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沙特阿拉伯让全世界大吃一惊。这个中东产油大国先是努力推动OPEC内部达成减产协议,随后又促成俄罗斯等非OPEC国家参与减产,甚至意外表态自己的实际减产幅度会超过协议中的承诺。
对于一系列OPEC成员国和非OPEC产油国的原油减产协议,沙特石油部长阿尔·法利赫抱有非常高的信心。毕竟,这是OPEC近八年来首次达成实质上的减产协议,而今年上半年持续至今的原油价格恢复,也让他更加清楚地理解目前原油市场的供需情况,长达6个月的减产足以使油价恢复到各原油产国尤其是沙特可以接受的水平。
在法利赫的前任阿里·阿尔·纳伊米2014年宣布沙特“不减产”以后,国际油价一度从100美元/桶高位狂泻至2016年初的30美元/桶。这位在国际原油市场翻云覆雨的前石油部长,也曾一手导演了2008年前后国际油价的疯狂飙涨,一度涨到14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
他也见证了沙特原油产量的大起大落。从2001年的700万桶/日,至其结束任期前后的1060万桶/日,无论期间产量如何波动,油价如何起伏,这位石油部长的权杖每一次挥舞都会让全球原油市场风云涌动。
但自法利赫接任的那一刻起,沙特的能源“霸权”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能源革命中不断遭到消解。
美国能源资讯网站oilprice文章总结了市场上关于沙特最终“妥协”的几种主流说法。其一,沙特这是在展现外交实力,试图通过不牺牲太多产量的方式提振油价。其二,经历了两年的产业萧条之后,深受其苦的沙特实际上已经相当渴求油价走高了,这使得该国孤注一掷,决意承担起大部分的减产任务。其三,沙特今年过于倚重油田产出,1070万桶的日均产量或许是该国几大油田的最大产能了,同时也是3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继续提升或已空间不大。
在历次国际原油市场的变革中,沙特都充当了“领导者”的角色,但面对全新的世界能源格局,如何在变化中持续调整自己的角色,成为法利赫和沙特王室亟待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