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与贸易联系正在日益加强。今年,北京已超越华盛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十三五”规划草案提出“一带一路”将鼓励中国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与中东国家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但这也同时意味着将会面临当地更多的地缘政治纷争与不稳定。这引出了一个问题:随着中国在该区域扩大经济影响,是否也会深化战略存在?
过去十年,中国在中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角色。中国-中东贸易总量从2004年的255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2400亿美元,增长了近十倍,中国现在已经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石油消费者。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平均每天从该地区进口石油370万桶,美国同期数据为147万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考虑到中国持续的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即使以一种相对较低的增长率,中国对中东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依赖。考虑到中国仍将是最重要的增长市场,各石油开采国正在相互竞争市场份额:沙特阿拉伯正在寻求保持对华石油出口头号供应者地位,伊拉克对华石油出口持续攀升,伊朗正在酝酿于2016年重返石油出口市场。北京多元化进口来源的努力已经使得来自中东的石油进口份额在50%上下徘徊,但这仍然意味着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份额来自一个充满动荡的地区。
相比中国,美国对该区域的能源依赖正在减弱。得益于页岩气革命,美国内产量正在大幅增长,以至于国际能源署预测美国2020年页岩气产量将会达到每天57万桶,带动美国石油产量达到每日100万桶。结合奥巴马政府的“再平衡”政策,新的贸易和政治联系将会使亚洲尤其是中国与中东结合地更为紧密。
意识到这种转变,中东领导人正在寻求强化与中国的关系。过去两年,来自波斯湾的国家元首们争相访问中国:2013年9月,巴林国王哈马德首次进行了两国建交25年来的第一次国事访问,此前曾有沙特阿拉伯王子于2014年3月去北京进行正式访问、2014年5月伊朗总统鲁哈尼访华、科威特总理十里来首次访华等。
中国正在寻求更稳固的能源贸易关系,旨在平衡贸易赤字及为中国企业在中东创造新的投资机会。中方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希望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将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非金融投资从现在的100亿美元提升到600亿美元,这将通过在包括核能、太空技术及新能源领域的扩大合作来实现。这些承诺是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及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的一部分,这个现代版的丝绸之路在中东地区有两个关键节点:陆上丝绸之路要穿越伊拉克及叙利亚,海上丝绸之路将会穿过亚丁湾及红海。中国的这些经济带愿景涉及提升贸易水平,主要通过对基础设施如港口、道路、高铁网进行投资来实现。目前,中国企业正在埃及进行港口及物流网络建设。这个项目受到开罗方面的欢迎,因为开罗方面试图深化其与中国的联系,并且能从中国的金融扶持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获益。
中国在中东的商业利益或将拓展到更多的国家,从而使其更多地卷入到当地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中。中国与沙特、伊拉克及伊朗的能源纽带,加之其它产油国为争取中国市场份额所进行的竞争交织在一起,将导致中国更深入地介入这一地区。但即使北京正在加强与阿拉伯国家联盟与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的政治对话,中国介入这一被视作“大国坟墓”的地区仍将受到限制。
对中国政府来说,首要的任务是管理好其雄心勃勃的经济再平衡议程并且驾驭中国经济应对结构性调整。北京与中东打交道时主要关心的是石油供给安全,北京已经通过扩大储备及多样化进口来源对冲潜在的风险。对于中国,深度介入中东地区事务的成本仍然是高昂的:这不仅可能会违背中国“不干涉”的外交方针,而且会导致对国内穆斯林民众的管理更加复杂。同时,考虑到中国在中东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在政治事务(例如巴以和谈、伊核问题)中多元化的利益取向,中国深度介入相关政治进程将带来一些风险。
华盛顿在中东地区的存在符合中国的利益:该地区持续的动荡迫使华盛顿无法集中精力在亚太地区施展力量。在可预见的将来,即使美国从中东地区抽身,中国仍将在缺乏政治参与的情况下维持与中东地区的经济联系。总之,中国政治介入中东事务的代价将大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