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来,发展分布式能源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已经出现交叉融合。在新电改方案中,提出要重视发展分布式能源,这是需求侧参加能源生产、实现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一个关键节点。
“绿能宝为清洁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为传统的能源行业带来了互联网思维,更为电力使用者带来节电与清洁能源利用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这是SPI绿能宝App安装页面,用户给出的评价。而绿能宝董事长彭小峰更是在近日闭幕的2015年(第十一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论坛上,获得中国分布式能源杰出贡献人物奖。
绿能宝搭建了一个人人参加光伏环保事业的平台。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认为,不论企业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节能服务平台,其根本是使用电方自发参与绿色电力建设,加强需求侧管理。“节能服务企业将在未来电力改革和分布式能源发展中担当重任并发挥作用。”
目前看来,发展分布式能源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已经出现交叉融合。“在新电改方案中,提出要重视发展分布式能源,这是需求侧参加能源生产、实现能源生产消费革命的一个关键节点。”韩晓平说。
互联网助力需求侧管理
新电改方案中的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初衷是要帮助政府和企业在电量节约上做文章,“当初提出DSM的主因是全国性缺电,希望通过DSM来降低对电力、电量以及最高负荷的需求,从而最低限度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秩序。”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任薛静说。
本着这样的目的,结合当初可调控的手段和途径,DSM的责任主体只能落在电力公司身上。“但电力公司毕竟不是用电侧,它是电力供应侧,从经济效益来说,动力不足,只能本着提高社会效益的角度去承担社会责任。”薛静说。
她认为,政策设计之初确实没有把电力用户主动参与DSM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电力用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并没有经济杠杆调节概念。
而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拓展,用互联网思维考虑需求侧问题,需求侧管理正变得越来越精细和可控。“互联网企业完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基因,数亿的存量用户,以及通过各种终端同用户互动的能力,是能源电力企业难以望其项背的。”信达证券公司能源互联网首席研究员曹寅说。
据曹寅介绍,依靠互联网信息入口,互联网企业在能源互联网时代有能力采集全方位的生产生活大数据,例如通过智能家居就可以获知细化到具体用电器的用户家庭能耗曲线,并根据相关性作出未来不同时点的能耗预测。
而依靠互联网服务出口,互联网企业可以有效地将能源互联网产生的能源大数据在互联网大生态圈中服务化和产品化,最终商品化。
“Nest智能恒温器就是一款空调温度智能调节设备,它知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达到主人平时设定的温度,然后自动调整设置方案,达到最佳节能效果。”曹寅举例说,“基于个体用户的节能降耗管理,无疑都是分布式的。”
能效管理不可少
改革的目的,不是通过更低的电价让更多的高耗能企业泛滥,而是要推动整个中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降低能耗。
据了解,中国人均GDP能耗是日本的4倍,是美国的2.44倍。“在未来10年中,中国可以在总能耗不增加的前提下,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使经济总量至少翻一番。”曹寅认为,利用好能源存量的方法,就是更多的用户对能源系统进行综合的需求侧管理,并开展能效服务。
韩晓平表示,售电企业必须进行电力需求侧管理,而电力需求侧管理将逐步兼顾节能服务,局面打开后用户能源托管和能效托管将成为新的盈利模式,这时发展分布式能源在能效托管中的技术优势就将体现出来。
“相比其他能源利用方式,分布式天然气发电时产生的余热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综合效率高;送电距离短,线损消耗少;同时可以对电力和天然气进行双重调峰等,其能效提高将促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并通过‘互联网+’完善竞争服务。”韩晓平举例说。
“中国将来一定会有大量的分布式电源并网,其中包括分布式光伏或者小型储能电站等。小型电源会通过互联网聚合起来替代大电源,充分发挥分散性、智能性的优势。”曹寅说。
“我们正从能源的卖方市场转到能源的买方市场。”曹寅指出,“相关的管理模式也要从计划经济式的调度模式变成由市场主导、消费者全面参与的管理调度模式,这是分布式能源发展的未来方向。”
如何实现从管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成离散式、分布式的管理模式?“这需要三类企业的合作——以华电为代表的能源企业、以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和以华为为代表的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联合——打造一条‘互联网+智慧能源’的商业模式。”曹寅认为,下一个万亿级别的企业一定会出现在能源领域,“能源是一个足够大的产业”。
多种能源综合优化配置
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快速发展建设,电力需求侧管理也会相应迅速发展,但是薛静认为,实施需求侧管理的主力不仅仅是分布式能源,更是多种能源综合优化配置,亦是微电网与大电网的综合优化。
薛静曾经调研过的一家节能服务企业,经过10年的需求侧管理,节约的电量相当于每年提供6万千瓦的火电机组。“对于已经签订了长期用电协约的企业来说,如果发现高峰用电空间或者电量有余,还可以把余量空间或电量出让给更需要的用户,这样企业就不止有节能的效益,还有节能量、负荷空间交易的效益,这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人类已经逐渐从集中、高载能用电转变为越来越依赖分布式用电,能源的获取更加清洁和便捷,但是可再生能源也存在不均衡性与波动性,这就需要用微电网来补充。通过节能,用户侧需求降低,平抑波动,促使能源供给进一步平衡。”曹寅说。
具体到需求侧管理的细节,薛静给出了建议:“电力供应侧在建设之前首先要考察当地用户特性,电力供应是否可间断、峰谷差的大小、无功功率与有功功率的差距,依据影响因素购置相应的分布式能源。”
多种能源的综合考虑则要求根据需求侧特点来布局能源分布。薛静表示:“需求侧用电如果能够间断、转移、高峰期挪用,将给社会提供很大的能源空间。但随着社会发展,需求侧本身又成为发电方,电力供应者与消费、使用方为同一用户,技术、机制、电力平衡等问题需要衔接。”
同时,煤电利用的需求侧管理同样需要优化配置。“随着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煤电或许将从电力支撑的角度转变为调峰角度,以煤炭为主的火力发电企业要提早谋划,找到调峰发电的利润来源。”薛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