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大部分时间,欧佩克与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商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拉锯战,油价一挫再挫,跌破40美元/桶关口。欧佩克成员国的外汇储备和经济根基遭受重创,美国页岩油气商资金链日益捉襟见肘,跨国石油公司削减资本支出的消息不绝于耳,美国的钻井数也快速减少了过半,美国原油产量已出现下降拐点。
多数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美国原油出口难成气候,鉴于长途跋涉的距离和略显奢侈的“气质”,在全球过剩的资源博弈中能否夺得真正稳定的市场份额尚需时间。
从宏观角度来看,美国仍是全球头号原油进口国,原油供应存在缺口。不过,对谋求发展空间的美国本土生产商来说,美国原油出口解禁具有时代意义,使他们在未来得以“集腋成裘”,并动用价格杠杆在国际原油市场上形成势力。
伊朗方面,跨国石油公司试图介入伊朗回归的“顶层设计”,争取更多的经营权和权益,为未来“淘金”做好铺垫。壳牌、嘉能可(Glencore)等石油公司代表团都已奔赴德黑兰“搭讪”。美国能源署曾预计至2016年底,在这股“淘金”浪潮之下,伊朗将新增原油产量60万桶/天(3000万吨/年),产量最快可能在2016年下半年加速释放。
总的来看,尽管2016年伊朗加入战团,沙特岿然不动,美国页岩油气生产商顽强生存,但随着全球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缩减2016年资本性支出规模,2016年全球牌桌上的火药味也将会有所减轻。国际油价有望重新找到支点,洗尽铅华后回到50美元至70美元的本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