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新环保部副部长不满一周的黄润秋,在3月21日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公开亮相,并喊话除强化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追求外,还鼓励各类资本进入环保市场,将推行环保标识管理,打造绿色供应链,鼓励环保资源运营管理专业化服务。
原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2013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曾呼吁,我们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这一领域,也愿意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更多的走向世界,向各国开放。环保部不张陈吉宁在2016年1月11日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同样提出,创新环保投融资机制,推动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日前的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计划的供给侧改革部分中提出,大幅放宽电力、……、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在深挖内需潜力部分提出,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依法严格履行合同,充分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
关于鼓励资本进入环保市场,环保部门高层的强音不断,不过喊话归喊话,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似乎并不尽如人意。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近两年人人都能耳熟能详的词汇。2015年既是环保行业政策元年,又是PPP元年。在这一年,国家相关政策频繁落地、各地方政府PPP项目库不断丰富,以及环保企业PPP订单纷至沓来,让二级市场仍对环保PPP充满了期待。
不得不说,作为政策扶持性行业,环保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战役相继打响后,超过20万亿的投资盛宴已经开启,PPP模式成为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最有效的方式受到热捧几乎就是水到渠成。
还是那句话,期待归期待,现实归现实。方兴未艾的环保行业仍旧处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尴尬境地。
作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PP模式受到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由此引发的社会资本“骚动”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落地难、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每每都让满怀憧憬的民资铩羽而归。订单执行与业绩落实都尚未出现普遍且实质的进展,部分投资者因此对其投资逻辑产生怀疑。
据业内分析,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借环保PPP项目“甩包袱”的情况,更多地将一些收益低、难实施的项目抛给社会资本,让它们时常要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政府拿出来的项目主要有三类:纯公益的、市场化的、半市场化半公益的。前两类项目都做不了PPP,只有半市场化半公益的项目才能做PPP。如果把公益性的项目都划归到PPP中来,会造成很多企业不敢去做这类PPP项目。”国内知名水污染治理企业,碧水源常务副总经理、董秘何愿平明确直言。
由低价竞争蔓延而滋生的恶性竞争同样已经成为PPP推广巨大的绊脚石。以垃圾焚烧为代表,中标价格屡创新低。据业内测算,一年多来,尤其是近半年来低价中标项目的报价已不能覆盖项目建设运营成本。
地方政府,低价竞争没有赢家,外加违法成本较低等问题,最终导致的问题显而易见:应收账款延期或不足额支付、政府违约等问题逐渐暴露,部分环保PPP项目落地受阻,风险加大。对于环保企业而言,既有机遇,也遭遇了挑战。
“十三五”环保发展离不开PPP,但是,如何保障环保PPP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资金和制度方面对做了部署,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表达了国家对于盘活社会存量资金,参与水务电力等板块建设,从而拉动基建投资的思路。环保PPP有望在启动资金和偿付模式等方面完善后,于2016年迅速启动,投资逻辑得到证实。
只是,如何消除进入环保市场时的门槛,解决好不容易进来之后的难言之隐,真正将社会资本健康有序地引入并加以利用最终打破环保行业发展的资金瓶颈,路漫漫其修远兮!道路虽艰难,但也没有必要悲观,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们对PPP模式,对政府引资方面的创新与推进,有理由满怀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