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智能电网
  • 童光毅:互联网和智能电网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能源互联网

童光毅:互联网和智能电网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能源互联网

2016-09-23 09:51:50 能源圈   作者: 童光毅  

在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前,我们在大力地推进智能电网。我个人的观点是应该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因为智能电网的理论和思路都已经非常成熟,从手段、理念到目标都非常清晰。也正因为这个,去年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正式出台了智能电网的有关指导性文件。

我想应该是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让互联网和智能电网深度融合,才会走向能源互联网。但是,在创新的社会里,能源互联网概念依然走到了前台。我们应该用热烈的态度来拥抱它,欢迎它的出现。

能源互联网不能够简单地从字面上说能源来修饰互联网。能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次能源,一种是二次能源。如果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它,能源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二次能源的互联网,那么有很多的油气管网也是一次能源的互联网,那么在新时代,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提出的能源互联网,应该是能源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目的是什么呢?我觉得能源互联网应该更多的是,就是让新能源、非化石能源或者是更多的能源技术创新,能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时代,能够整合得更有实力。

基于这样的思路,我认为能源互联网是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有力抓手和途径。总书记提出要搞供给侧的结构改革,我们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在能源领域里有两个基本手段:

一是技术的创新。比如说电池技术的创新导致储能事业的发展,微网和信息技术的创新导致分布式能源的大力发展,后面还有电动汽车的新技术出现,也会导致能源体系的变革。技术的创新会让很多物质更具备客观的价值,这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第一条路线。正是有了这种技术创新,我们的思路才会更多地出现与社会客观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能源供给模式和形式。

二是互联网的出现导致了市场模式的创新。我们说技术创新带来了客观的价值,但是有了互联网这种新的手段和模式以后,商业模式的创新会让客观的价值货币化。这是两个层次,一个是物理上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然后有了市场的机制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就让客观价值货币化,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商业利益,也为社会的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所以说基于这种看法,我们认为能源互联网是能源体系类供给侧结构革命的有力抓手和途径。

关于电动汽车的发展,我在电力司工作那段时间重点推动了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到目前为止建的桩有接近8万个,电动汽车1到6月份的充电量接近6亿度,替代原油接近20万吨,节能减排的效益非常明显。这是充电基础设施的一个现状。

从政策层面来看,我们认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在不断完善。从去年9月份正式发布的汽车3号文到紧接着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南,这两个主要文件发布以后,我们又陆续要求各个省编制了省一级和市一级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指南。大部分省市也出台了相应的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价格政策、投资政策和有利于充电设施接入和建设的相关政策。今年初,我们又正式出台了居民建桩的系列政策。

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一是在大文件的基础上要求省里面出台配套政策,二是在大文件的框架下进一步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居民建桩和单位建桩两个体系。

我们的理解是,私人乘用车如果是把私人建桩和单建桩体系完善了以后,就可以跑起来,最后公共的车桩就是作为一个补充来用的。

我们上半年已经出台了充电基础设施居民建桩的文件,紧接着我们正在出台的是单位建桩的指导性文件,将来要和国管局、国资委共同印发。同时,在大力推进五个标准的实施。标准统一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前一段我们去美国,和美国的标准协会达成高度一致,他们觉得中国标准如果很完善,他们也愿意支持我们这个标准作为国际标准走到前台。这个就是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上的一个重大成就。

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建设也出台了明确措施,一是标准互通,二是支付和信息的互通。一旦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系落到位以后,设施的利用效率就会更加有效和利用得更好一些。如果是单位建桩完善以后,剩下的就是把充电基础设施逐步落到位。

现在有困难还是在价格上。电力系统有不同的投资者,或者用电等级不一样,在充电基础设施出现以后,把电力设施不同节点的价格也就一览无余地暴露在公众面前。所以,很多企业也在反映目前充电设施充电的电价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我们也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我们局长还专门召开了十几个部委联合会议,有针对性地解决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

很多企业都着迷于单一建桩,但是很多企业提出来要系统建桩,和车库联合在一起建桩,实现充电设施和电力系统的有效互动。一旦这个技术创新走到一定程度以后,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能源互联网的政策和措施可以做的更实一些。

总的来说,我觉得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形势喜人,将来也会成为能源互联网一个重要的落点和支撑。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智能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