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前9月对外投资超去年全年

——民企“集团式”出海如何避险引关注



2016-10-19 08:54:27 北京商报   作者: 蒋梦惟  张畅  

一系列利好政策刺激下,中国资本在国际市场拥有了更多话语权。昨日,商务部召开例行发布会,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披露,今年1-9月,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8827.8亿元,超过去年全年对外投资额。沈丹阳直言,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了今年中国对外投资的主旋律。业内认为,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的强劲竞争,未来我国对外投资还需更多倚重“一带一路”战略及沿线国家,推动形成良性合作交流机制。

投资脚步提速

而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配置资源、市场服务方面逐步掌握产业链主导权,国内资本在海外市场产业并购速度显著加快,涉及领域不断拓宽。今年1-9月,国内企业共实施海外并购项目521个,实际交易金额674.4亿美元,涉及67个国家和地区的18个行业大类,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并购金额。此外,国内企业收购对象也从资源能源和制造业巨头,延伸至高科技、医疗和零售企业,诸如复星集团斥资12.6亿美元收购印度格兰德制药公司,海尔集团以56亿美元的价格交易整合美国通用电气(GE)旗下家电业务等。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企业在36个国家在建初具规模的合作区77家,累计投资233.9亿美元。其中,在20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建的56家合作区累计投资179亿美元,入区企业1045家,总产值475.4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9.6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6.3万个。

在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看来,“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落地,也成为了我国对外投资的一剂强心针,“目前,中国对外投资资本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国家,今后还可继续向纵深推进,将高铁、高新技术装备等优势产能向这些国家落地,项目落地后投资落地,从而在对外投资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民企“挑大梁”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此前相关部门发布的数据也不难看出,在国内市场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民间资本,也逐渐挑起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大梁,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一支重要力量。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此前还透露,去年非公企业境外并购金额占当年境外并购金额的75.6%,在数量和金额上均首次超过了公有经济的企业,其中中国企业对外收购的前12大项目中,民营企业开展的收购占了6宗,而民营企业和地方企业主导的境外收购,在数量上也占据了将近九成。

虽然正缓慢成长为“走出去”的主力军,但在如何参与全球资产配置与更好国际化上,“看不清、摸不透”的困惑与考验存在于很多环节,成为民资必须跨越的障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要下好这盘棋,国内民企必须以创新的眼光看待海外资源,以全球视野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过去谈到‘海外资源’,民资的目光往往局限于矿产、基础设施以及中下游的一些产业,略显短浅,今后企业需要用创新的眼光来看待海外资源,把当前中国对外的最大倡议‘一带一路’,同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他同时提醒,企业还应利用资本与人才的国际化,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从低端向上提升,用先进技术来解决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问题。

不过在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来,作为高度关注投资和营收状况的民企,在对外布局过程中表现更加谨慎,在投资产业方面,也更倾向于劳动密集型等投资小、收效快的产业,“反倒是央企和国企由于面临硬性制度和任务指标等约束性条件,更多着眼于绩效考核,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无收效投资的风险”。

投资如何避险

虽然对外投资加速带来一系列明显利好,但也有业内人士担忧,未来中国对外投资可能进入增速减缓的周期。白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对外投资增长势头会继续持续,但是保持长时间较快增速的情形会受到多方约束,中国对外投资一直保持较快增长,但是整个国际市场有限,当未来国际市场达到饱和状态后,势必会影响中国对外投资速度。此外,发达国家优势明显,国际竞争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对外投资还受国际关系、国际法律法规、国际贸易形势、中国产业分工布局、国际市场竞争等多方因素限制。”

白明也指出,短期内,直接投资相对并购而言,虽然存在投资规模大、资金周转时间长、收效缓慢等问题,但长期而言,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将起到整体提升的效果。

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除了要重视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外,还需通过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带来发展。企业“集团式”出海,不仅拥有企业产业链条式发展带来配套设施的规模优势,还能够有效解决海外投资企业在法律法规等遇到的难题,有效解决企业合理诉求。白明表示,境外经贸合作区不仅能够有效规避企业投资盲目跟风的风险,还能够在企业间形成良性的合作交流机制。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对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