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背景下,一些资源省份对拉动力巨大的煤化工项目的投资正在悄然加速。日前,山西省表示,今年将力推煤制天然气、油化电热一体化、甲醇、煤焦油深加工等48个煤化工项目,总投资530亿元。近日,山东省公布的《山东省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到2017年,建成鲁南、枣庄、菏泽、济宁、聊城、鲁北、鲁中等7个省级产业基地,其中鲁南争取建成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再建成潍坊、淄博、临沂等3个省级产业示范基地,聊城力争建成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龙口力争建成国家级页岩油生产加工示范基地。与此同时,连续获批的煤化工项目,似乎也在传递鼓励煤化工发展的信号。
3月16日,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批复;4月1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庆华内蒙古中科煤基清洁能源多联产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微观环境与宏观政策共同作用下,在2009年被踩了刹车的煤化工行业,有过度发热苗头。毫无疑问,在当前形势下,煤化工项目投资额大、带动性强、拉动力大的特性,对于亟需摆脱困境的诸多省份,尤其是资源省份而言,无疑是稳增长、转型发展的一个好选择。但笔者认为,虽然发展煤化工意义重大,但是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条件,不注重能源转换效率,盲目发展煤化工的做法并不可取。为了促进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避免对资源和环境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煤化工产业布局,严格审批把关。
首先,要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水资源容量情况。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逆向分布的矛盾突出。按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划界,北部地区煤炭资源占全国的90%,但水资源仅占21.4%。其中,晋陕蒙等省区煤炭资源占有量67%,而水资源仅占3.85%。以上省区人均水资源量更是普遍低于全国2310.4立方米的平均水平,除去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已有的工业用水之外,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已然不多。然而,近几年来,上述省区都将重化工作为拉动GDP增速的引擎,规划了众多包括煤化工产业在内的重化工基地。而煤化工项目又恰恰均是耗水量特别巨大(以煤制油、煤制气为例:每生产一吨成品油,直接液化耗水5-6吨,间接液化耗水8-12吨;每立方千米天然气耗水6-10吨)。通过将在建产能投产后和规划产能投产后各省(区)煤化工用水量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2号)提出的各省在2015年和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比较结果显示,晋陕蒙等地区的煤化工用水占各自用水总量控制指标比例较高,远远高于全国煤化工产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量的比例。毫无疑问,如果对这些地区的煤化工等高耗能、高耗水的重化工产业发展不加以引导,水的供求矛盾将会更加严峻。因此,有关部门应根据各地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数量来合理规划煤化工项目。
其次,应提高煤化工投资项目的资本金比例。固定资产投资资本金制度的实施,对于改善政府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控制企业投资风险和防范金融风险有着重要作用。2009年,国务院曾经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进行过有升有降的调整,煤炭、铁路、公路、港口等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不同程度降低,钢材和电解铝项目资本金比例分别由25%和20%双双提高至40%,水泥项目也由20%提高至35%。按要求,目前除了电石和焦炭资本金比例为30%之外,其它煤化工项目和普通投资项目一样,资本金比例仍然为最低的20%。相对较低的资本金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化工产业的投资门槛,不利于政府宏观调控的实施,同时也增强了项目潜在的投资风险和金融风险。
现代煤化工由于工艺较为复杂,生产规模大造成新的煤化工项目投资巨大。按照能源当量基准计,煤基化学品的投资成本比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投资成本高出许多,如:煤制烯烃吨产品投资是石脑油制烯烃吨产品投资的3-4倍;煤制油吨产品投资是石油炼制吨产品投资的8-10倍。为了促进煤化工产业理性、健康发展,同时防范金融风险,有必要将煤化工项目的资本金比例进一步提高。
再次,抓紧出台煤化工清洁生产标准与评估方法。清洁高效是煤化工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除了设置规模准入门槛、新鲜用水量、能效准入值外,制定并颁布对应行业的清洁高效生产标准对于引导煤化工的规范生产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在清洁生产标准的制定方面正在系统的开展工作,但是在煤化工行业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制定煤化工行业的清洁高效生产标准的工作滞后,远不能满足现代煤化工发展的要求。
另外,我国大型化工项目的获批材料虽然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等,但是他们均以项目自身作为研究边界,没有从生命周期角度考虑对环境造成的全部影响,这种建立在局部基础上所形成的决策常与全局相互矛盾。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项目的审批都要求对项目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水足迹等评价,以保障结论不失偏颇。
只有对煤化工项目的上马从严要求,才能使其进入一个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在当前经济下滑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更要提高对项目的审批标准,谨慎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