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漫步颐和园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正式开启了她任期内的第九次访华之旅。从各方透露的消息来看,“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对接契机已近在咫尺,这一次,中德都将默克尔访问重要话题之一锁定在了德国如何参与中国正在推进的结构性改革上。
化解产能过剩借力德国
此前,世界上曾有不少人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做对比,认为中德两国提出的这两项战略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看来,“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对接虽然出发点是为了突出创新驱动,希望两国工业、制造业能形成高端对接,但这些长远的规划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真正迫切能够解决问题的,就是如何在化解产能过剩上形成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尽快找到突破口形成良性互动和循环。
“虽然我国有大量需要优化的产业结构和需要化解的过剩产能,但这同时意味着我国产业基础相当雄厚,因此,中方既需要引进德国的高端技术进行‘一高一低’的合作,也可以与德进行‘门当户对’的对接,比如在工厂机械、家用电器制造业等我国强项的领域,中国可以凭借性价比高等优势,引进德国的先进技术,结合双方长处,提高中德两国工业、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的话语权和竞争力,共同拓展国际市场。”白明表示。
中、德企业重组加速
随着中、德两国贸易来往的不断深化,中国企业在德国的并购热潮也呈现出了愈演愈烈的态势。据英国数据提供商迪罗基公司的数据显示,前年,中国企业在德国展开了30个收购项目;去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36个;今年刚过一半,中国企业在欧洲已完成和将启动的并购项目总计达119个,其中德国就占了24个,按照这个速度,中国投资者将有望再次打破上一年的纪录。
事实上,对于国人来说,有不少参与收购的中国企业都耳熟能详。今年1月,中国化工集团宣布以9.25亿欧元收购德国橡塑化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3月,北京控股集团以14.38亿欧元完成了对德国EEW废物能源利用公司100%的股权收购,到了5月,美的集团更是宣布以约40亿欧元的现金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巨头库卡集团,持有该公司股份30%以上。今年前5个月,中国企业已经累计在德国投资了80亿欧元,相比于之前的数据,投资额出现大幅增长。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中心主任丁纯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德国和中国都以制造业见长,因此在中国大规模收购德国企业之时,德国难免会产生“核心技术外流”的顾虑,担心中国企业竞争力太大,抢占德国企业市场,但这种担心不会影响中、德合作的大局。
“不排除个别德国企业可能会产生‘限制中国并购,以保护当地产业’的想法,但德国政府很清楚地意识到,光靠‘保护’是无法真正促进德国发展的”,丁纯说,中国企业能为德国带来雄厚的资金,德国企业则能为中国提供现成的工业技术,表面上看,是中国企业并购、收购了德国企业,实际上,双方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是能使两国企业共赢的事情”。
东北地区改革迎来新机遇
在为期三天的访华中,默克尔将于明日前往中国工业重镇沈阳进行访问。默克尔对此解释说,造访沈阳是因为中国东北地区正在经历结构性改革,此前,德国也曾经历过类似情况,她认为德国的经验能够成为沈阳的借鉴,希望能够为中国振兴东北地区提供建议和协助。
据了解,默克尔提到的与我国东北地区拥有相似经历的地方,正是德国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北威州)。北威州拥有欧洲最大的工业区,曾经非常依赖钢铁、矿冶工业,经济结构单一,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后来,德国对北威州进行了结构调整,媒体、文化等新兴产业都在该州落户。
“一旦中、德两国就此达成合作协议,不仅中国东北地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德国也将由此获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而王军也认为,默克尔此次专门前往东北,反映了德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景,“目前,我国正在推行‘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来推进传统老工业区的改革,如果此时德国愿意在技术、人才、创新思路和管理经验上对中国输出,对东北老工业区的改革肯定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