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我国垃圾分类推广难 16年探索成绩不乐观

2016-11-08 09:10:52 中国环保在线

北京与上海、南京等8个城市作为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已经16年了。记者在北京街头看到,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已经比较齐备,随处可见标有垃圾分类标志的垃圾桶。然而,不少属于“可回收物”的垃圾混在“不可回收物”的垃圾堆里。而在一些居民小区里,包括厨余垃圾在内的各种垃圾通通被塞到大垃圾桶里,并一股脑地被装进垃圾车运走,平常可见。(11月6日《工人日报》)

16年,这是全国第一批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所经历的时间,也是孜孜探索的时间。经过16年的推广,提到垃圾分类的概念,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是“功绩”;然而,问起垃圾分类的具体内容,却没有几个人说得出来,这是“败绩”。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处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诸多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其他几个环节的分类便意义寥寥。

16年来,我国垃圾分类仍处在“试点”阶段,且成绩不容乐观,民众确实应该承担一定责任,但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民众的分类意识不高,显然是逃避责任的表现。

民众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不高,与垃圾回收部门随意处理已分类的垃圾不无关系。居民经常可见垃圾车一古脑地将已分类的垃圾倒进车里运走,这对认真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是个不小的打击。连垃圾回收部门都如此对待垃圾分类,居民不仅不愿再去积极分类,反而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还有一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专业性。对于很多人来说,哪怕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可对于什么是“可回收物”,什么是“不可回收物”,很难有一个清晰的界定。在现实中,人们看到的只是作为整体的垃圾分类口号,但对于“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的具体分类,却很少看到灵活生动、深入人心的宣传。

不仅垃圾分类的常识相当专业、复杂,而且垃圾分类背后也应当有一个复杂而完整的产业链给予支撑。在一些发达国家,完善的垃圾回收加工过程包括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专业人员进行二次分拣、专门的管理公司对不同垃圾进行收集并运往相关的回收加工企业等等。

此外,迄今为止,我国没有一个“倒逼”居民学习垃圾分类的体系。倘若我们处理垃圾的方式仍然以焚烧、填埋为主,缺乏先进的技术和专门的企业对分类后的垃圾进行加工、处理,没有垃圾分类过后一个完整的、成套的产业体系,那么谁又会真正在乎老百姓有没有做到垃圾分类呢?体系不健全,即便试点城市的相关工作起初运行得风风火火,事实上也难有力量将这样的事业进行到底,反而容易沦为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

对于垃圾分类处理的新政实施,还得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具体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做好宣传发动,将提高认识和矫正习惯作为基础;二是完善硬件设施,并进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三是采取“分类问责”的办法,先从政府机关,再企事业单位,最后再面向于公众。只有真正做到了软硬兼施和综合推行,那么单腿走路的垃圾分类处理试点,才不会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本文参考:光明网、东方圣城网、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等)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