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核恐怖主义与核恐怖主义思想

2010-04-15 12:22:18 东方早报(上海)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13日在华盛顿核峰会上就中国在核安全问题上的立场表态。

首届核峰会公报要点

核恐怖主义是对国际安全最具挑战性的威胁之一,强有力的核安全措施是防止恐怖分子、犯罪分子及其他非授权行为者获取核材料的最有效途径。公报呼吁与会各国及国际或地区性组织为增进核安全共同努力,力争在4年内确保所有易流失核材料安全。

各国对维护各自控制的所有核材料及核设施的有效安全以及对防止非国家行为者获取恶意使用此类材料所需的信息或技术负有根本责任。

与会各国重申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国际核安全框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努力确保该机构继续拥有所需的适当机制、资源和专业知识,在其授权范围内开展活动;支持将经修订的《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和《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等国际核安全文书的目标作为全球核安全体系的实质要素;确认联合国的作用和贡献。

各国对高浓缩铀和分离钚需要采取特别防范措施,在技术和经济可行的情况下,鼓励将使用高浓缩铀的反应堆转化为使用低浓缩铀,并最大限度减少使用高浓缩铀。

呼吁各国就有效防止和应对核非法贩运事件开展合作,根据各国法律和程序,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在核探测、分析鉴定、执法和新技术开发等相关领域分享信息和专业知识。

沈丁立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核安全峰会前我接到一家名报的采访电话,请我谈谈在核峰会上中美俄各有什么牌好打。我的答复是:核安全旨在防范核恐怖,各国应团结一致,不该相互打牌。要打就一起打核恐怖主义,各国协力合作,而不寻求在国家行为体之间要多赢少赢。

此答复的后果可想而知,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各浪费自己的时间——我的这段话上不了报。尽管我当时就感觉这种思想不合那个记者胃口,但还是要说出来。

核安全问题是人类自寻烦恼,但又不可避免。核物质作为客观存在,总会被地球上具有高度智慧的生物发现。在地球形成60多亿年后,在人类出现在地球几百万年后,在我们现在使用的纪元进入了19世纪,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核与核子,发现了某些重元素的核可自发裂变,从而开启了核科学时代。人类不仅利用天然铀的裂变,还人为制取了具类似性质的一些超铀元素。

裂变产生的原子能是民用核发电的来源,也是核武器毁灭力的来源。当年美国发展核武器,旨在与纳粹德国的核武计划抢时间,具正当性。但美国将这种大规模毁灭性武器首先对人类使用,就给后世留下无尽争议。当美国再用核武威吓其他国家,其结果就是中苏如法炮制获得核武。在一定程度上,朝鲜发展核武同来自外部的威胁不无关系。

无论是核武器,还是核发电,都需裂变核材料以及核设施。随着核科技的发达,更多的低放射性核材料进入民用,在医用、食品等各种领域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密切关系。当核武器根本地改变了国际政治形态,当民用核能越来越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的象征并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的时候(如法国的核能已占全国能源使用的八成),人类已很难同核绝缘。

即使实现无核武器世界,民用核能恐一时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对那些希望拥有核武能力但又不想通过核试亮明身份的国家,它们更需在和平利用核能的幌子下保护自己的选择。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就是这么走来,伊拉克和利比亚走了一阵没走通,但还会有其他国家继续探索这样的道路。

显然,只要有美国2003年对伊拉克动武而迄今不愿认错道歉赔偿并起诉战争发动者,世界上就有一些国家难感安全,即便美国的一些盟国也不会例外,其他有核武器国家更不会自废武功。只要美国还在炫耀其核力量何等威武,就有其他国家心有不甘,让它们永远放弃核武器甚至民用核能选择,似乎不太可能。

绕了一圈,是说核在我们的生活中将长期存在。那么,对社会不满的人士,对某些特定国家有意见的人员,想弄点核显摆一下,也就不免有可能。但核爆炸威力忒大,要是不怀好意侵占或自制核材料,将可能对人类造成空前灾难。

在此意义上,核安全峰会试图通过对核材料、核设施的严格监管,杜绝核恐怖主义成功的途径,这当然顺应了人类多数成员的要求与利益。本次峰会上各国领袖从五湖四海走到一起,摒弃国家间分歧,表明人类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能够共塑新安全观。美俄能将来自核裁军的钚材料扔进反应堆发电,乌克兰能将反应堆使用的高浓缩铀改为低浓缩铀,中美共建地区核安全示范中心,这一些都旨在减少武器级裂变材料被恐怖分子获取的可能。


核恐怖主义是所有恐怖主义中最有危害的一种,但它毕竟仍是恐怖主义。核安全采取的是能力防范的办法,试图阻绝恐怖主义者获取敏感核能力以谋害世界,但核安全没有也不可能阻绝一些人愿意以核恐怖主义思想来考虑问题,没有杜绝国际霸权与人类不平等,因此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要治本,要么人类从此不再使用与核相关之物,要么世间太平,刀枪入库。显然这两个都不太容易做到。即使是最害怕核恐怖主义的美国,也既不会放弃核能,更难放弃核武器。当伊拉克战争的硝烟还未退尽,别的国家更不可能放弃拥核。如此这般,核将常伴我们,而我们也将常被核恐怖所缠绕。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恐怖主义 主义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