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京津冀地区雾霾袭扰频仍,应急警报多次拉响,成为政府和公众的“心肺之患”。探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除了特殊的气象条件外,人为的污染排放是重要因素。特别是“供暖季”变成“雾霾季”,让煤炭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燃煤会带来排放,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呼吸之痛”迫在眉睫,煤炭又不得不用,“燃煤之痛”如何解?
燃煤“贡献”几何?
环保部分析,重污染期间,化石燃料或生物质燃烧排放的一次颗粒物增加明显,原煤散烧对近地面污染贡献最高,低矮面源污染对PM2.5浓度贡献最大。
记者了解到,除北京、天津外,华北地区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近9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常务副省长杨崇勇此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直言,河北治霾的症结正是产业结构重型化、能源结构不合理。在河北农村,每年耗煤量约4000万吨,一些农户使用高硫、高挥发的劣质煤,导致冬季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
“少用煤”是大势所趋
我国能源结构过度依赖煤炭,从这组数据可见一斑:2014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出现15年来首次下降,但总量仍近40亿吨;《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全球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降至30%,而当年我国煤炭消费占比却高达66%。
“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还停留在将近100年前世界能源结构的水平上。”社科院研究生院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说。
我国已经明确,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到2030年达到20%左右。同时,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到2020年,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2%以内。
近日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也释放出“控煤”的信号: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进重点地区煤炭减量替代。严格控制煤炭新增产能,原则上从2016年起3年内暂停新建煤矿项目审批。
但是,能源结构的调整绝非朝夕之功。我国煤炭资源总量占一次能源资源总量超过90%,富煤、贫油、少气的特点明显。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既有经济性的考量,也有保障能源安全的需求。同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短期难堪大任,发展壮大和清洁替代尚需时日。
“用好煤”是现实之举
既然现阶段煤炭仍然不得不用,那么,如何“用好煤”自然成为关键。一方面,“用好煤”是指要用“好”的煤。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商品煤的质量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近日表示,要严格限制高硫、高灰劣质煤生产使用。对尚未开发的高硫、高灰煤,要暂停煤矿项目核准,已投产的要减少产量,立足就近销售,不得长距离运输。另一方面,“用好煤”是强调“好好用煤”,真正做到清洁高效。
“我国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7亿吨的散烧煤,散烧煤关系供暖、供热,关系民生,其最佳的替代就是电能。”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专家左前明说,发达国家将80%以上的煤炭转换为电力,而我国只有50%,要进一步提高电能的消费比例和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
专家认为,要有效推广洁净型煤的应用,一方面,生产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补贴机制,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