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供给改革与《巴黎协定》齐飞,“十三五”共新常态一色

2016-04-28 16:45:45 5e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随着增速趋缓经济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声音和解读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能源领域,电力、煤炭等行业的过剩更是面临去产能的严峻挑战,而《巴黎协定》的最终签订对能源转型的“倒逼”也同样带来诸多全新挑战。

4月23日,中国能源网携手中国企业投资协、西南石油大学在北京联合举办了“2016(第十二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邀请众多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能源产业发展的进与退”主题,展开了一场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

“十三五”去产能:以市场为主体

韩文科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韩文科:我们要把能源领域的供需两侧和“十三五”结合起来,让它更好的落地。能源需求的动力在转换中,我们处于工业化的后期,高耗能的行业对能源需求拉动力减弱,而交通用能、生活用能、服务业成为能源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十五”开始,一次能源消费在不断下降。能源供需两端在不断变化,如新的用能技术与方式不断涌现,生活用能智能化也再不断提高。

面对供给侧的不适应,“十三五”要重点化解煤炭产能过剩、煤电产能过剩和炼油能力产能过剩问题,从体制机制上促使建立市场主体的自约束机制,并把能源主产地的资源型经济转型提上日程。

蒋莉萍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能源行业和电力行业,目标必须是满足用户的需求,任何改革的推进必须是保证供应前提下的调整。如果我们不能在保证能源充足供应的前提下推动别的目标的话,难度会很大。市场化是必须的,但市场化的改革必须以政府监管为前提条件,这也是一些先行国家的经验。

在“拓展期”分开未必是“良方”。市场化的改革要对垄断企业有严格监管,其次要对其他企业开放,并不是“拆完”了就OK了。市场化改革要打破的是垄断行为。未来电网的发展,可能更需要探索面向用户的综合服务,实现横向拓展的融合和纵向的分割都是电网企业需要考虑的。

过剩产能“剩”在何处?供给侧从哪改起?

范必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一司巡视员范必:供给侧出现了严重的供给抑制,市场对供给的配置出现了抑制,比如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我们采用了计划的配置,同时劳动力也受着种种限制,所有这些要素,消费侧是没有话语权的,消费侧再有需求,都没有选择权。市场发育受到了抑制,产品受到了抑制,这些都是供给侧的问题。

能源方面,问题体现在能源的粗放利用,中国有全世界最先进的能源技术,核电、水电、光伏,但仍然没有效率,与世界平均水平比,单位GDP能耗还是很高。07年以后最新装机的火电都是最优秀的机组,但却达不到最优的效率,有关单位给每个机组都平均分配发电任务,造成了运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优质能源的利用不足,中国目前还处在煤炭时代。

当前的改革,主要要解决供给抑制的现象,供给的集中度过高,解决之路就是政府的放开。

韩晓平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小平:当前,“杠杆率”正在增加,去产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每个地方的领导都不认为自己的地盘产能是过剩的、落后的,都希望在这一轮的“去产能”中,让别人降下去,留出空间把自己做大做强。我们在去库存,结果很多地方的库存在增加,中央的政策是没有问题的,供给侧改革更应该重视的是消费侧的革命来支持它。

薛静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展规划研究部主任薛静:现在的过剩是地区性、结构性的过剩,如果不过剩,新能源不会发展到今天这样。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煤电过剩问题,而是调节能力不足。在供应侧能源电力供应总量相对过剩,供应结构不能满足需求,弃风弃光弃水加剧,供应侧灵活调节能力不足。

能源不能简单的从供应测看,也要从消费侧看问题,不能全社会看供应侧,能源也跟着看供应侧。当初考虑高耗能产业往西部转移,现在造成了过剩,过剩是在西部。全国电力消费,“十三五”期间还是要满足东部的需求。首先要提高能源系统的效率,怎么提高?调峰。用户侧怎么跟发电侧之间互动,这是电网下一步的任务。

巴黎协定与排放峰值

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联合国宪章》规范了全球政治秩序,WTO规范了全球的经济秩序,《巴黎协定》规范了全球的环境秩序。在这之前中美和中法的联合声明对巴黎协定的内容作了很多重要的铺垫,中国在推动协定的起草和达成起到了主导作用。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有了实质性的举措,是符合人民的实际需求的。

中国达峰的日子有可能会比很多专家们预计的来得早一些。发电领域,我们国家从2014年开始有了转变,2014和2015年可再生能源新增电量超过了传统化石能源。“十三五”期间,发电量2%到3%左右足以,现在新能源发电量增长基本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徐锭明

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要从自然科学、历史和未来看待能源。要了解能源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能源的昨天和今天了如指掌,对能源的明天才能高瞻远瞩。徐锭明表示,未来能源工作者要做“绿色发展践行者,生态红线守护者,无碳能源开发者,持续发展推动者”。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