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从来没有这样矛盾过。利益集团的诉求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个新能源产业中最炙手可热的宠儿患上寒热症。
内蒙古是中国风电产能大户,风电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大部分。然而,地方政府、电网公司、风电企业之间围绕着利益蛋糕的博弈,以及各方关于风能产业链权利、欲望与资本的诉求,鳞次浮出水面。
由于入网困难,内蒙古风力发电机组间歇性停转,而新的风力发电项目仍在火热上线。
一半是海水 随波逐流的风电场
作为风电产业的核心参与者,风电场在风电开发热潮中并不热心,它们像是随波逐流者,不自主地卷入了这股盲目的狂潮之中。
“我们只是电力集团的礼仪小姐。而火电才是电力集团的发言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黄花沟风力发电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如此形容风电场的境遇。
该员工透露,许多电力集团投资风电项目只是为了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风电项目并不能给电力企业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但这样做能争取到国家的一些政策优惠。
记者从北方联合电力公司了解到,公司投资风电项目是在做长远布局。“因为清洁能源毕竟是未来的大趋势,这也有利于集团发电方式的结构调整。”该公司相关人士表示。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已接入风电装机容量达430万千瓦之多,而通辽市、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东部四盟市的风电装机容量还未计入该统计数据。
来自通辽市政府“全市风电工作会议”的数据显示:仅通辽一市的风电装机容量就达233万千瓦,而赤峰市也是风能发电大市,风电装机容量与通辽市同样巨大。
然而,庞大的数据所撑起的表面繁华并不能掩盖风电发展的背后困局。内蒙古风电总计入网430万千瓦,晚上用电低峰时段通常会闲置320万千瓦。
而在通辽市,233万千瓦的电机装机容量中,只有125万千瓦电量并网,大量风电闲置终致风电机组停转就不足为怪了。
前述内蒙古黄花沟风电场人士向记者解答了风电停转背后的秘密:内蒙古地区本身并非用电大区,自身所生产的火电已经足够使用,风电能量本该输出区外,但到目前为止,内蒙古风电并网事宜并未取得实质进展。
作为风电产业的核心参与者,风力发电场对自身所经营的事业并不抱有绝对的信心。“无论如何风能电力只是传统发电能力的一种补充,电力集团对风电和火电的待遇是有差别的。”某风电场员工告诉记者。
据电力行业内部人士透露,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薛家湾某火电站员工月平均工资达5000元,而同一电力公司的风电站员工月平均工资不足3000元,并且风电站员工多驻扎在远离市区的山地,工作环境极为艰苦。
目前多数风电场处于亏损状态。除五大电力集团投资的风电场之外,还有其他投资方投资的风电场。目前内蒙古风电运营企业共计有60多家,这些企业都在为风电外送“被限行”而感到担忧。
因为入网困难,非五大电力集团运营的风电场电能损失更多,某电力新能源公司在内蒙古辉腾席勒草原风电站3个多月的时间里因弃电而损失近亿元,而巨资投建的风力发电设备正在草原的狂风中快速折旧。
电网逆水行舟
与风电场一样因风力发电无法入网而“闹心”的还有各级电网公司。风电无法上网被许多人归咎于电网的不合作,电网公司在这场狂欢中看起来像是个不和谐的忤逆者。
对于内蒙古风电机停转事件,国家电网一直保持缄默,但国家电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国家电力信息网”日前指出:“凡是国家正式批准的风电项目,接网率在90%以上,而地区级规划的风电项目,接网率不到60%。风电的发展一定要和国家的电网建设相适应。”
显然国家电网也对无序建设的风电项目颇有微词,同时也不愿把入网困难归因于电网自身。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指出,“内蒙古等个别地区出现风电弃风现象,一方面是特殊天气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电网建设滞后、调节能力不足造成的。”[page]近期,国家发改委两次到内蒙古考察风电外送事宜,并且下发通知,要求国家电网统筹全国电力市场,尽快提出有效消纳风电的方案。然而,国家电网至今仍未交出答卷。国家电网下属的华北电网一位不具姓名人士表示,在风电发展过程中,地方的主导力量强大,当时国家电网较少参与,最后导致了电网脱节,现在想要并网存在很多难题。
“风电有效入网不仅有技术上的障碍,还有经济效益的考量,这涉及电网改造,还要整体改变发电方式的协调与调度制度。”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程锦锥教授告诉记者。
在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产业中存在的输送困难问题,甚至被归因于电网分离。
虽然地方政府极力斡旋与国家电网之间的合作关系,但收效甚微。国家电网无意为无序发展起来的风电场埋单,国家电网相关发言表明了这样的态度。
就在3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胡春华一行与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在京举行会谈,会谈中双方谈及内蒙古风电项目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两个待建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输电规划也已纳入东北电网“十二五”规划中。
但双方并未就如何解决已建成的风电产能外送问题进行讨论,一位接近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人士透露,跟地方电网公司的协作也许是最后的选择,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样会面临诸多困难。
内蒙古电力集团作为内蒙古地区的电网运营公司,对于风电入网困难有着切身体会。该集团总经理张福生表示,内蒙古属于供电大区,但是并不属于用电大头,尤其是冬季,自治区的电力需求基本属于生活用电,火电电能就足够使用。
内蒙古自治区寒冷的冬季决定了供暖用电基本只能靠火力发电,这就会造成风电闲置,而这是一年中风电电能最为强劲的时候。
据张福生介绍:冬季午夜之后,内蒙古电网通常最低负荷约1230万千瓦,其中火电供热机组供电1200万千瓦,留给风电的余量负荷所剩无几。
原因还不仅限于内蒙古火电电量已完全满足需求。由于某些风电场选址偏远,就连当地电网在试图接入时都感到困难,这也是风电入网困难的原因之一。
北方联合电力公司一位工程师透露,有的风电场选址只考虑风能最大化,而不考虑输送电成本最小化。1公里的输电线建设需超过50万元的成本价,令电网公司望而却步。
一半是火焰 地方政府:风电“虚火”引燃者
风能发电行业并不都是冰冷的海水。与风电运营企业以及电网公司形成鲜明反差的,是那些对发展风能产业充满热情的地方政府和风能设备制造商。
而在烧这把火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了“引火者”的角色。几乎在每一项风力发电建设工程中,都能看到地方政府忙前忙后的身影。
从引进投资者、说服银行放贷、设备招标、施工者招标、扶植地方设备厂家到协调电网与电厂合作,地方政府几近无所不包。
通辽市市长傅铁刚在2月28日召开的“全市风电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该市电业局在国网公司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垫资近亿元支持风电项目接入。
傅铁刚在工作报告中将“深圳能源集团公司在项目未核准的情况下开工建设15万千瓦风电项目”作为“一批骨干企业在风电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典型例证。
通辽市发改委主任张丽华日前已经向市政府提议,要使通辽的风电装机容量在2010年达到500万千瓦,并网发电300万千瓦。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目标进入了通辽市政府的视野。
目前通辽市已经聚集了外来风电经营企业20多家,当地建厂的风电设备生产经营企业也在野蛮生长。盛国通元风机组装、葛洲坝塔筒制造、美泽叶片生产将在今年6月份投产,年内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1800套、1700套和800套。
因小看大的观察方法完全适用于整个内蒙古的风能产业发展态势。市级政府信心十足,自治区政府同样踌躇满志。
2009年末,内蒙古自治区全区风电装机容量超过700万千瓦,占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的35%以上,稳坐全国第一把交椅。
尽管受到风电入网困难、电力设备产能过剩等负面消息困扰,内蒙古风电产业的发展仍然一往无前。据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能源处官员透露,内蒙古全区2010年开工风电项目达20多项,自治区东西部各盟市几乎都有新动作。
当地银行资本也积极介入风电项目。据中国农业银行内蒙古分行公司信贷业务部某信贷员透露,今年该银行已经授信北方联合电力17亿元人民币专项支持电力项目,其中有相当资金拨备风电项目建设。
通辽市市长傅铁钢如此鼓励他的团队:“全市初步测定的可开发风能资源超过5000万千瓦,而目前的开发量不足5%。”不言自明,他认为,未来的开发前景无限广阔。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能源处强调“内蒙古是风能资源大区”,表明他们无意浪费大自然赐予的贵重礼物。在全国都大力推进风能发电产业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表现得如此迫切也就无可厚非了。[page]有资深能源分析师认为,内蒙古大力发展风能电力是在赔钱买吆喝,然而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至少在这场风电狂欢中,大大小小的风电设备制造商个个都赚得钵满盆溢。
火上浇油的风电设备商
内蒙古每年高达几十个亿的风电建设,令维塔斯电力(中国)兴奋不已。该公司中国区某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内蒙古是他们的重要市场,他们将会投入更多精力去开发。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已经发布的《风电标准体系框架(讨论稿)》可能对风能设备国产化率松绑,该消息令这家来自丹麦的企业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其负责人认为“大展拳脚的时候到了”。
另一家国内上市风电设备商金风科技则干脆入股内蒙古风电建设项目公司,直接以股东身份参与内蒙古风能发电项目。
金风科技公关部称,2010年内蒙古将会有近30个风能建设项目开工,涉及金额巨大,金风科技已经取得了相当的合同份额。虽然该公司并未透露具体签约金额,但兴奋之情难以掩饰。
同样对内蒙古风能电力发展感到兴奋的还有当地新发展起来的设备制造企业。该类企业能够更多地得到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甚至可以说这些企业就是与当地风能产业共进退的。地方政府扶植的风能产业中,最大受益者就是一大批设备制造企业。
通辽盛国同元风机总装厂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公司的筹建、投产、市场开拓过程中,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给予了无私的帮助。可以说,公司的项目就是为配套当地风电项目而存在的。
风能产业发展几年来,其中真正的受益者只有那些设备制造企业,他们得到来自政府的大量政策扶持,所以这个行业里涌入者众多。
有些过剩的苗头已经引起了国家的忧虑。风电产能标准出台就意在遏制这仍在继续的虚火。
风电产业冰火两重天并不只是内蒙古特有的景象。内蒙古风电经常性停机,其它地方的风电输送也并不顺畅;内蒙古投资风电的热情仍然持续高涨,其它地区的风电投资冲动也依然强烈。
据了解,目前全国各风电场有近1/3的风电机组处于闲置状态。而另一组数据则显示:2009年中国风电项目总投资仍然高达1300亿元。如此巨大的落差表明,对风电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重新审视已经刻不容缓。
一个行业的忧虑
业内人士普遍的共识是:风能电力难以入网,一个直接的理由是技术困难。
“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低的特点,大规模接入后会对电网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针对业界反应强烈的风电上网难题,国家电网副总经理舒印彪如此回应。
据悉,目前我国几乎所有入网的风电机组都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在此情况下,当电网发生扰动或故障的时候,会引起大面积的风电场切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伟胜认为,“目前我国正在建千万千瓦的风电基地,如此大规模的风电并网如果不具备低电压穿越能力,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但是部分业内专家认为,风能资源的不稳定性给电网运营带来的压力并没有一贯被宣称的那么巨大。
据了解,通常情况下,风电机组分布区域广泛,这使得风电的变化比较平稳,部分风电机组的切换或风力变化对整个地区电网的正常运行造成的影响很小。
电力专家游敏对表示,风电闲置,并非电网限电造成,原因也不限于技术困境,而是应该从规划上找症结。电力行业专家认为,目前的风电发展困境,是风电场与电网规划脱节、地方电力企业与国家统筹规划脱节造成的。
国家缺乏对风电资源的总体发展规划,也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加上地方政府化整为零式的审批,严重加剧了风电发展的失控状态。
各地政府在组织编制大型风电场或风电基地的开发规划时,主要依照当地风能资源情况制定风电的规划规模,而未能充分考虑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风电消纳市场、电网输电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地方政府确定的规划规模远远大于国家总体规划。
另外,我国陆地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北”(东北、西北、华北北部)地区,技术可开发量占到全国陆地风能总量的95%以上,而用电负荷却逆向分布。风能富集地区电网规模小、负荷有限,风电无法就地消纳。
正如原机械工业部重大技术装备司司长周鹤良所说,风电行业健康发展涉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重新分配问题,所有面临的问题都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电网和电源三方共同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