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煤炭
  • 采煤
  • 河南去产能图景:不能去了煤炭人的未来

河南去产能图景:不能去了煤炭人的未来

2017-01-11 09:06:46 中国煤炭网   作者: 赵鹏璞 郭义伟  

2016年,煤炭价格连连上涨,煤炭行业迎来了久违的温暖。这种温暖,得益于需求增加,也是去产能效果的显现。在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的背景下,未来3至5年,全国将有约130万煤炭职工面临分流。河南仅2016年,就关闭煤矿100座,涉及职工6万余人。冰雪季节,这些煤炭工人处境如何,是否也同样感受着温暖?

河南郑煤集团

本网记者 赵鹏璞 实习生 郭义伟

“单位组织的招聘,肯定要比自己在外头找的放心。”2016年12月28日一大早,郑煤集团运销公司司磅员韦满良就和他的同事们一起,来到了杨河煤业北山俱乐部。“郑州市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就业援助招聘会暨送温暖活动”启动仪式将在这里举行,韦满良他们准备来找一份新工作。

一进招聘会的现场,韦满良就吓了一跳,乖乖,这人也太多了!韦满良和同事张高才顺着人流,先来到服务台,领了一份用工信息手册。手册上印有100家招聘单位的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招聘岗位以及现场分布图,一目了然。可韦满良并没有固定的目标,因为他不知道自己该去找一份什么岗位的工作。

在郑煤集团工作将近16年的韦满良,现在一个月只有660元,实际拿到手的只有200元多一点。他的妻子在郑煤集团告成矿,是一位绞车司机,一个月1000多元,两人加起来还没有以前他一个人挣得多。

“这两年形势不好,很多矿都减产停产,工资是越来越少了,何况下一步还不知道能不能留下来,”说起现状,这个高大的男人深深叹了一口气。

“我们一直都在矿上,干的活儿也不是多有技术含量,一下子变成这样,真是没地儿去了,”张高才同样发着愁。他的家里还有一个孩子在上幼儿园,正是用钱的时候。这一年,他也在外边找过工作,可都不是很合适。“这回来,希望能找到个好工作。”

带着60个岗位需求来郑煤

招聘会现场,除了和韦满良情况类似的煤矿多年职工外,还有很多待业或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裴沟矿采煤一队的杨小明,就是其中之一。

杨小明的爷爷和父亲都在煤矿工作,他笑称自己是“矿三代”。长大后,杨小明进入裴沟矿采煤一队,成了一名采煤工。四年前,他被单位送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进行定向培养,学习更专业的技术。今年刚刚毕业回来,却遇上了去产能。

虽然作为公司最需要的人才,杨小明并没有失业的危机,下个月1号就可以正式上班。但鉴于复杂的行业形势,他对自己的未来还是有一些担忧。因此,在集团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招聘会的消息后,杨小明和同事就也过来了。

“未雨绸缪嘛,多了解一些别的出路。但是从小在这儿长大,是真有感情,能不离开就尽量不离开。”

原郑煤集团龙力水泥厂的一些职工,在招聘会上看到了自己的老领导——厂里原来的办公室主任刘伟国。上去一打招呼才知道,他现在是天途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

龙力水泥厂曾是郑煤集团下属的一家企业,2014年政策性停产时,共有员工300多人。刘伟国当时是办公室主任,那已经是他在郑煤集团工作的第11个年头。

“当初企业停产时,大家都以为只是短期,”回忆起那段艰难的日子,刘伟国打开了话匣。“2014年底,我们回来过,所有员工全部都回来了。大家都以为企业会重新开始,但是等到3个月后,春节过去,说是不开了。”从此,刘伟国彻底断了回来的念头。

因为有着管理经验,刘伟国很快在天途路业集团找到了工作,并做到了人力资源总监。人是走了,但对郑煤的感情从来没断过。这次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招聘会的消息,他就说服了公司领导,带着60个岗位的需求,来到郑煤,希望能为矿工们提供一些帮助。

“刚好我们公司的一些岗位工作和咱煤矿上有点类似,比如焊工、机修人员、钣金工等,尤其是焊工,咱矿工过去,那肯定是专业的。”说起招聘岗位,刘伟国兴致勃勃,“焊工最低可以拿到四千,高的可以达到八千,对矿工来说,是个不错的出路。”

回顾自己一路走来的历程,刘伟国感慨万分:“还是得转变心态,现在没有铁饭碗,无论在哪里,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会有一片天空。”

“改革必然会带来震动与阵痛”

“就业乃民生之本、稳定之基。”郑煤集团党委副书记郜振国在郑州市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就业援助招聘会暨送温暖活动启动仪式上表示,郑煤将“继续实行外出就业两年过渡期优惠政策”,将来如果职工愿意重新回来工作,也将力所能及进行妥善安置。

郑煤集团是河南省国有重点骨干企业,集团业务涉及煤炭采选、发电供热、建筑施工、房地产、物流贸易、机械制造、化工、建材等领域。截止2015年底,郑煤集团煤炭产能3163万吨,资产总额389亿元,负债总额306亿元,净资产83亿元(含20亿元永续债),资产负债率79%,职工4.17万人。

2016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后,全国煤炭行业掀起了去产能热潮。郑煤集团作为河南大型煤炭企业之一,去产能势在必行。

去产能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对于广大煤矿职工来说,去产能就意味着有失业的风险。

那么去产能,如何才能做到不去掉职工的未来?

2016年4月1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过程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意见》,从多渠道分流安置职工、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加强社会保障衔接三个层面,为去产能浪潮中经受风雨的煤矿职工撑起了一把伞。

多部关于煤炭行业国家政策的出台,似乎昭示了郑煤集团将要面临一场大的变革。两个月后的6月21日,河南省召开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工作会议,重点部署了“三煤一钢”(河南能源集团、平煤神马集团、郑煤集团和安钢集团)深化改革工作。

河南省委书记谢伏瞻在会议上指出,当前河南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工业企业经营面临困难,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从根本上看是改革不到位所造成的。省长陈润儿强调,要坚持科学谋划,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着力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打破“职工能进不能出、工资能涨不能降、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新三铁”,对企业干部管理由“管身份”变为“管岗位”,同时要把握好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

2016年9月底,郑煤集团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总体方案。按照改革目标,到2016年底,郑煤的在岗职工总数要精简到2.3万人以内,“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成为改革的一大要点。

据“郑煤集团”微信公众号,2016-2018年,郑煤计划关闭矿井56对,退出产能1315万吨,需安置职工20160人。2016年已关闭矿井29对。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秩序、职工利益、安全稳定的前提下,郑煤集团正在多渠道、多途径分流安置职工,目前已分流人员6244人,占全年分流总数的81%。

为更好地完成职工分流,郑煤集团将原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办公室更名为职工安置服务中心,专门负责职工转岗分流安置工作。所有人员都要进入中心,重新参加岗位竞聘并签订新的劳动合同;未被聘任和自愿放弃的人员,进入中心参加转岗培训或自主选择安置渠道,在中心待岗和培训时间最长24个月。

除了内部分流外,郑煤集团也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政策,鼓励职工外部就业。凡是通过职工安置服务中心外部拓展就业途径上岗的,原工资待遇停止执行,由新单位发放,但郑煤将按每人每月660元的生活补贴进行为期12个月的奖励;在外工作期间,劳动关系和社保关系可保留在郑煤,社保费用个人部分由本人缴纳,缴费基数按当年度最低缴费基数核定;被用工企业招录为正式员工的,也可申请转移关系。

作为改革的重点企业,郑煤集团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此次郑州市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就业援助招聘会暨送温暖活动,就是由郑州市总工会联合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意在为郑煤集团分流职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资金、送服务。2016年,郑州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累计给郑煤集团困难职工送帮扶救助资金79.13万元,救助困难职工1007人次。这一次,参加招聘活动的共有100家企业,提供用工岗位1000多个。

“改革必然会带来震动与阵痛。”去年6月21日,河南省长陈润儿在深化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话,似乎正是郑煤集团这一轮改革的真实写照。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

新华社记者 付昊苏 牛少杰 温留正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的马开记和梁志强,原来在金鑫煤矿工作。2016年,该煤矿按照计划关停退出,两人面临新的职业选择。

负责生产安全的梁志强选择内部转岗,去了效益红火的新桥煤矿,进调度室工作。说到去产能,梁志强说:“关停小煤矿,集中精力做强大矿、好矿,我们干得更有劲了。”

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马开记,先要帮着金鑫煤矿处理职工安置的事,之后自己选择了转岗安置。用他的话说,整个过程文明而顺利,大局稳定。

“分流安置的政策很明确,大家也明白吵闹解决不了问题,工人们请了律师,大家坐下来慢慢研究,平心静气地谈。”马开记说。

记者了解到,永煤2016年关停的7对矿井中,包括金鑫煤矿在内的4对矿井都是兼并重组而来。生产水平较低,这几年受煤炭形势下滑影响,本就已是开开停停,处在退出的边缘了。此次去产能的政策落地,正好让其顺势彻底退出。

永煤企管部部长刘和永说:“落后产能被淘汰,不稳定的工作状态解除了,多数工人还能够通过解除合同获得一笔经济补偿金,所以分流安置职工的过程,总体上顺利平稳。”

记者了解到,永煤公司2016年需分流安置矿工5171人。截至目前,已有4819人明确了安置方案,公司大局平稳。其中,内部退养244人,转岗安置729人,退休4人,解除终止劳动关系3842人。

永煤公司党委副书记上官健民表示,在职工安置方面的良好进展,得益于公司早谋划,细规划,更得益于职工分流安置方案的清晰明确和接地气。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鹤煤公司

新华社记者 付昊苏 牛少杰 温留正

位于河南鹤壁的鹤煤公司,是成立于1957年的老企业,生产效能低、人员冗杂等问题突出。按照部署,该公司3年拟关闭退出矿井26对,涉及分流安置员工11956人。

“企业要脱困,必须去产能,而去产能,就必须要解决好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公司董事长强岱民说。

员工在富士康找到了“第二春”

煤矿工人技能单一,社会经验相对欠缺,如何为他们找到新出路?经过调研,鹤煤公司提出,变“散兵游泳”为“兵团作战”,增强他们再就业的能力。随后,他们周边的企业开始接洽,并最终与郑州富士康“联姻”。

一边有富余的人员,一边常有用工缺口,但看似融洽的合作,刚开始却一波三折。有矿工提出:“咱是国企职工,去私企打工,没了安全感。”有常年守着矿山的职工说,一旦离开熟悉的井架、煤田,就骤然感到惶恐和茫然。第一批派去富士康的员工,合同不到期,人员就回流了大半。

“员工大面积回流,归根到底是思想待转变,心理有顾虑。”鹤煤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崔得桥说。

为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鹤煤公司出台《劳务输出管理办法》,规定劳务输出期间,职工身份不变,与鹤煤公司的劳动合同不变,各种保险的缴纳标准和渠道不变,这算是给职工吃下了定心丸。此外,为引导职工转变观念,公司组织报告团巡回演讲。

渐渐地,团队劳务输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鹤煤公司向富士康派去管理团队,成立了党支部。团队负责人刘文绪说:“党组织的建立,增加了我们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也提升了员工的生产力。”

鹤煤团队相对稳定的员工规模和较高的职业素养,也有益于富士康提高生产效率。富士康特地为他们开辟绿色通道,免除3个月的试用期,免除每人每月150元的住宿费。

目前,在富士康工作的鹤煤员工稳定在900多人,他们去年10月份的平均工资为4300元,比原来矿上效益不好时翻了两番还多。不少员工直言,在富士康找到了“第二春”。

“如果资金充裕,我马上就开第三家分店”

近日在鹤壁市“青创汇”创客广场,刘培和李明磊正忙着商讨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他们建立的河南美益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专攻“同城网购”,目标是打造成当地最大的区域性电商平台。

两人原本是鹤煤公司8矿的员工,从井下工人,到创客老板的身份转化,源于鹤煤公司推出的一套鼓励创业的管理办法。

公司提出,有创业意愿的职工,由个人提出书面申请,签订为期4年的自主创业协议书,4年内停薪留职。前两年,各类保险由企业交纳,后两年个人部分个人交纳、企业部分由企业交纳。

在这种兜底保障政策的引导下,截至2016年11月底,鹤煤已经有993名职工选择了自主创业。花卉基地、特色小吃、婚庆公司等,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原本在6矿物业公司负责看管水泵房的徐爱香,如今创办了金宝贝母婴护理中心,不仅自己当了老板,还带动了公司职工和家属共120人就业。问及未来的打算,她说,目前正计划购买几套小型公寓,将来不仅要做家政服务的中介,还要建月子中心。

原10矿宣传部的员工姚柯,在鹤壁市内接连开了两家洗衣店。她说,是公司承诺的社保兜底,让她敢于放开手脚去创业,实现多年的梦想。

当得知公司工会正在与多方洽谈,准备为自主创业者提供10万元无息贷款时,姚柯兴奋地说:“谢谢公司,如果有更充裕的资金,我马上就开第三家分店”。

2016年12月27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安排部署2017年主要任务。其中,“坚定不移去产能,不折不扣地将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一抓到底,高度重视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问题”排在第一位。按照部署,2017年,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44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0%左右。

去产能热度不减,煤炭企业经历改革的阵痛,在迎接新生;而对广大职工来说,转过这个拐角,也许将会拥有一场全新的、意想不到的人生。




责任编辑: 张磊

标签:河南去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