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境外经贸合作区奏响“一带一路”共赢之歌

2017-04-14 15:32:33 新华网   作者: 郝斐然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平台,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模式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认可。

从泰中罗永工业园,到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合作区的模式既使得中国优势产业在海外形成集聚效应,又拉动了东道国的就业、促进了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如今,合作区正以蓬勃发展之势,奏响“一带一路”合作共赢之歌。据商务部数据,截至2016年底,中国企业共在36个国家建成初具规模的合作区77个。其中,56个合作区分布在20个“一带一路”国家,占在建合作区总数的72.72%。

“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无疑会面对诸多困难,包括工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配套差,对国外的政策法律、语言文化不熟悉,不适应等。合作区通过明确的产业定位,引进相关企业入驻,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发展和处理与当地政策的关系。

投资建设泰中罗勇工业园的华立集团,其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说,在泰国建设中国工业园是基于中国企业抱团出海的趋势和需求,通过设立境外园区,既可以降低企业投资初期的“门槛”、减少风险,又可以增强中企在海外的抱团协作效应,规范企业在当地的经营行为。

据了解,罗勇工业园就设立了中泰员工组成的专业团队,为入园企业提供包括目标市场调研分析、产业政策咨询、法律法规解读、投资优惠政策争取、投资注册审批代办、税务及金融服务策划、劳动力招聘在内的“一条龙”服务。园区还不定期邀请泰国海关、税务、劳工、电力等政府部门的官员与专家与企业进行交流,解答或解决企业投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罗勇工业园已有80家中资制造业企业入园,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

随着合作区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当地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考虑到为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西哈努克港特区定期对当地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并先后资助两批柬籍学员到中国深造,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的双语人才。这样一来,既缓解了企业用人难的问题,又增强了村民的谋生技能,进一步提升了就业水平。

“共赢”理念造福当地民众

“不仅中国赢,而且所在国赢,不仅所在国(政府)赢,所在国的人民也要赢,这样一来,让各方都能够从中得益,得到各方的支持,我们在“一带一路”中才能真正打造民心工程。”主导开发西港特区的红豆集团,其董事局主席周海江表示,合作区之所以获得成功,得力于当地百姓的认可。

扩大就业,改变当地人民谋生渠道、提高生活水平;热心公益慈善,造福当地百姓是合作区打造民生工程的两大途径。以西港特区为例,目前仅属地波雷诺县就有70%的家庭在特区工作。不光如此,西港特区的发展也给村民带来了多重商机,很多村民向工人出租宿舍或开小商店,拓宽了收入来源,成为当地“先富起来”的人。

在西港特区内的一家企业任职人事翻译的柬埔寨姑娘苏琳说:“我们家现在有四辆摩托车,一辆凯美瑞的汽车。我的月工资有四百多美元,已经是家里的顶梁柱。”

同时,西港特区每年都会在柬埔寨开展公益活动,比如:向红十字会捐款,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捐赠大米、饮用水,缓解贫困灾民的燃眉之急;在“国际妇女节”向贫困妇女捐助蚊帐;捐资助学,向品学兼优学生捐赠书包,发动员工开展“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

境外合作区引导中国制造业在当地投资建厂,通过企业管理,传播中国文化,也发挥了民间外交的作用。据了解,在西港特区的许多中国员工、大学生自发地到庙里或破旧的农舍里,教当地的老百姓中文。在当地百姓中,已经掀起了一股“学中文”的热潮。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境外,经贸合作,一带一路,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