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电力
  • 综合
  • 两会反思:中国电力改革的绊脚石

两会反思:中国电力改革的绊脚石

2015-03-11 08:00:56 互联网   作者: 马俊华  

“现在中国的主要矛盾是解决缺电问题,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效率和服务水平。私企来把控我们的电力资产,大家心不心疼?”“电改”无疑是今年两会期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全国政协常委、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对于电改的观点,一时成为舆论焦点。

目前,在我国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为主的能源体系中,煤炭价格已经完全市场化,油气、电力价格仍受政府干预。相比之下,电力体制和电价改革均滞后,体现在上网电价、销售电价受政府严格控制,竞争性的电力交易市场没有形成。

刘振亚表示,从世界电力改革的历史来看,英国为代表的电力全盘私有化改革,搞了20多年后,不管是电网还是电源实际上非常困难。

“我国目前不打算对于电网整体产权私有化,主要是因为输配一体化链条太长不太好监管。”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发改委电力体制改革专家咨询组专家曾鸣认为,全球有许多国家输配电网处于分开状态,这都是电力私有化的结果。但基于国际经验,政府监管效能是有可能提高的,可以监管好输配一体化的电网企业。

如果把电力私有化了,会是什么结果?刘振亚表示,四川汶川等一些县的电力资产给私有化了,结果到了汶川大地震时就都不管、都跑了,国家电网于是都给接过来了。

刘振亚认为,资本是趋向逐利的,而国企有其社会责任、政治责任,不能完全考虑利益。以中国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国企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

私有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利益最大化,但电力企业还需经常面对投入远远大于产出的情况,这就导致了电力私有化后扯皮、效率下降的现象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德国、英国和美国电力私有化改革出现了许多负面影响。当初,给消费者“电价下调”的承诺并没有兑现,且存在诸多严重弊端。随着各国进入能源转型,反电力私有化呼声渐强。从国有走向私有,经过不断的拆分以及日益严格的监管,在实践中又似乎有从开放回到强调依靠电网国有化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趋势。

电力行业是一个拥有独特、复杂技术特点的行业,有自然垄断属性。电力改革市场化,并不意味着电力私有化,因为这无助于解决中国电力体制的现有问题。目前要解决的是缺电和供电稳定性的问题,所以发输配售一体化的电力体制最具优势。




责任编辑: 江晓蓓

标签:电力改革,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