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风暴刮向电力系统。这一次,处于漩涡中心的是南方电网。
四月初,即中央第八巡视组进驻南方电网一个月后,南方电网副总经理祁达才和肖鹏相继落马。今天(4月21日),有媒体梳理了二人履历,称肖鹏曾分管掌握着输配电定价权的计划发展部,祁达才则主抓电网企业投入最大的基建领域,“位高权重”。
换句话说,二人所在的部门,皆为掌握市场上游资源分配权的领域,皆为权力与市场的对接点,是最能展现今天国企特征和角色的地方。这些领域既是权力行使之地,又是利益产出之地,道理上讲,其主管者几乎没有不腐败的理由。
民间有顺口溜称:油老虎、电老虎、虎虎生威,一语双关地描述了电企、油企的寡头形象和与这种垄断相伴相生的腐败现象。正如光明网评论员之前曾指出的,从已经揭露出来的官员腐败的情况看,国企或央企的企业规模越大、市场垄断度越高、在经济增长中被赋予的重要性越强,官员腐败的程度就越严重。过去两年中,石油系统被查处的窝案、串案曾让观者咋舌,现在看来,电力系统也有了老虎成串牵出的迹象。而这两个系统,在民众视野中,正是国企中的典型、中国式垄断的代表。
对于垄断和腐败的关系,对于垄断对良性经济秩序的极端危害性,社会早有共识。可以说,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经济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地防范和克制垄断,以形成一个建立在法治基础上、适宜企业迅速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其中的经验,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的基础性规律,并被经济学家普遍分享。比如哈耶克的名言,“一切不受竞争挑战的垄断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导致低效”,再比如弗里德曼的观点认为,因政府管制而形成的垄断是最大的祸害。在不破除垄断的情况下试图让央企、国企自我约束、洁身自好,经营好全民资产又不发生设租寻租,其难度不啻于在现代经济发展规律之外另创一套理论。
事实上,对于上述观点,不只受过教育的人们有认同,普通民众也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获得了切身体会。而这种认同和体会,已经倒逼出了针对国企的若干改革政策,比如广义上已经进行了十余年的电力体制改革。只是,这项改革至今还在努力“形成市场化定价机制”、“有序放开竞争性业务”的探索中,离发电方和用电方直接交易、电价完全市场化还有太远的距离,离真正挤压到电网公司的垄断身份还有太远的距离。找到改革缓慢的人为因素,同样可视作电力系统反腐的动因。
在这个角度看,今天电力系统的反腐和反垄断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不反垄断、不放开市场、不适度引入民资,供祁达才和肖鹏们立足的土壤仍在,并会继续“滋养”他们的继任者;不反腐,就难以破除维护国企现有制度结构的利益集团,使任何改革都难逃制定时折中、执行时变形的命运。两相比较,反腐已经先走出了一箭之地,现在的焦点是,已经酝酿多时的新电改方案能借着反腐开拓出的时机,做出破除垄断的实际性动作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