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薄膜发电离产业化不远了

2015-09-22 09:48:49 中电新闻网   作者: 张磊 王俊 赵坤  

在中国,提起薄膜发电,很难绕开汉能。自其在资本市场遭遇麻烦后,这一技术路线也受到波及,争议的声音明显多了起来。

然而,就在风波未息之际,汉能却突然多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非能源央企中建材集团,拟投百亿巨资上马薄膜电池项目,年产能高达200万千瓦。

重量级玩家的强势闯入,代表着什么,会掀起什么风暴,都值得玩味资本大鳄来了中建材进军薄膜发电

新华网披露,8月初,安徽省蚌埠市政府与凯盛科技集团铜铟镓硒薄膜电池项目签约仪式在合肥举行,安徽省委书记王学军与中建材董事长宋志平共同出席。

凯盛是中建材在2014年底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专注于新能源开发。根据协议,凯盛将在蚌埠投资100亿元,打造全国最大的铜铟镓硒薄膜电池生产基地,产能达150万千瓦。其中一期项目产能30万千瓦,计划于9月底前开工,明年底前投产。

记者多方求证发现,中建材“押宝”薄膜发电,动作还不止于此。2月份,凯盛签约投资额逾60亿元的50万千瓦铜铟镓硒薄膜电池项目落户江阴。与蚌埠项目加起来算,二者年产能已达200万千瓦。

毫无疑问,资本大鳄进军薄膜发电,影响注定深远。

宋志平在致辞中称,中建材的蚌埠项目,全球一流,将对改变中国光伏产业结构和发展进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虽不无“王婆卖瓜”之嫌,却也算是点中要害。

在光伏行业内,“晶硅发电PK薄膜发电”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从市场份额来看,晶硅电池以逾90%的占比,在这场较量中占据绝对上风。但从长远看,薄膜发电异军突起的日子,或许即将到来。

因为,看好这一技术路线的企业,可不仅仅是汉能和中建材。

上海正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吴庆蔚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发碲化镉薄膜电池。记者致电广西地凯光伏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称该公司也在研发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并建成一条试验性质的生产线。甚至,央企神华集团旗下的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也在探索提高薄膜电池转换效率的相关技术,且已产生重要成果。

应用领域广泛薄膜发电受学界认可

选晶硅还是选薄膜,企业界虽存争议,学术界却表现得相当平淡。接受记者采访的学者均认为,倒向任何一方都有失偏颇,上马项目时应因地制宜考虑二者优劣。

晶硅发电可分为单晶硅发电和多晶硅发电。据了解,国内主流单晶硅电池转化率为19%~21%,多晶硅为17.

5%~18.5%。污染问题是晶硅技术最大的软肋,硅在提纯阶段耗能较高,且产生较大污染。

薄膜发电的主要技术路径有铜铟镓硒、非晶硅和碲化镉,电池弱光性好、热敏感度低。国内主流薄膜电池的转化率为15%~18%,低于晶硅电池,这是其受诟病及市场份额小的主要原因。

但是,近几年薄膜发电技术研发进展迅速,转化率逐步提升,与晶硅的差距越来越小。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常务副院长庄大明告诉记者,中科院深圳研究院采用共蒸法已研制出转化率达18.7%的铜铟镓硒薄膜电池。汉能则称,通过技术并购,其铜铟镓硒薄膜电池转化率已达21%,其砷化镓薄膜电池实验室转化率更是高达30.8%,“创世界纪录”。

与晶硅发电相比,薄膜发电应用领域更加广泛,也被学术界所看重。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尹忠东认为,薄膜电池柔软易折、轻便易携,在建筑一体化领域有着显著的应用优势,“更具有竞争力,赢利趋势更明显”。

的确,表面积加起来惊人的楼宇、厂房、农业大棚等建筑设施,贴上柔软的薄膜电池后,立刻能变身为发电站。而车辆、背包、衣物、帐篷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贴上电池也能变成可移动电源,可谓是将环保进行到底。

南开大学教授孙云表示,目前晶硅电池转化率的提升达到了某种极限,薄膜电池的提升空间还非常大;从技术成熟度和生产成本上看,铜铟镓硒薄膜发电产业化的未来已经十分明朗。

“综合考虑性能、成本、技术、环保、原料供应和资源的稀缺性等因素,铜铟镓硒薄膜发电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前景光明。我国掌握的相关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是到了产业化发展的时候了,这个大家要有自信。”庄大明与孙云持相同看法。

抢占制高点国内亟需政策扶持

应当引起重视的是,虽然薄膜发电的前景被不少企业和学术界看好,但是目前其国内市场份额还不到10%,话语权很有限。

前不久,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公布了第一批光伏组件“领跑者”认证申请企业清单,其中入选的薄膜电池企业仅汉能一家,其余22家均为晶硅电池企业,对比悬殊。

薄膜发电在国外,境遇又如何呢?可以说,与在中国的地位大不相同。

据了解,欧盟最近发起了铜铟镓硒薄膜电池“Sharc25计划”,由德国太阳能氢能研究中心牵头,集科研机构、大学及产业界之合力,以转化率25%为目标,要实现“对抗来自亚洲晶硅产业的威胁”。

该中心宣称,其铜铟镓硒薄膜电池实验室转化率已经达到21.7%,居全球之首。

欧洲产业界提出,未来5年内,其铜铟镓硒薄膜电池转化率将从16%起步,每年提升0.8~1个百分点,到2020年要达到20%。

美国的FirstSolar公司、日本的SolarFrontier公司,既是全球排名第一、第二的薄膜发电组件生产商,也是本国最大的光伏制造商。FirstSolar今年在碲化镉薄膜电池实验室转化率方面刷新世界纪录,从2014年的21%,提高至当前的21.5%。未来数年,FirstSolar的薄膜电池产业转化率目标是18.6%;SolarFrontier的薄膜电池产业转化率目标是20.9%。

欧美日光伏行业研发和投入的重心向薄膜发电倾斜的趋势,给国内也提了个醒。事实上,国家光伏“领跑者”计划规定,多晶硅电池和单晶硅电池的转化率要达到16.5%和17%以上,才可称为“领跑者”,而硅基、铜铟镓硒、碲化镉及其他薄膜电池的转化率只需达到12%、13%、13%和12%以上即可。这意味着,国家对薄膜发电是持鼓励态度的。

但是,仅仅靠这一项政策,中国想要在薄膜发电领域抢占全球制高点,肯定是不可能的。与欧美相比,中国在融资环境、税收优惠、专项资金等方面,对薄膜发电的扶持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此,薄膜发电距离产业化的日子才会越来越近。

“任何行业的产业化都有一个过程,需要给予这个行业时间、信心和支持。”庄大明告诉记者。




责任编辑: 李颖

标签:薄膜发电,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