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团队是?
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由于遵宏教授等人于 1995 年创立。该团队入选 2006 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2006 年获准建设煤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成果
2008年7月31日,华东理工大学与美国Valero能源公司签订实施许可合同,将多喷嘴对置式气化技术应用于Valero公司石油焦气化制氢项目,实施费超过亿元人民币。美国Valero能源公司是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所建设的石油焦气化制氢项目投资高达30亿美元,该项目采用了众多国际先进能源转化技术,而核心的气化技术选择了中国技术!这是中国首次向美国出口成套大型化工技术!
华东理工洁净煤团队的故事
他们是科研人员,更是长期蹲守企业洒下辛勤汗水的工匠。华东理工大学洁净煤技术研究所历时30余年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并投入连续长周期的工业化生产。神华宁煤、兖矿集团等重点企业以此煤气化技术,建立起80多座气化炉。这意味着,华理人打破了国外公司在大型煤气化技术上对我国的垄断,让中国拥有了“煤气化”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如今,中国的煤气化技术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大规模气化市场占有率达到百分之百;技术的合成气产能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三,与GE、Shell气化技术并驾齐驱。
这是一支英雄式的团队:19位老师,平均年龄39岁,教授7人,副教授5人,博士学位16人。他们的故事延续了两代科学家。
相信汗水哲学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要想使煤得到清洁高效利用,煤气化是龙头技术——通过气化,把黑乎乎的煤转变为洁净的气体,甚至变成“油”。但大型煤气化技术长期被外国垄断,上世纪80年代初,华东理工大学团队创始人于遵宏教授立下誓言:一定要造出中国自己的煤气化技术。
“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这句歌词生动演绎了洁净煤创业之初的艰难:“三十年磨一剑”。30多年前,于遵宏率领洁净煤团队,进行攻关。为了突破煤气化大型化关键技术,团队放弃个人奖励,把积攒下来的450万元经费全部用于购置先进仪器和配套设施。后期,团队又持续投入4000多万,终于建成国际一流的煤气化研究基地。
自主开发的技术,任何一点问题都会被质疑和指责。于遵宏说:“我相信汗水哲学。”
这位老教授几十年如一日,5点多钟就到实验室制订实验方案、构思创新计划,天黑了才回家。一年365天,于遵宏只休息大年初一一天;在煤气化中试基地,66岁的他,冒着40℃酷暑高温,吃着降压药片,坚守在生产一线,确保了中试成功。
2005年,首套煤气化装置运行,于遵宏拖着中风后不便的身体,登上50多米高的装置框架,为的是要看一眼自己用毕生精力开发的中国人自己的气化装置。于遵宏在病床上生命垂危的时刻,还牵挂着技术出口美国的合同进程。他过世后,兖矿集团为了纪念他,把他走过的路命名为“于遵宏路”。
许多感人故事
于遵宏的弟子们没有让老师失望,续写他的“汗水哲学”,于是——2005年成功开发中国第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气化技术;2008年首套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出口美国;2014年建成国际上最大规模的水煤浆气化装置;2014年成功开发中国第一套劣质煤清洁高效气化技术……
煤化工项目有一个特点,动辄就是十几亿、几十亿、甚至几百上千亿元的投资。对一个企业来讲,技术的可靠性和运行的稳定性非常重要。19名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一直战斗在企业第一线,有的一呆就是两年,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
女教师龚欣加班做实验,没人带小孩,只好把3岁女儿“圈”进实验室大桶里;王辅臣老师患病还坚持搭建实验装置,因身体不支晕倒在装置边;刘海峰老师白天做实验,夜里赶着分析处理数据、撰写论文,常常在实验室沙发上过夜,竟然睡塌了沙发;许建良老师为了中试试验和生产装置平稳运行,跟工厂技术人员一起熬夜攻关,一个月瘦了20多斤。
一次,团队的女教师王亦飞负责的设备需要到设备内部进行检查。可要走进去,必须依靠一根长10多米、悬挂在设备中间的软梯。这对男同志来说都不容易,既要考验胆量,也要有足够的臂力。可是王亦飞二话没说,穿上工作服,和现场的工人一起爬进了设备。她在闷热、漆黑、糊满了煤灰的设备中取到了宝贵的一手信息资料。
2014年1月的寒冬,中石化投资13亿元,建设粉煤气化工业示范装置首次投料运行。新技术、新装置、新人员,一旦参数设置不妥,就会直接导致装置停车。华理团队成员坚守一线,直到大年三十前一天。这次投运创下国内煤气化示范装置首次开车就连续运行11天11小时的最长纪录。春节期间,每天一条来自装置现场的短信,陪伴团队成员们过了一个有生以来最开心、最难忘的节日。
王辅臣和团队成员们始终牢记已故导师于遵宏的那句话:“中国的煤气化技术,与外国人相比,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