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新能源的“危”与“机”

2010-05-04 08:42:53 大众日报

城市最佳实践区北部的“宜居组团”,上海案例馆“沪上生态家”探讨了构建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善且能源自给的全新生活模式的可能性。“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和“燃料电池”等一系列能源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诸多“异想天开”的未来景象提供了的坚实支撑。

在世博会这个小小的实验场里,似乎一切皆有可能,低碳生活触手可及。但是,经验一再表明,道路永远是曲折的。

即使是神话般的伦敦贝丁顿社区,潜伏的危机也已经浮现。社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一直存在问题。目前,可再生能源比例从起初的80%已锐减到目前的10%左右。设计师BillDunster不得不承认,如果维护成本太高,“低碳”并不经济。

在欧洲很多国家,新能源的应用与政府高昂的财政补贴不无关系。德国传统火力发电厂每千瓦时电力成本仅为3到5欧分,但为了鼓励新能源的发展,国家为每度风能发电提供8.5欧分的补贴,而每度太阳能发电的补贴额则达到48欧分。

不管怎样,欧洲国家认为类似的补贴是值得的。2009年9月,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宣布,十个伦敦社区入选为“低碳区”,可一次性获得至少25万英镑的“低碳基金”,前提是必须承担起在2012年前实现减排20.12%的责任。

在伦敦政府看来,成本过高的问题最终可以通过技术进步解决,加强开发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会有助于伦敦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但在国内,低碳发展仍为“雷声大雨点小”。一个颇有意思的故事是,上海电力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赵春江在自家阳台上花了12.2万元装了一套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所发的绿电一直源源不断输入国家电网,但国家统一使用单向运转电表,赵家屋顶每天为国家电网输送多少电,就要为此上交多少钱的电费。

赵春江估算,除正常交电费外,他每年还得为自己生产贡献绿电额外上交大约1250元钱。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