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摩根大通:2016年中国海外并购将创历史新高

2016-06-15 10:23:31 财新网   作者: 刘彩萍  

6月14日,摩根大通亚太区并购部联席主管顾宏地在接受媒体群访中指出,中国经济放缓使得中国企业在评估并购的时候越来越将目光放在境外。2015年,中国境外并购达590亿美元,同比增长18%。2016年前四个月,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交易总额达960亿美元,已经超过了2015年全年的交易量,比2015年同期增长5倍多,部分是受中国化工以462亿美元收购瑞士公司先正达(Syngenta)交易案的推动。

顾宏地指出,中国境外并购激增背后有多重因素,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型制造业经济向科技、产业技能及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中国公司的战略也逐渐反映出这样的变化,他们正在收购北美与欧洲地区的公司,借此提高技术能力并推定中国工业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而获得能够匹配中国日渐崛起的消费者的高价值品牌需求。另一方面中国GDP增幅的放缓,也是使得中国公司通过境内外的并购来提升内生性增长。

顾宏地介绍,过去中国对外并购主要是以资源类为主,以石油、大宗产品、金融等等一些产业,但现在发生的对外并购交易几乎涉及到每一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工业、高科技、金融、化工、房地产、消费品等等,每一个行业中都有10亿美元以上的并购案例出现,这可能也是今年或者是最近12个月对外并购一个明显的现象。

“中国中小企业的整合潮降低了中国收购方在境内可收购的目标公司数量。”顾宏地认为,中国的独立公司通畅青睐公开市场交易,考虑到本土估值基准水平,中国公司普遍对估值有着较高的预期。例如,在深交易所,主板、中小板与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22.7倍、44.9倍以及66.9倍。相较于海外市场,截至今年5月,标普500的平均市盈率为17.6倍,欧洲50指数为13.4倍,富时100指数为16.5倍。“这种估值的差距正在推动中国公司将并购目标投向海外。”

顾宏地称,在与中国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收购企业更加注重长期价值创造,评估潜在目标时,通常会设定一个较长的投资期限。摩根大通调查发现,与北美和欧洲企业相比,中国收购项目时采用的门槛收益率相对较低,有时甚至不将其作为考虑因素。投资期限较长加上门槛收益率较低导致中国收购企对资产的估值更高,其能支付的溢价也相应更高。

比如,今年1月,在伊莱克斯提出以33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遭遇美国司法部审查后,海尔为之开出了54亿美元的高价。3月,安邦保险提出以140亿美元现金收购喜达屋酒店集团,远高于万豪国际四个月之前提出的122亿美元现金加股票要约。

顾宏地坦承,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相较于六个月之前是趋严了,但中国公司对外并购本身不会受外管局的那么大的影响。中国政府还对海外战略性收购仍然持鼓励态度,这也是中国发展经济、提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过程。如果说真的有海外收购受到外管制度的影响,可能更多是企业用一些相对短期的散户资金,而不是战略性的资金去收购,这个就会遇到障碍。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海外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