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行业,无论是电力,还是煤炭,甚至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是“产能过剩”。如何走出产能过剩给能源企业带来的发展瓶颈,全国政协委员李小琳的提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李小琳委员在本次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是《关于建设现代能源服务体系的建议》,她提出在能源市场供需宽松的条件下,利用能源体制改革为突破,积极发展能源服务产业,通过能源企业的转型,构建现代能源服务体系,促进我国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
造成我国能源电力产能过剩的原因很多,增值税收制度、国资委对国企的考核机制、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片面强调规模经济的惯性等等,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中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
我们看电力数据就可以感受到这一转型。2016年第三产业用电量增加了11.2%,而第二产业只增加了2.9%。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96236亿元,第三产业为384221亿元,对中国GDP的贡献中,51.63%是第三产业创造的,只有39.8%是第二产业创造的。2016年,第二产业创造1万元GDP需要消耗1421千瓦时电,第三产业仅需207千瓦时电。能耗低,用电少的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牵引力。
中国万元GDP电耗变化(千瓦时/万元)
除了经济结构的转型,节能技术进步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第二产业万元GDP每年平均减少50.24千瓦时耗电,而耗电量很低的第三产业每年平均也减少11.88千瓦时。
每年万元GDP减少电耗量(千瓦时/万元)
这样的转变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市场对能源电力需求的下降。中国各级政府和电力企业,长期以来喜欢用美国和发达国家的人均用电量来对标中国发展方向。常有人说:美国人均用电接近13500千瓦时,日本和法国8400千瓦时左右,德国7900千瓦时,中国到2016年人均只有4281千瓦时。所以,中国电力需求是“阶段性过剩”,电力需求仍有巨大的空间。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人均用电都在快速下降,这主要受益于节能技术的不断进步。
美国能源部高度重视LED灯对于电力需求的影响。一个相当于60瓦白炽灯照度的LED 灯泡只要9瓦,寿命是白炽灯的25倍,一旦更换,85%的电力负荷与用电量将就此一笔勾销。各种节电技术层出不穷,例如异军突起的空气源热泵,最先进的产品制热能效比可达3.5-4.5,1千瓦时电转化3.5-4.5千瓦热能,是电暖气的3.5-4.5倍。
分布式的光伏或光热技术,直接在用户侧供能,对于传统的电网电源都构成替代。节能服务、能效托管、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都是靠节能挣钱,他们的普及都将影响对能源电力的需求。
人均能耗并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成度。最主要的指标是单位GDP能耗和电耗。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对十三五规划做说明时强调,坚持对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的“双控”,把总量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
2016年中国万元人民币GDP耗电796千瓦时,而2014年韩国为600千瓦时,美国403千瓦时,日本377千瓦时,德国260千瓦时,英国只有186千瓦时,不到我们的四分之一。如此之大的差距直接影响到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利润,影响了员工工资收入,减少了国家税收,增加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造成单位GDP能耗高、电耗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用能企业缺乏专业化的能源管理,大量用能设备是由缺乏能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在管理运行。而中国的能源电力企业聚集着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如果我们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积极的转型,可以通过专业化的综合能源服务,让能源企业帮助用能企业通过需求侧管理优化负荷,通过节能改造提升能效,通过能效环境托管减少排放,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正如李小琳委员的提案所言:能源服务内涵宽、层次多、形式丰富、潜在需求和节能减排贡献潜力巨大。
能源电力是工业的动力之源,每创造一元GDP产值的背后都是靠能源电力驱动的。2016年中国GDP总额74.4万亿,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节能市场份额。2016年全国用电总量59198亿千瓦时,以平均电价0.6433元/千瓦时计算,电费收入38084亿元,能效提升10%,就是3800亿元;原煤消费量36.61亿吨,以秦皇岛下海价格540元/吨为基点,合计19772亿元;天然气消费量2240亿立方米,全国平均零售价格2.917元/立方米,合计6534亿元;再有就是柴油和汽油,各有8811亿和7430亿的市场份额。
主要能源产品价值
上述几项主要能源产品的总价值超过8万亿,如果我们提供专业化的能源服务达到美国的能效水平,每年可以创造一个44922亿元的节能市场份额;达到欧洲的能效水平,创造55254亿元的市场份额;若达到英国能效的水平,市场份额将达到63273亿元。
根据“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天然气将占一次能源比重的8.3%-10%,总量将达到3600亿至4100亿立方米,将在十二五的基础上新增近2000亿立方米。其中大量天然气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仅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战略需要,也是国家安全大战略必须完成的任务。天然气高效清洁,同时也价格昂贵,需要专业化的队伍帮助用户科学合理使用。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如果能够建设起一个现代能源服务体系,企业不仅可以向能源增量市场要收益,也可以向节能要利润。要创造出这个新的巨大的市场,首先是政府转变思维模式,从能源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从能源生产保供,转向能源消费提质增效升级;其次是能源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化整为零走向终端市场。从生产型转向服务型,根据用户市场需求提供包括:节能服务、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分布式能源、能效环境托管和能源互联网等综合服务,从而推进中国产业的整体升级。
中国每一次重大改革,最终都是人的再次优化配置。将中国能源企业,特别是国企央企长期汇聚的优秀人才再一次优化配置,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通过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和组织创新,开创一片新的蓝海,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战略升级。
(附件:全国政协委员李小琳《关于建设现代能源服务体系的建议》的提案)
关于建设现代能源服务体系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李小琳
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正在酝酿更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推进能源革命战略思想,为能源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
以能源和信息技术创新融合为引领,以能源市场供需宽松和能源体制改革突破为保障,能源行业的重心已有条件、有必要从保障供应转移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能源服务上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能源用户提供更安全、更经济、更便捷的专业化服务。
能源服务在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简要而言,能源服务就是为用户提供一切专业化用能解决方案和代理服务,从用户能源系统建设、优化、运维到用户一揽子能源托管以及能源与环境托管,都是能源服务的范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基于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的传统能源服务,基于分布式的综合能源服务和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新型能源服务,其边界还可进一步向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拓展。
能源服务内涵宽、层次多、形式丰富、潜在需求和节能减排贡献潜力巨大。据相关资料测算,到十三五末,我国能源服务相关产业有望超过8万亿产值规模。适合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也适合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发展;可以采用混合所有制、PPP等各种灵活模式,推动信息产业与能源产业融合、轻资产与重资产融合,金融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和供给革命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从能源生产、供应到能源服务,既是水到渠成的发展结果,也是一个本质的飞跃。前者以供应者为主体,用户作为被动接受者;后者则相反,要求真正实现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从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出发。这也正是能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
长期以来,能源产业以满足基本需求为目标,以远离消费者的大工业异地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广大能源用户缺少参与、选择的权利和能力,以及表达需求的途径。
近期,以充分利用用户侧资源为导向的分布式、多能互补、能源互联网等多种新型能源供应模式在我国进行了多方探索与实践。这些新型供应模式为能源服务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手段,但在试点推进过程中往往还是以供应者思维为主导,用户参与程度有限,亟需要进一步转变思维、更新理念,真正实现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出发。
基于此,建议在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基础上,作为补充和深化,进一步着力建设安全、经济、便捷的现代能源服务体系。
一是改进政府能源主管部门公共服务。政府能源主管部门长期沿袭行业供应侧分类管理模式,客观上对供应侧思维和条块分割格局的转变造成障碍,建议从更好服务用户的角度出发,研究整合管理模式,研究成立能源服务管理机构,推进能源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政府部门要着力推进能源信息公开透明,提供能源信息共享等公共服务。同时,以政府和市场力量联合做好能源服务平台搭建工作,让用户需求与专业化能源服务企业更好对接;联合做好用户教育培训工作,提升用户更好行使主体权利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及时出台产业政策。界定好能源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梳理与之相关的各类政策措施,与“十三五”能源规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相衔接,及时出台集中协同的能源服务产业政策。
三是大力培育专业化能源服务企业。鼓励传统能源企业、能源(用能和节能)设备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等交叉联合,从不同方向切入,培育或转型为专业化能源服务企业,促进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探索培育独立第三方能源计量和能效审计。
四是做好体制机制保障。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政策出发点,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扩大用户自主选择权,加大能源领域竞争性环节开放力度,逐步改变垄断专营和条块分割格局,促进终端供电、供热、供气、供水和电动交通充电网络融合发展,为建设现代能源服务体系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