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我国将与周边国家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推进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区域电网升级改造合作。
目前,中国能源领域已经与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等地区和国家展开合作,石油、天然气、电力领域先行为能源企业走出去探路。作为“一带一路”构想的着力点,能源行业也将迎来新一轮商机,通过国际间企业合作拉动能源投资。
共商、共享、共建契合能源现状
长期以来由美国主导的地区性经济复兴计划,支撑本投资和政策制度的弊端日益遭到这些地区的抵触。此外,在页岩气带动下,美国通过重振制造业战略,欲树立金融和制造业的双重霸主地位,这无疑压缩了欧洲和中国的市场空间。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市场,超越美国指日可待。除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在新的国际背景下,中国已经意识到可以利用国内市场为基石,拉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资源丰富和人民贫穷的反差明显,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薄弱,中国通过向这些地区开放市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与当地国家一起实现资源开发、外输和‘变现’”,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表示。
得益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能源需求,能源行业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人才和基础建设产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很好地承接中国产业转移,通过了欧洲、日本和印度等地的经济发展,但也为中东和中亚资源型国家和地区带来了经济、宗教和战乱问题。西方资市场实现国家间资源优化配置。
在“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计划中,我国提出要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
如果将能源产业提出并分析当前的境况:我国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煤企亏损面已超80%;大型油田增储、上产、稳产压力日益增加;常规和非常规天然气生产不能满足未来巨大市场需求;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面临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应用瓶颈。
“一带一路”能源投资框架
对于当前能源产业面临过剩和需求交织的现状,韩晓平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需要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中国也可以提供符合这些地区消费层次产品,保证了这些基础设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这一判断对能源投资十分关键,从国际社会踊跃加入亚投行也可以得到印证——“一带一路”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投资是可控的。
因此,沿袭自中国汉唐以来形成并被沿线国家所认同的“丝路精神”,在延伸出的“一带一路”愿景下,能源投资迎来历史机遇。将“一带一路”构想比喻成一把展开的折扇,从中可以看出能源投资的大致框架。
延伸扇骨——能源输送通道。中国已经建成并将继续推进建设多条跨境能源通道,其中包括中亚四条能源管线、中俄油气管线、中巴能源走廊、中缅能源通道和海上丝路核心能源枢纽建设,并推进中俄、中国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特高压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
布局扇面——能源矿产资源。在中亚、中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蕴藏丰富的油气、煤炭、水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当前世界油气需求疲软、国际油价持续低迷,中国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机制争取相对廉价的油气资源,兼顾国内与当地市场,发展全产业链的能源开发中心。
做强扇轴——国内制造业中心。我国在东南沿海和内陆地区形成了大体量的能源制造业中心,能源装备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要求日益迫切,“一带一路”创造的市场是能源装备和工程技术服务企业开拓市场和产业升级的新蓝海。
为开展多层次和多渠道沟通磋商,搭建中国能源企业和金融机构了解融入“一带一路”,2015年5月15日,由中国能源网联合中国企业投资协会、清华大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在京举办“2015第十一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会上将有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的专家学者及电力、油气、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业家,探讨中国能源产业在对内推进四个革命、对外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期将面临的机遇、挑战和风险。
2015第十一届中国能源战略投资论坛以“一带一路战略:能源投资机遇”为主题,将于5月15日在北京召开,欢迎垂询:010-51915030-303 杨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