用手机APP经纬定位仪查找标桩所在地,软件提示标桩位置在30米范围内。他在10分钟内迅速找到了标桩。“如果没有这个定位提示,仅仅标桩的寻找就要花好几个小时,有时候周围环境变化,找不到都有可能。”陈斌说。
定位“神器”
破解库区标桩寻找难题
湖南镇水库水位标桩:232.60米。
“库区水位标桩是库区淹没线标记,是保证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淹没损失统计的重要设施,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陈斌介绍,“然而要在控制流域面积2151平方千米的库区内,标桩周围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准确找到散布其间的水位标桩往往耗费大量时间,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观测班老同志退休,新进员工不断补充,要找到标桩更是难上加难。”
2015年9月,陈斌发现了手机的一项智能化运用软件,只要下载此款APP软件,就能轻松定位坐标所在经纬度。他们立即将此款“神器”应用到库区标桩上来。
“在每一次的标桩维护过程中,我们利用手机APP记录下库区标桩的经纬度,同时拍摄现场照片。在下一次检查标桩时,即使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我们也可以把标桩的位置缩小在30米范围内进行寻找,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水工观测班员工小王说。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乌溪江水电观测班创新的智能化运用已覆盖库区61个老站点,39个新设站点,大大缩短了汛期标桩检查维护时间,汛前准备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全员集智
缩短水情测报系统故障时间
随着精益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该厂提出要求:将水情测报系统故障时间从月平均3小时缩短至不超过1小时。信息通讯组全员行动,立下军令状:目标将故障时间缩短至0.44小时。“我们采取头脑风暴法,分析了大量数据,找到最关键的2个原因,一个是光缆被小动物破坏导致数据传输中断,另一个是程序没有网络重连机制,一旦进行厂用电倒换等常规操作,系统断电不会自动重启。”信息通讯组负责人表示。
涂抹黄油?加装滑套?加装挡板?一个个方案被提出,一个个方案又被否定,最终,乌溪江水电通过在电线杆杆体与拉线上加装直径在20厘米或以上的圆锥形挡板的方法有效瓦解了小动物们的破坏行动。
另一个难题,在拥有智慧大脑的信息通讯组中被迎刃而解,罗列需求,设计程序流程图;按照设计的流程图重新编码,用新代码替换原先的链接建立操作并全局优化,编译代码并测试,测试与暂存器的兼容性,试运行,所有程序一气呵成。测试结果显示,在网络未断开时,所有数据全部发送至服务器;网络断开时,所有接收到的数据写入暂存队列;再次将网络恢复,数据按照先后次序依次被发送至服务器。
效果显而易见,从2016年6月至今的故障专题分析中,该厂月均故障时长降至0.025小时。
智能平台
实践梯级水库优化调度
2016年6月15日的一场洪水,该厂水调班利用单位线模型对其进行洪水预报,通过分析预报结果可知,预报洪峰准确率达到98.11%,峰现时间差仅1小时。
如此精准分析是怎么来的?这要归功于该厂防汛新招──智能防汛平台。
该平台结合该厂多年来积累的机组运行参数、上下游水文资料、完善的节能对标管理体系,水库调度制定了详细的机组优化运行方式。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乌溪江水库优化调度创新管理,2016年,乌溪江水电实现了节水增发目标,获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年共节水增发电量4965万千瓦时,在来水比多年平均偏多18.5%的情况下,发电量超计划22.4%,全年发电耗水率为3.48%,为历史最好水平之一。
依托信息化手段,传统的防汛系统加入了智慧因子,有效地适应了现代化防汛的需要。乌溪江水电悄然开启的“智慧防汛”模式,构建了多层次、网络化、全覆盖的防御体系,为防汛工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