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6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
2014年12月30日,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同时公告,双方的合并将采用中国南车吸收合并中国北车的方式进行。
2015年1月13日晚间,中国电建发布公告称,国务院国资委原则同意公司资产重组的总体方案。中国电建拟收购电建集团持有的顾问集团、北京院、华东院、西北院、中南院、成都院、贵阳院、昆明院8家公司100%股权。这标志着一个豪取八成水电设计市场份额、集设计施工为一体的巨无霸龙头企业诞生。
1个月之后,国家核电与中电投就也跟上了“前辈们”的脚步。近日,中电投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电力、吉电股份、东方能源等同时发布措辞一致的公告,证实国资委已经启动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重组。
短短几个月内,就有7家企业进行合并重组,7家企业并不是一个终点,未来几年后,央企数量会逐渐减少,其实,这也符合国资委本意。早在2003年,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就给国企改革定下了培育30户到50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的目标。针对这一目标,在2003年至2014年的11年间,国资委的央企重组之路“从未停止过”。截止到2014年底,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由由193家减至112家,80多家企业被兼并重组。
央企合并重组 这么闹为哪般?
争项目、扩大自己的“版图”
别于前段时间甚嚣尘上的南北车合并的“大一统”模式,此次中电投与国核技合并着实让业界觉得这是一桩颇为“美妙的联姻”。中电投与国核技,一个有核电站运营牌照,一个手握第三代AP1000、 CAP1400技术。笔者认为这两家企业的合并可不是强强联合,倒是捆绑着在一起争项目、扩大自己的版图。
众多周知,中电投在核电版图中的位置有些尴尬,虽然贵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和三大核电运营商之一,但与中核和中广核相比,却是不折不扣的后来者。且中电投的核电设计力量薄弱,在竞争难免受制于人。此番合并,可以看做是中国顶尖的核电技术公司和拥有垄断地位的核电运营公司之间的结合,两家核电公司合并之后,中国核电三足鼎立的版图已呼之欲出。
除了“称霸”国内核电市场外争取更多的项目之外,此番合并或许还有“国际化”视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从长远看,中国势必会参与到国际核电竞争中去。而这种以优势互补形成大的集团,更能增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整体竞争力,相信随着央企以合并重组方式的不断改革,会产生越来越多有实力竞争国际市场的央企品牌,中国电建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国资委批复的方案,中国电建拟收购电建集团持有的顾问集团、北京院、华东院、西北院、中南院、成都院、贵阳院、昆明院8家公司100%股权。重组后,中国电建的全球业务将得到有力拓展,“一带一路”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落地会更有保障,更有效率。
央企“巨无霸” 也怕反垄断?
在央企合并重组的浪潮下,一个又一个行业“巨无霸”诞生,势必会引起行业人士的担忧,增加反垄断的风险。
南北车合并后给反垄断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理由。在南北车合并之前,各自的规模都在行业内名列前茅,合并后实力、市场份额更大,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很容易遭到反垄断的调查。
据了解,合并后新组建的中国中车公司总资产将超过3000亿元,从规模上遥遥领先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成为拥有轨道车辆体系一条龙技术和产品的“巨无霸”。
除了饱受争议的南北车合并,中国电建的合并重组也被认为有可能触碰反垄断红线。中国电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是近期央企重组中涉及资产规模最大的一例。重组完成后,公司合计占有我国约80%的水电设计市场份额,这对于增加市场竞争,激发市场活力是不利的,很有可能形成新的垄断。
虽然合并重组饱受可能产生新垄断的质疑,但是只要企业合并后按照市场规则、凭借企业自身的实力去竞争,就不会产生垄断行为,也就不怕反垄断审查。
除了遭到反垄断的审查,央企重组中也可能面临其他问题。首先:一方合并到另一方,牵涉到利益调整,谁都不愿意被合并。尤其是央企负责人,情愿保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想权力被收回。
其次:一些企业盲目合并、发展战略不清楚,带来诸多风险。一些企业过分注重做大企业规模,存在强烈的扩张欲望,没有想好就去并购,结果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
最后,有的企业在并购重组后内部资源整合不到位,难以实现预期目标。有的企业在并购重组后形式上实现了联合,但在业务、机构、人员、文化、管理流程等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整合或整合不到位。
鉴于央企重组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央企的并购重组首先要以企业和国家战略为导向,围绕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进行。要重视各类风险,特别要避免盲目兼并和“多元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