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门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神圣的色彩,是蓝天绿水的守护者和捍卫者,然而近年来个别环保部门被"雾霾"蒙住了双眼、迷失了方向,贪腐频出,其暴露出的问题让人大跌眼镜。这种践踏国民健康生存权的腐败,比"苍蝇"、"老虎"更甚。事实上,环保腐败已不是什么新问题,窝案串案背后的实质是权力的腐化和变质。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环境治理形势日益严峻,环保部门被赋予了越来越大的监管权和执法权,作为监管职能部门,总会有利益在权力的背后作祟。"官不在高,有权则灵",环保审批、专项治理、执法检查甚至治污补贴,腐败分子总能找到权力变现的机会。
不可否认,中国的环境治理之路一直行走地比较艰难。当下,尽管官方已出台若干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与措施,但中国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的华北地区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综合督查整改情况显示,整改成效明显但"仍不到位"。在去年中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十座城市中,便有八座位于京津冀地区。为此,不少学者治理环境问题,应该给权力本身赋予理性和经济的杠杆,官方正将绿色金融作为应对大气污染的重要政策工具加以研究和推进。
采访中不少专家表示,与单纯的提升清洁技术和排放标准相比,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能更有效促进PM2.5减排。其中可供使用的经济与金融政策包括改革导致工业用地价格过低的体制、纠正间接税税负在行业间扭曲、大幅提高煤炭资源税税率、大幅提高对清洁能源的补贴、建立PM2.5减排的区域间补偿机制等。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当下环保问题主要是受政府对市场扭曲、市场失灵、企业与消费者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需要以经济和金融政策推动结构转型,从根本上治理,其中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可发挥重要作用。绿色金融被很多专家形象地比喻为撬动低碳经济的重要杠杆,它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包含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被公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低成本途径。
针对当前绿色环保项目融资难的困境,不少专家建议中国需要建立一个激励绿色投资的绿色金融体系,来引导大量民间资金进入绿色行业。十八大强调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绿色金融体系就应该是这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绿色金融可以包含绿色贷款、绿色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绿色ETF和共同基金等。世界范围内,绿色金融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举例来看,随着全球"碳减排"需求和碳交易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全球开始建立全新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逐渐成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信用供应国,却处在碳交易产业链的最低端,这或许是一个初级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然而,尽管中国的金融体系发达程度和金融产业成熟程度与美国、欧盟相去甚远,但碳金融市场在全球都是一个新兴市场,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最多不超10年。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重视碳金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在这一新兴领域有可能赶超美国、欧盟的契机,并可以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重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总之,加快碳金融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应对国际上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和碳金融领先发展所带来挑战的迫切需要,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可持续安全稳定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治理中国环境的重中之重