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怎样兼顾

2015-07-09 08:12:14 光明日报   作者: 张蕾  

作为新环保法实施后第一批被约谈的城市,重压之下,山东省临沂市对数十家企业采取严厉的停产治理措施。这一铁腕治污举措,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临沂刮起“环保风暴”

2014年,临沂市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向57家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书。但是,截至2015年2月,57家企业均未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务。2015年1月26日至29日,环境保护部华东环保督查中心对临沂市部分大气污染排放企业进行暗查,发现13家企业存在偷排、漏排等环境违法行为,其中9家是治理行动中被要求当年年底完成治理的企业。2月25日,华东环保督查中心公开约谈临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

约谈打响了临沂这场攻坚战的第一枪,一场酝酿已久的环保风暴随之而起。

临沂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对华东环保督查中心检查发现的13家环境违法企业严格处罚并实施停产整治,共立案28起,处罚总额244万元,对7家企业9名责任人采取行政拘留;对全市57家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治理或治理后仍不能达标排放的重点企业实施停产整治。

被卷进环保风暴的,不仅有违法企业,还有履职不严的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相关责任人。临沂市先后对11名县区、乡镇政府责任人和16名环保部门责任人进行了行政问责。

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不可取

作为一个山区城市,临沂市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经济总量位列山东省前五位,但这种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很大,环境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

一方面,高耗能、高排放企业仍大量存在,仅城区外环线就有1000多家。作为临沂市的工业重地,罗庄区集聚了67家建陶企业、7家钢铁企业、5家焦化企业。另一方面,道路、建筑施工数量多、管理粗放。仅城区内就有施工工地318个,导致扬尘污染严重。此外,机动车尾气污染也较突出。临沂城区机动车5年来数量增长近3倍,加上西部物流城外来运输车辆多,对空气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2013年以来,临沂雾霾天数增加,程度加重,蓝天白云难得一见。

“过去二三十年是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及时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尽快形成国际竞争优势,国家在壮大中央层面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大力鼓励地方发展工业产能,造成了特有的地区经济竞争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顺势生长。”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认为,这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首先应归咎于当地政府和企业环保法律意识淡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但也是特定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结果。“临沂这样的边缘地区,没有地理区位优势,缺乏技术能力和高端人才,资本积累少,没有能力搞‘高大上’的清洁产业,只能‘有奶就是娘’,以落后的生产方式搞发展。”

以环保倒逼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这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虽然事出有因,但后果严重,无法长期采用,临沂目前处在转型的时点。正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峰海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部署大会上强调的那样:“靠违法排污、牺牲生态环境牟取利益已经行不通了。要么转,要么改,没有选择余地。”

往哪个方向转?有人说,既然过去靠牺牲环境搞发展,现在就应该停下发展保环境——显然,这种观点难以被大多数人接受,否则就不会发生“临沂之争”了。

“经济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其重要性无须多述。因此,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应是环境与经济双赢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即绿色转型。”夏光强调。

作为13家停产企业中首家恢复试生产的企业,临沂盛阳集团真正感受到了环保倒逼的压力。“临沂这次治理大气污染动了真格,我们企业感受最深。我们已经将铁合金、焦化、建材等传统产业链砍掉了一半,取而代之的是新上不锈钢项目。传统的模式已经生产了十几年,即便没有环保压力,也干不下去了。”看着崭新的生产车间,董事长徐明华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夏光认为,“临沂之争”表明当前环保工作面临两大命题: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环境需要(清洁空气和水等);二是以有限的环境承载能力支撑更大更高的经济发展。“要同时回答好这两个命题,而不是单纯强调环保或经济的需要,这才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义。”




责任编辑: 曹吉生

标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