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English | 网站地图

中国页岩气:山路十八弯

2015-03-09 10:44:10 中国化工报

重庆涪陵页岩气项目,被认为是中国页岩气发展的一个标本,尤以“亿方井”令人兴奋,也给国人对我国页岩气革命的早日到来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此前,有关中石化涪陵页岩气区块的报道屡见报端,见仁见智,看法不尽相同。前不久,长期研究能源领域、曾实地考察过美国页岩气的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冯连勇教授,专程前往重庆涪陵页岩气区块考察,从一个专家和学者的角度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和思考。

日前,冯连勇教授接受了中国化工报记者的独家采访,讲述了他考察涪陵页岩气区块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

环境催生装备“中国制造”

记者:能否请您谈谈,此次赴重庆涪陵页岩气区块现场考察最直接的感受是什么?

冯连勇:此番行程最强烈的感受,是涪陵页岩气区块所处环境的艰难,沿途用“山路十八弯”形容并不为过。山路崎岖而陡峭,印证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文学描述,与我在美国考察马塞勒斯页岩气项目看到的地理环境相比,确有天壤之别。美国马塞勒斯页岩气区块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虽说也是丘陵地带,不十分平坦,但地域辽阔而舒缓,机械化作业很好开展,大规模的井台也容易搭建。而在涪陵地区,单从城区出发去参观就要走3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更别说把开采设备运进去了。

记者:如此复杂的地理环境,开发页岩气的大型装备是怎样运进去的?

冯连勇:这正是我要说的,也是感受最深刻的。

②页岩气开采中需要大量的水资源,由此可能引发一些环保问题。

我在美国考察时看到,美国页岩气资源多储存于平原地区,大型的压裂设备能够较为便捷地运达。而涪陵页岩气区块地处山区,道路狭窄崎岖,人进来都难,类似于在美国看到的那些大型装备如何才能运进去?去了现场我才得知,涪陵页岩气区块现场的各种技术和装备,大都来自中国制造。比如中石化开发形成的3500米以浅页岩气开发水平段钻井、压裂技术系列,自主研发了3000型压裂车、桥塞等国产化装备,实现页岩气开发技术和装备的全部国产化。

这些设备带有“量身定做”的特点,以适宜山区搬移转运的小型化装备为主。据现场工程师介绍,总的来说,涪陵页岩气储量丰富,但分布比较分散,不利于大规模连续作业。井场的定点是通过卫星GPS定点,实施起来往往要先修路,有的可能还要让村户搬迁,还可能削平山头,甚至有的要打好几千米的斜井。在这样的环境下,国外大型装备基本无用武之地,现场装置全部来自国内创新的技术和设备,适合山地作业,而且必须实现小型化。

记者:如此说来,涪陵页岩气的开发成本会不会更高一些?

冯连勇:我在进行压裂作业的现场,看到各种管线错综复杂,一口井眼上连接着若干口钢管,据说每一口钢管里的压强高达70兆帕,一旦出现事故,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为保障安全,需要较大的投入。除了压裂的井口,现场工作人员还介绍了压裂的套管、控制室、压裂液混合机以及压裂车。这些压裂车是专门为了适应山区作业而研发的可移动、便携式压裂设备,压裂的时候需要十几辆这样的设备同时发动。

我的感觉是,由于环境恶劣,涪陵页岩气的开发成本无疑要远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页岩气开发成本。现场的负责人也感叹我国页岩气开采成本高。

记者:您了解到的2014年涪陵页岩气区块整体开发情况如何?

冯连勇:我国的页岩气开发,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依靠完全自主创新的技术和设备,艰难地推进着。截至2014年底,涪陵页岩气田累计开钻178口,2014年累计生产页岩气12.24亿立方米,相当于400多万户居民一年生活用气的需求。

科学开采成就“功勋井”

记者:此前业内曾有一种声音,说涪陵页岩气区块之所以产量高,并不是页岩气而是常规天然气,请问您考察的结果如何?

冯连勇:之前我也听到过类似的观点,这也正是我此次考察的目的之一。

实地考察前,我也听到有关对涪陵页岩气的种种质疑声,即有人认为涪陵区块开采出来的并非页岩气,而是常规天然气。但是,我在现场亲眼见到了页岩的岩心。

在现场,专业工程师向我介绍了焦页1井的开发过程、压裂水平段的走向,4口井的产量及安保措施,最后我还近距离观摩了页岩储层的岩心。区别页岩气和常规天然气的最大“物证”,就是页岩储层的岩心。当然,美国所说的页岩气概念肯定比我们谈的概念要宽泛些,只要是需要压裂,就可以说是页岩气了。




责任编辑: 中国能源网

标签:页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