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尤其是下半年钢铁去产能之所以如火如荼,与中央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大力督促密不可分,更与各省市存在较多无效产能且企业可获得政策补贴息息相关。据了解,河北省本次钢铁去产能吨铁可补25元,吨钢补贴为30元,重庆地区吨钢补贴则为72元。
去产能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之首,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今年整个上半年去产能任务的完成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国务院先后多次派出专项督察组分赴各地加强督查、加速推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财政的专项奖补资金却成为地方权力寻租的空间,成为被多方惦记的“唐僧肉”。从另一则消息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多少“妖精”吃到了这块肉。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河北省石家庄市工信局运行处原副处长安晓桢,因为玩忽职守罪和受贿罪,最近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半。安晓桢虽然只是一名科级干部,但权力大得很。他在执行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中,索取几百万元“感谢费”,放任企业上报虚假材料,致使国家巨额奖补资金被套取。
然而,虚报淘汰落后产能套取奖补资金,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案件。河南省工信厅产业处原处长姚中民在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中,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收受他人贿赂,导致涉案单位套取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4000多万元;兰州一家公司负责人伪造相关公文,违规申报获取国家淘汰落后产能财政奖励资金572万元。为了使申请能够顺利通过,这家公司向甘肃省工信委某领导行贿80万元。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去产奖补资金的申报需要经工信局等部门评审,并由财政、审计等部门核查发放。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实际评审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审核检验过程层层失手。有的基层工作人员索要巨额“好处费”,有的没按要求现场核查,审核签名由他人代签;甚至有的工作人员不仅不认真审核初报项目,还给企业“支招”,帮企业虚报材料,套取国家补贴资金。
由于奖补不是一种普惠性的奖补,而是有特定针对性的,那么谁能拿到这个奖补指标,谁就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必然会有人来钻这个空子,包括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可能把这当成一块有利可图、上下其手的地方。他们怎么做?无非就是两条:第一是虚报去产能的规模,比如把两百万吨去产能的规模虚报成三百万吨,本来只能拿两百万吨的奖补结果拿了三百万吨的。第二种情况就是伪造去产能项目,凭空虚造,骗取奖补。这两个手法行得通,相关人员从中间可能上下其手。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奖补成了一块“唐僧肉”。过于看中财政奖补资金,过于使去产能进度和奖补的力度挂钩,使得去产能变成了“要我去产能”,而不是“我要去产能”。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所所长匡贤明对此建议:要加强对财政奖补资金的监管,要把申报、审核、发放三个环节分开,形成一种不能骗的格局。在三个环节上做出一些排他性的设计,避免三个环节的共谋,这样做将会对防止骗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财政奖补资金用来推进去产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在使用形式、方式、监管和具体的利益链挂钩上,可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整和设计,使这种骗取奖补资金的现象能够得到根本的遏制。同时,也要加快市场化的进程,让民营企业进入难、过剩产能企业退出难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实现全年去产能的基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