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很多国外车企已大规模转型,逐步将研发投入转向新能源汽车。2025年国外核心企业将陆续进入中国,这对国内车企是个挑战。未来5年是国内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向电动化、轻量化与智能化迈进。国内车企要用核心技术和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12月23日召开的2017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新闻通气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分别对未来电动汽车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未来五年新能源车迈向“三化”
2012年3月,科技部“十二五”《电动汽车科技发展规划》正式提出确立“纯电驱动”技术转型战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再次确认。纯电驱动真正实现产业化是2014年,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也是电动汽车的比较粗放式的发展年。2016年电动汽车的发展逐步趋于理性,欧阳明高说,如今,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位置。
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但现阶段,我国电动汽车发展仍存在问题:企业重规模增长,轻技术创新、过度依赖政府补贴等问题依旧突出,技术空心化和再次落后的危险依然存在。
尤其是充电基础设施和整车发展进度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新旧国标的转换进展缓慢。充电服务平台多,互联互通交换信息困难。充电安全存在隐患,虽然电池安全在今年有很大提升,但是充电安全仍没有改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快充相关设施无法跟上现有电动车对充电的需求。
国内企业要加快提升的步伐
会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表示,2016年,很多国外车企已做好大规模转型的准备,逐步将研发投入转向新能源汽车。未来,一旦那些巨型跨国公司突然发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将会异常残酷。“留给国内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时间并不多,未来5年是关键阶段,国内车企要踏实埋头苦干,提高核心竞争力,进入市场的产品应该是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能够树立长期屹立的品牌。”陈清泰提醒。
那么,未来5年国内车企应该如何提升实力?欧阳明高指出,“三化”将发展成为“六化”,即电动化与能源低碳化结合、轻量化与制造业结合、智能化与网联化结合,而电动化和低碳化的结合将实现能源的双向流动。他认为,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目标,是进一步让全新的正向开发的电动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具备能与燃油汽车相抗衡的商业竞争力,商业竞争力的核心来自于续航里程和成本。从政策角度来说,随着补贴的逐渐退坡,未来将实行新能源积分制度;从技术角度上来看,将以有商业竞争力为开发目标。
陈清泰指出,“2016年,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上取得了认同,这也证明了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也给行业更多的信心。”后补贴时代,我们如何构建竞争力。陈清泰认为,首先,不应把竞争力的基础放在政府补贴的之上,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与燃油车相抗衡。陈清泰强调,“电动车产业化必须依托市场来完成,补贴过渡会产生负面效应,补贴撤下来太快,会发生断崖式下滑,对企业来说,要不着力点放在后补贴时代,后补贴时代的政策还需要持续相当长时间。
他表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和品牌,核心技术固然重要,但品牌更加重要。目前来看,汽车行业培育一个品牌很困难,但是在电动汽车行业,创造一个新品牌相对容易。当然,在品牌的背后,必须要有质量和技术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从2016年开始,中国的电动汽车正在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市场双驱动转型。
“随着政策补贴的退坡,电动汽车未来后五年,要逐渐具备能与传统燃油车相抗衡的商业竞争力。”欧阳明高强调,“商业竞争力体现在续驶里程,成本等的因素上。欧阳明高称,未来最具竞争力的车型是家用中级轿车,A级轿车,其续驶里程大部分定位在350~380公里左右。为了满足这个要求,电池的比能量必须提高,首先要降低重量、体积,然后降低成本。电池的比能量超过300wh/kg,是下一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