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坚守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与定力

2016-02-01 16:23:32 新华社   作者: 刘丽娜  

国际舆论近日关于中国经济的多空之争热度再升,一些悲观与质疑声音引人关注。客观而言,中国经济目前确实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但国际上理性观察者对中国经济的态度是:着眼长远,信心不变。

信心从何而来?关键在于实力。

短期看,中国经济具有抵御金融风险的足够能力。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有人看到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风险点,担心中国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毋庸讳言,中国金融的风险压力确实不少,但更不能忽视的是,中国经济有足够的抗压力。

无论经济硬实力,还是治理软实力,中国经济的体格都足够健壮。体量上,中国经济是全球两个十万亿美元规模大型经济体之一,虽然2015年经济增速放缓至6.9%,但仍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领跑者。由于基数庞大,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量贡献继续居于首位。良好的基础设施与出口海外的基建项目表明,中国有发展建设的出色硬实力。

此外,中国人有勤俭持家的传统,近年来居民储蓄率一直保持在38%以上。2015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超过3.3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国际资本依然看好中国发展,2015年中国仍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金融管理上,有国际金融机构的官员说,中国多年的开放与对外学习,在金融风险控制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俄罗斯经济学家亚历山大·罗谢夫近日说,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北京不会引发任何世界金融危机”。

长期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巨大潜力世所公认。只是,国际上有些人对中国经济的看法,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所言,是“短视的”。

换个角度,一些人眼中的“悲观”因素往往恰好是中国经济的潜力所在。比如,中国化解地区不平衡问题其实就是一种潜力。从西部大开发到“一带一路”倡议,都是对不平衡当中所蕴含发展潜力的释放。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也是增长潜力所在。近年来服务业的增长就是最好说明,去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超过50%。

去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率上升到三分之二,但消费对整个经济的驱动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增长空间依然存在。法国学者法莱蒂观察到,一个有利因素是,中国中产阶层人数持续扩张,城市化进程的继续将会支持内部消费。美国学者李侃如在《“中产”中国:超越经济转型的新兴中国中产阶层》一书中指出,世界要适应和把握中国中产阶层兴起带来的巨大机遇。

看中国经济的治理能力进步,要用发展眼光。

很多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决策者掌控经济的能力是高超的。国际上近年来出现关于中国制度与治理特点的讨论本身已经说明,中国有其独特的制度优势,有应对风险、化险为夷的丰富经验。

多年来,复杂情况层出不穷,但中国经济这艘大船从未触礁搁浅,无论顺风逆风都在稳健前行,这与高效果断的决策机制密切相关。随着改革继续深化,中国的改革红利依然源源不断。简政放权、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提振经济的效果将逐步显现。罗谢夫说,最主要的是,中国找到了新的国家发展思路。

诚然,中国经济并不完美,问题与挑战从未间断,但中国的发展总能够与时偕行。对于批评和质疑,智者会居安思危,将其化为前行的养分。

看待中国经济,需要有信心也需要定力。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所言,中国经济正在“进化”,试图完成一个大转变。她认为,中国通往可持续和高质量增长的转变之路不会一帆风顺,“人们应该对此习以为常”。




责任编辑: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