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环保部部长不到十天,陈吉宁就迎来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今年“两会”已经进行了数天,梅地亚中心伴随着各种发布会和数不清的中外记者也热闹了数天。3月7日,梅地亚中心显得更加热闹,因为这一天在二楼的多功能发布厅不仅安排了3场发布会,其中更是包含了备受关注的环保部部长答记者问。
下午3点30分,陈吉宁,这位曾经的清华校长,如今的环保部长,在这里进行了他的“两会”首秀,引发了梅地亚发布会的一个相当显著的高潮。
这场发布会引起高潮既包含了人们对于新一任环保部长的期待,更是包含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可能是第一次以环保部长身份面对这么多中外记者,陈吉宁或许是还没太适应有现场翻译的发布会,或者确实是有点紧张,总之,每当记者提问一完毕,还没等翻译说话,他就下意识地往话筒前凑,嘴唇微张,准备开始作答。
大气治理“路线图”
在众多的环境问题中,雾霾显然是最受关注的。对于治理雾霾,陈吉宁表达了自己的信心。他说,从国际经验和“APEC蓝”实现的过程来看,要实现大气污染质量的明显好转,不能靠老天,必须把污染物排放量从现在的千万吨水平降到万吨级水平。可以做到,难度很大,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今年大气污染治理将主要抓好4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是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把新的环保法公布之后,老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不适用的部分修改过来。二是把这些年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形成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制度、好的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包括联防联控,包括重点地区燃煤量的控制,包括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等。
其二是全面实施“大气十条”,今年是第二年,要提高治污水平,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其三是加大科学治霾和系统治霾的水平,要让“大气十条”这个好的路线图在各地落实为一个好的施工图。
四是加大信息公开。让所有的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阳光下,要让每一个人成为污染排放监督者,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来形成共治雾霾的局面。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陈吉宁喜欢做各种手势,这也不断地“点燃”着现场的摄影记者们的抓拍热情。即使没有手势,他的手也没闲着,右手拿着小小的笔帽,不停地用双手的指尖慢慢旋转着,回答完问题之后就放下来,回答下一个问题时又拿起来转。
要有“牙齿”的法律
不仅手上有“小动作”,陈吉宁在面对法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上,也有不少“大动作”、“真动作”。
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修法为环境治理提供依据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在现实中,环境领域的部分立法是相对先进的,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总是出现问题,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陈吉宁告诉在场记者,对于法律具体实施,正在细化当中,比如要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最近已经对两个城市政府负责人进行公开约谈。还要在一些地市试点将环境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试点在干部离任环保审计或者在经济审计中纳入环保内容。推动地方政府责任的落实,要对30%以上的市级政府开展督查,强化地方的责任,解决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作为”行为。
陈吉宁说,一个好的法律不能成为“纸老虎”,要让它成为一个有钢牙利齿的“利器”。环保部把今年定为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年”,提出“四个不放过”,即“不查不放过、不查清不放过、不处理不放过、不整改不放过。”要把过去环保执法“过松、过软”的状况彻底改变过来,把守法变成新常态。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环保部将推出微信举报。
今年2月9日,中央第三巡视组在向环保部反馈巡视意见时,特别指出环评方面的问题突出,存在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红顶中介”等违法违规现象。这也是记者们所关注的问题。
陈吉宁表示,这些问题反映的不仅是环保部自身的问题,也有整个环保系统的问题。原因有制度上的漏洞,有管理上的缺陷,也有工作作风问题。
陈吉宁表示,接下来环保部将坚决查处一批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的环评违法行为,要把违法企业纳入诚信“黑名单”,把一些情节恶劣的企业移交司法。“要在社会上引起震动,表明我们的坚决态度和信心”。
对于环评系统中的“红顶中介”问题,陈吉宁表示,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陈吉宁现场向媒体承诺,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将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其他地方的分批分期也要全部脱离,逾期不脱离的,一律取消环评资质。
环境与发展并不矛盾
在环境污染问题上,一方面是法律实施之过,各地方疏于执行。另一方面,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为人所诟病。甚至有观点将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置于对立面。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最近20年的发展过程当中,可能有一些地方不顾自身条件,单纯追求GDP发展的现象存在。然而现在GDP控制在7%左右,对环境发展保护会有好处。李克强总理也讲了,要让蓝天更蓝,绿水更绿,人民享受比较优美优良的环境。
对于这一问题,陈吉宁表示,环保本身也是当前和今后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有些代表已经提出相应的建议。中国在未来的几年环保投资需求非常大,大概8万亿-10万亿元的水平上,而且这个投资没有重复建设,长期受益,是一个好的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国家这些年环保的投入逐渐加大,大家可能注意到,过去3年全社会环保的投资,每年大概新增1000亿元,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现在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来解决,政府投入占的比例30%-40%之间,这个市场还没有完全地打开,还没有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到这个市场,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所以,下一步有几个方面的工作需要突破。
一是进行价格改革。推动价格体制改革,要形成合理的项目回报机制。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推动包括财政部正在推动的PPP,第三方治理,要推动政府采购服务、排污权交易等环保市场的形成,提高治理效率。三是发展绿色金融。现在环保产业融资成本过高,环保产业很多部分不是暴利行业,是长期稳定的回报,所以要带动一些有良心的资本、有社会责任感的资本进入到这个市场,要形成一个更好的融资模式的设计。最后,一定要加强监管,规范环保市场,特别是环保企业要守法,不能成为污染的企业,要提高服务质量,通过市场的规范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来带动对技术创新的需求。
整个新闻发布会中,陈吉宁都非常谦逊有礼,对所有记者一律称“您”,从头到尾,他回答了12位记者的提问,说了12次“谢谢您的提问”。这或许也是新环保部长履任,对于环境污染治理诚意的另一种诠释。
提高公众参与
事实上,环境污染的治理仅靠国家在制度建设层面的努力是不够的。一位环保组织的工作人员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环境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问题,是污染企业的问题,更是每个人的问题。真正的治理环境污染,还需要加强公众参与。
在公众参与的问题上,陈吉宁指出,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大家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识也在提高。但在这个过程中,会掺杂一些利益诉求的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有,在世界各国发展中都有,英语叫“NotInMyBackYard”,中文称之为“邻避效应”。
“这个事情处理不好,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影响政府的公信力,甚至把一个环境问题扩大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确实要非常谨慎地处理。”陈吉宁如是说。
但是,“要依法建设”“要支持技术先进”“环保措施要到位”“项目建设选址要符合要求”“环保部门在审批过程中,也要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切实维护公众的环境权益”“要依法严格审批”“在建成之后也要加强监管,让老百姓放心”,陈吉宁一口气说了7个上马这类项目的“前提条件”。
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正如陈吉宁所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跟所有发达国家一样,都在经历着这样一个污染物排放比较高的时期。但作为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从“十一五”以来,通过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减少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2013年9月开始,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近期还会公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河流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同时,中国已经和周边有关国家建立了相关的机制,开展环境方面的合作。实际上,中国也参加了很多国际环保行动计划和公约。
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诚意。
发布会结束后,陈吉宁快速离开会场,并没有给不少高喊“再问一个问题吧”的记者多提问题的机会。但是,他留给了人们无限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