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核电安全的高度关注。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正是科技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坚持安全第一的要求,也是推进我国核电厂安全与可靠性方面的科技创新与工程化技术开发,保证我国核电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科技部于2011年1月批复的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核电行业首个、也是迄今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核电领域的环境安全评价、材料分析测试、装备运行在役检测、核电站寿命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研究与服务。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国家大型央企——中国广核集团(以下简称中广核)下属苏州热工研究院组建。定位为中广核核电运营技术平台的苏州热工研究院(以下简称苏州院)已有近四十年的建院(所)历史,以持续提升核电站安全性、可靠性为目标,以设备管理为核心,以提升核电厂的WANO(世界核运营者协会)业绩指标为指引,按照中广核“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战略,采用在线和离线方式,为运营核电厂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也面向核电行业提供技术支持服务。
守护核电安全让天更蓝水更清
确保核安全,不仅是核能行业对行业,也是对国家、民族,甚至是人类的郑重承诺。作为我国核电行业首个、也是迄今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科技部于2011年1月批复建设。从批复时间点上,侧面反映了我国对核电安全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战略前瞻,从顶层设计着手持续保证我国核电安全运行。
多年来,我国核电安全运行业绩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中广核的大亚湾核电基地更是长期保持50%以上的运营指标进入世界前1/10的优秀水平。作为中广核核电运营领域的唯一技术平台和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对象,苏州院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积累,一直致力于我国核电运营技术服务、提供核电机组的安全分析、十年定期安全评审、核岛在役检查、性能试验、状态检测与评价、重大技术改造、设备变更等全过程、全方位的运营技术支撑和支持。苏州院不仅承担着中广核核电“大技术部”的技术管理职责,还持续服务于其他核电集团,守护我国核电安全。因此,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样被寄予了厚望,以确保我国核电运营业绩持续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守护这方天蓝水清。
资本热捧,我国核电安全运行业绩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发展核电,公众最为关心的就是安全问题。2014年,中广核的核电安全运行业绩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亚湾核电基地六台成熟机组57%的WANO(世界核运营者协会)指标进入世界前1/10的优秀水平,近几年新投产的5台新机组53%的WANO指标进入世界前1/4的先进水平。全球64台同类型机组连续安全运行天数的第一名长时间位于大亚湾核电基地。同时,中广核在建的核电工程安全质量进度总体良好。在建核电机组20万工时安全事故率为0.014,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五大在建核电基地的国际安全标杆评级持续向好,红沿河、阳江、防城港达到7级,迈入先进值行列,宁德、台山达到6级,保持良好。
2014年中广核旗下的核电板块中广核电力在香港上市,在超额配售后募集资金高达约282亿港元,是2010年10月以来至发行上市当日的“集资王”,得到全球顶级的主权基金及长线基金不限价认购。近14万名香港公众超额认购达到286.3倍,冻结资金超过3500亿港元,是2010年以来港股的“冻资王”。资本市场看好中广核电力的股票,非常重要的一大原因就是对中广核电力安全运行体系、水平和纪录的充分认可和信心,同样也从另一面,反映出对苏州院运行技术服务水平的高度认可。
创新引领,核电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核电技术的基础上,中广核通过再创新,按照国际最新安全标准,基于成熟堆型实施改进形成了自主品牌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ACPR1000,该技术具备三代核电主要安全技术特征,满足中国最新核安全要求,目前已在阳江5、6号机组和红沿河5、6号机组上使用。同时,中广核与中核集团共同研发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使我国核电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设计创新上,华龙一号提出“能动和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贯彻了纵深防御的设计原则,其安全和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三代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并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
此外,中广核在应急电源、应急水源、严重事故缓解等方面也不断改进,形成了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DCS)、非能动应急高位冷却水源系统等一批对提升核安全有积极意义的重大创新成果。2012年底,中广核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发了首套核安全级DCS——“和睦系统”。该系统的研制成功,让中广核成为全球第5家、中国首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作为核电站最关键的“中枢神经”,和睦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对核反应堆进行保护和控制,实时监控核电站运行过程中的各个参数,自动判断运行状态,一旦出现异常,该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安全停堆,避免对外部环境造成影响,对于保证核电站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4年12月,中广核承担的核电站非能动应急高位冷却水源系统在大亚湾核电基地通过国家能源局验收。据介绍,中广核研发的该非能动应急高位冷却水源系统中的水箱储水量达5200立方米,可在极端自然灾害引起的事故工况下,满足堆芯、乏燃料水池超过3天的非能动补水需求。该系统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核电站安全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文化入魂,核电人永远坚守的核安全底线
核电发展过程中,没有安全,就没有核电的一切,核安全是核电人永远坚守的底线。安全确实已经成为中广核人共同默认的假设,成为中广核文化的魂,并影响着大家日常的行为。比如,在开会之前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安全规定和安全提示,告诉大家一旦发生火灾等突发事故,逃生通道在哪里。又比如,不论是乘坐中广核的大巴还是小轿车,每个人都必须系上安全带司机才会发车,即使是小车后排的乘客也一样。
1995年2月4日,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完成首次换料大修、进行反应堆控制棒落棒试验时,工作人员发现,在53组控制棒中有7组落棒时间与验收标准存在偏差,介于2.287秒至3.17秒之间,超过2.15秒的验收标准。当时法国专家评估后认为,这一试验结果未超出安全裕度,从安全角度是可以接受。但大亚湾核电站管理层明确表示,原因不明,坚决不能让电站带着缺陷投入运行。为了查清原因,刚刚商运一年的大亚湾核电站付出了机组停运5个月的代价,停运一天的直接经济损失就接近1000万元人民币。
安全在中广核是最高的准则,任何时候,都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中广核人心中的核安全文化内涵丰富:首先,核安全是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核电从设计、设备制造到施工、统建、安装、调试,再到运营,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其次,核安全离不开系统的、严格的安全管理。要在各核电站实施纵深核安全管理体系、全员核安全文化、独立的安全监督体系、经验反馈体系、核应急响应及处置体系等,通过推进安全标准化和安全标杆建设、安全质量标杆班组建设、领导干部以身示范等方法强化安全管理。第三,核安全离不开安全文化的建设与培育。核安全文化是潜移默化的,要通过持续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让安全成为大家自觉的行动和心中默认的假设,任何时候都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
安全守护,战略层面推动核电规模化发展
根据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公开承诺,203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0%左右,这意味着届时非化石能源的供应量要达到12亿吨标煤左右,而核电装机规模则需要达到1.5亿至2亿千瓦,才能填补风电、水电、太阳能发电、生物等非石化能源发电缺口。
截至2014年底,我国大陆在运核电机组22台,总装机容量2029万千瓦,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仅2.4%,若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则应从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明确核电在我国能源电力供应中的支柱地位,实现核电在我国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我国核电已经具备规模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经过近30年不间断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创新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具备了规模化发展核电的技术能力。同时,我国已形成较强的产业链配套能力,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产能已达10~12台套/年,工程建设能力可以满足30~50台机组同时建设。此外,人才培养和储备体系不断完善,近10年来各核电企业持续培养了大批人才,很好地满足了我国核电研发设计、工程建设及生产运营的需要。核燃料供应保障充分,近10年来几家主要核电企业在海外铀资源开发方面持续取得突破进展,完全能够满足后续核电规模发展的需要。
我国核电行业首个、也是迄今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作为我国核电行业首个、也是迄今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瞄准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技术国际前沿,以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技术的核心——核安全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应急、关键设备可靠性保障、可靠性检测和维修优化、核电厂寿命评价与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我国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工程应用。
工程研究中心以国家核电产业政策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为目标,通过行业资源整合、专业人才凝聚、先进技术聚集,对与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息息相关的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展开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对提升核电行业安全及可靠性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带动核电设备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核电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三年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核电厂安全及可靠性工程技术领域一流的研究开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信息与技术交流平台以及人才培养输出基地,为我国核电行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