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国企改革当前运行喜忧参半 改革试点加速铺开

2016-03-30 10:34:30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情况。其中,国有企业利润数据的不佳表现引人关注。同日,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亦透露,从今年开始国企改革的重点将从框架设计转向全面落实。专家指出,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国企改革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未来,改革的核心要聚焦于释放国有企业活力,使之既能生产出满足国内民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的产品,又能在海外一展身手,形成良性竞争的格局。

当前运行喜忧参半

眼下,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很多积极信号,但国有企业的“竞技状态”却并不能让人完全满意。

数据显示,1—2月份,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71.3亿元,同比下降14.5%。而同期,我国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16.1亿元,增长6.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25.1亿元,增长5.6%;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103.7亿元,增长高达7.5%。

尽管整体盈利表现差强人意,但一些国有企业在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科技创新等方面还是有所斩获。例如,中煤集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国内外无可借鉴经验的背景下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最终克服了矿井逐渐向深部延伸时所面临的地温升高、瓦斯浓度增大等难题。再例如,国家电投严格按照国际核安全标准开展核电关键设计软件自主化研发工作,开发出我国首套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厂核工程设计与安全分析软件包,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缪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国企、民企、外企的经营机制确实存在一定差别。新常态下,无论是商业环境、外部需求,还是行业调整,都会让原来适应“旧常态”的经营管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进而凸显了决策效率低、行政成本高、适应能力差等弊端。

改革试点加速铺开

改革“蓝图”已经绘好,加紧“施工”方见实效。日前,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表示,从今年开始,国企改革的重点将从框架设计转向全面落实。除继续修改和出台还没有出台的文件外,重点是抓好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将尽快推开。他介绍,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改革试点的具体方案,下半年有望全面推开。

在央企整合方面,“力度加大、步伐加快”无疑成为了今年改革的关键词。季晓南表示,未来中央企业的重组整合将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着力解决中央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二是着力解决部分中央企业严重亏损的问题;三是既有纵向重组整合也有横向重组整合;四是重组整合与垄断行业的改革结合进行;五是在中央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企业的资产规模会越来越大。

“国有企业并不缺乏人才,如何激发企业活力才是关键。这就需要广大国企能够获得充分的‘授权’与‘放权’。”缪荣说,十多前年,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加入WTO后内外需蓬勃向好,而如今则是全球经济艰难复苏,结构调整、新经济、新业态等成为了主旋律。因此,对国有企业的考核标准也不应再拘泥于以利润为导向的传统“粗线条”模式,而是应该强调企业自身的灵活性与战略创新。

缪荣进一步指出,与规模体量庞大、行业地位较高的中央企业相比,“主业核定”式的管理对地方国企显然束缚性更强一些,因此改革中急需提高地方国企经营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新业态,发挥职业经理人的创新能力。

改革仍是“定海神针”

那么,国企改革在“施工”时应注意些什么?其对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又将产生哪些影响呢?

在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看来,改革既要明确国企定位,有进有退确定战略布局,还要厘清政企关系,加强监督;既要分类设计运营机制,还要构建国有资产全民共享的受益机制。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则指出,国企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纠正行政性垄断所导致的市场扭曲和资源错配,具体可细化为5个目标,即:治理产能过剩、推动“僵尸企业”退出、释放更多要素资源、释放市场空间、支持创新企业发展。

“我国钢铁产量巨大,但每年却还需要进口不少的优质钢材。为什么呢?归根到底是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不行。事实上,由于过去中国的发展阶段比较低,企业的很多生产环节乃至生产系统都是‘低成本导向’。也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的一大问题就是优质日常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足。”缪荣说,国有企业不仅是供给侧改革的主战场,而且也是中国经济稳增长的中流砥柱,因此国企改革既要坚持用好已有经验,也要注意循序渐进。

与此同时,专家还强调,开拓海外市场时避免国企之间的恶性竞争亦是国企改革的任务之一。

“现在我们很多国与国之间的项目都是依托国企承担的。未来,对于中国竞争力较强的行业,国企之间需要加强协调,避免相互压价;而对于竞争力不强的行业,国家则可以鼓励更多国企赴海外参与竞争,从而促进行业发展。”缪荣提醒。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国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