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民营风电面临洗牌 外资巨头或执牛耳

2010-05-13 16:20:04 新闻晚报

针对日前一纸内蒙古项目股权转让协议引发的 “收缩风电战线”的市场猜测,华仪电气11日晚间发出紧急公告予以澄清。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仅在“收缩门”前寥寥数日,公司与山西云雾峪风电场的项目合同金额缩水了1200万元。

记者还从公司年报数据看到,由于成本狂翻近10倍,作为主营产品的风电设备去年利润率下滑了5.81个百分点。在被视作“洗牌年”的当下,“收缩门”究竟只是捕风捉影的市场误会,还是民营风电设备商在竞争激流中的最后狂欢?

排他性销售模式

记者注意到,在成功将共计90%的股权转让给华电集团旗下新能源子公司后,三胜风电将不再属于华仪电气合并报表范围内企业,而这是否意味着公司资金开始撤离此前布局的投资阵地?对此,包括东方证券、民生证券在内的多位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都对记者表示,三胜风电从筹建到开发再到如今的转让其实形成了华仪电气排他性的销售链条。

据悉,三胜风电于2009年4月由华仪电气与全资控股子公司华仪风能联合投资设立,实际上是华仪方面与风场所在地内蒙古政府签订的合作协议“棋盘”上的一步棋。“华仪先与地方政府签订框架协议,抢到对当地风场的优先开发权,在设立风电公司后又垄断独家销售权。”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华仪对风场的测量和开发都是为后期风机整机销售订单埋下伏笔。

据记者了解,在三胜风电 “地盘”上,任何外来投资者都必须采购华仪电气的风电设备,前期的投资内涵就在于换取设备销售的储备资源,主要利润点则在于三胜风电与华仪风能签订的采购合同。按照合同,三胜风电场一、二期项目中将使用华仪风能1.5MW风力发电机组66台。华仪电气证券事业部代表骆克梅则对记者表示,出售风电场的原因是可以将风电设备销售收入体现在报表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并不是设备商这一定位的用意。

是无奈还是创举?

华仪电气方面还称,公司在投资、资源、市场三者中间搭建起的销售概念将在今年获得丰硕回报。公司目前在手1.5MW风机订单159台,通过上述排他性销售模式取得的框架性订单超过2000MW,其中包括与内蒙古各个地区签订的超过800MW的优先开发权,以及在山东东营、通榆等投资制造基地签订的1200MW 的订单。如果折算成1.5MW,公司潜在订单超过1300台。

不过,市场认为,如此跑马圈地其实也折射出民营风电设备商的无奈。中国风能协会统计,目前风电整机制造企业已超过70家,仅金风科技、华锐、东汽和上汽产能就达到1200万千瓦小时,而今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大约才800万到900万千瓦小时。

长城证券分析师周涛认为,风电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产能过剩已经开始困扰行业。东方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邹慧则对记者表示,价格压力更让民营风电设备商举步艰难。记者了解到,在此前内蒙古及河北25个风电场项目所需风电机组设备公开招标会上,有风机制造商甚至打出低于市场成本的价格参与竞标。

“5万千瓦以上的项目必须由国家发改委组织招投标,民营企业处于价格劣势,只能拿到小订单,”江苏一家风电设备商事业部经理告诉记者,前期投入大量资金的需要让 “投资换资源”、“资源换市场”只能是试图突围市场争夺战的无奈之举,“随之伴生的只能是资金流紧绷的现状和定向增发的筹码。 ”

外资巨头或执牛耳

另一个让华仪电气们轻松不起来的残酷现状或许是外资设备商的长驱直入。从今年1月起,国内取消了有关“风电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的扶持性规定,原先“不满足设备国产化率要求的风电厂不允许建设”的规定被取消。在经过5年的培育期后,中国风电设备商产业终于暴露于纯粹市场化竞争的阳光下。

5月11日,外资风力发电设备巨头歌美飒技术集团随即拿下了吉林省风电基地的肥美蛋糕,预计2MW风机的年产量达到250台,歌美飒还与吉林省的中方合作伙伴锁定40万千瓦的风场开发权。早在去年10月,闻风而动的风能领先企业维斯塔斯也悄然在天津斥资30亿元打造风电一体化项目。西门子东北亚区首席执行官郝睿强也曾表示,下一步准备将挪威和丹麦的布局转移到中国。

据了解,国内风电设备厂商曾因70%的限制令获益匪浅。2006年,外资的风机新增市场份额为55%以上,只用了一年时间,占领新增市场份额55%的主角就变为了中国公司。 2008年,国内及合资企业的风机占新增份额76%之多,累计市场份额高达62%。东方证券邹慧认为,限制令的取消还将吸引掌握着较高研发技术或零部件制造能力极强的小规模风电外资公司在华试水。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风电 巨头 外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